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楊氏內功太極拳練習的三步功法

從字面上看,太極拳前加上「內功」二字,似乎有些牽強。因為太極拳(包括吳、武、孫、陳在內)均屬於內家大家拳。不言而喻。內家拳是以練內功為主的拳種,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兒。那麼為什麼要強調「內功」呢?對此,我在「太極松功」裡已有所論及。這裡可簡要說之。由於種種原因近幾十年來,特別是從以門派為核心的民間組織向「官辦」轉化以後,從形式上太極拳的影響確實很「熱」,然而在「內功」作修上都不如從前,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長此以往會使太極拳走向異化,失去其「國粹」、「瑰寶」的地位。故而,我在傳播楊式老六路時,突出強調內功訓練。

本章所要研究的問題包括:一是何為內功?內功包括哪些內容?內功包括哪些內容?二是楊式太極拳為何強調內功訓練?三是如何練好內功?四是內功在養生和推手中的作用。

一、何為內功?內功修練包括哪些內容?內功是相對於外家拳以練筋、骨、皮為主要標誌的腿腳功夫而言的。太極拳所強調的是內功,是通過特殊的訓練使神、意、氣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種氣勢,即內功或稱之內勁。

在內功或內勁的理解上,要排除三種誤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寶」精、氣、神或者稱之為神、意、氣的有機化合,看成是三種物質簡單相加,而是一種質的飛躍,有機化合,產生一種新的物質——能量流。也可以把它說成是生物電場。其二、不能認為三者的最終結合落實在力上,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內功訓練的結果看成是對肌肉彈力訓練形成的腿腳功夫,那樣會失去太極拳的真諦,發揮不了內功的作用,最終落入旁門。

太極內功在修練過程中包括哪些內容呢:

(一)、練內功首先要懂理知法。太極拳近於道,遊於藝。它取「易經」之理,名曰「太極」,又循陰陽之道、易變、變易之義為行功走架之法則。太極拳是道家拳,並融儒、釋思想為一爐。所以太極之理能圓融萬事萬物。諸子百家無所不包。太極拳經典拳譜更是字字珠璣,句句拳訣。是太極內功修練的靈魂,指導思想。

(二)、放鬆是修練內功的基礎,是太極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一個『松』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松凈,余者末事耳!」對此,在」太極松功」一章裡,已作詳細論述。(三)、依據道家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三步功法,太極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變手」、「以氣變手」、「以意變手」。

二、楊式太極拳為何強調內功訓練

關於楊式太極拳為什麼要強調內功訓練的理由方面,我們在前邊其它各章中,已經有所論述。特別是在「太極松功」一章裡,圍繞要不要松,怎樣放鬆的問題上都和修練內功有密切的聯繫。

首先,太極拳作為內家拳,必須以內功修練為宗旨。從神、意、氣的有機結合上下功夫,不能走練腿腳功夫的外家拳路。

其次,從近百年的楊家太極拳的發展實踐中看,自楊露禪宗師始,到楊澄甫把楊式太極拳推向全國都是以內功取人,以內功服人,不摻雜任何與內功無關的任何招術。因此,才派生出吳、武、孫式內功太極拳,把內功太極拳推向高峰,成為體現中華傳統文化象徵的國術。離開內功,就不是太極拳。

再次,從楊式傳承下來的「老六路」的套路來看,它保持著楊露禪宗師及其所傳弟子們的遺風,它走內不顯外、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上下相隨、符合陰陽之道。先師朱懷遠說:「老六路是健侯宗師教家裡的內功拳,它完全按照拳道學的總則。陰、陽修練。陰指內功修練,陽指形體呈現,內外結合方為太極。」

第四,就太極拳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來看,都有偏離散內功的現象,有異化的趨勢,應引起拳家們的重視,為使內功不失傳,使國之奇葩、瑰寶、國魂不失,不丟魂,也應大聲疾呼:要強化太極內功的訓練!

三、如何練好太極內功

有關太極拳的書笈很多,都談到內功,但內功是什麼?乃至如何才能練好內功?卻沒人說得清楚。在朱懷遠等恩師的諄諄教導下,我不分寒署日夜耕耘,可謂「十年盤一拳,十年練一功」,始得太極內功而頓悟。結合幾十年的經驗教訓,並吸取道家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三乘功法,總結出太極拳內功修練的三乘功法,即「以身變手」、「以氣變手」、「以意變手」並提出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的練功目標。

俗語常言:「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我個人的體會、只要思想入道,通過三步練功法的入「拳道」的階梯,可在三、五年內步入太極殿堂。

(一)第一步功法——「以身變手」

道家在煉丹過程中有「百日築基」三年而成丹的說法。楊式太極拳在修練過程中的「以身變手」也是「築基功」。在「築基功」中,主要是以練「腰功」為主,時間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

這裡指的「腰」,不是褲帶勒之處,而是腰肌上部兩個腎臟外邊的兩塊肌肉。通過對它的鍛煉,強化腎臟功能,同時還可護展丹田氣勢(這是二步功所在鍛煉的問題)。

有關練腰的問題,在古典拳譜中有許多論述如:在《拳論》中有「主宰於腰」;《十三勢歌》裡有「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在《十三勢行動心解》中有「氣如車輪,腰似車軸。」……

這都說明,「腰功」在練拳中的重要性。近代一些太極拳著作中,也或多或少的談到了「腰」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都沒有提出如何練腰。前輩們在如何傳授拳法拳功時說:「進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口授什麼?拳架練熟以後,第一步就是口授「腰功」。經過大約一年的時間把腰練出來,使內勁通過腰軸的旋轉,似離心力的傳導而貫注於四端,形於手指。這樣才能下真正起到恰似車輪的作用,把「腰功」貫穿到練拳和推手當中,效果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在練拳、推手中以腰為樞紐,不想手渾身都是手。練「以身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意念腰上手」。

於如何練腰,本書專有一章詳細論述。

(二)第二步功法——「以氣變手」

道家的「鍊氣化神」是合天元、地元、人元、三元生化合一,是煉丹築基功。煉丹築基要以下丹田為煉丹爐。天為純陽清輕在上,地為純陰沉重在下,人與陰陽二氣為一體而居中。天、地、人三者都有其本身元氣。天元之氣是日、月、星互相作用的放出來的精華物質為真氣。地元之氣是水、火、風生息過程所產生的靈氣。人元之氣是精、氣、神也可以說是父母遺傳給的,賴以生存的元氣。

氣的含義涉及面很廣泛,總的來說可分為兩種:一是體內流動著富有營養的精微物質(如營氣、衛氣等)營氣是由水谷精氣所化生,營氣運行於血脈中,也就是血脈中營養之氣,它的作用是以血脈為軌道,晝夜不息的運動於周身上下,由表及裡,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以此為營養。另一種是指臟腑活動的能力。

在人體內各部位都有分布有流動著的精微物質,由於分布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稱,如聚在上焦的叫做「宗氣」,宗氣,它是飲食所化生的精微之氣和吸入的自然空氣相結合的自然產物。因其是內在之氣與外在之氣的綜合體,又是貫注於全身之氣的起點,故叫「宗氣」。宗氣的作用:一是助肺臟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聚在下焦丹田部位的叫做「元氣」,元氣是人體生化的原動力,它的作用是激發、推動和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元氣的存在有賴於後天營養的不斷滋養。宣發在肌膚裡的叫做「衛氣」。

衛氣,是由飲食之精華所化生,它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因其具有保衛肌表、抗禦外邪的作用,所以叫做「衛氣」,衛氣在體內有溫養五臟六腑的功能,在外有溫養肌肉、潤澤皮膚、起閉汗等作用。因此,人體的臟腑活動,特別是肌表皮膚的功能,是否正常與衛氣的強弱有密切關係。

太極拳的中層內功是「以氣變手」它主要練體內的「元氣」,拳架中手的各種活動,都要在「元氣」的支配下運動,元氣支配多少,四肢活動多少,過與不及都不是。練中層功夫除盤拳外,還應多練樁功,特別是數種太極抱球樁要多練,多體會只要把「元氣」練足了,體內其它氣也會盛強。

從現代物理學觀點看,氣是一種帶有能量的物質,它實際就是一種生物電磁場。人體氣是有一定規律的,到一定年齡就會發現氣虛、氣短、氣滯——最終氣絕。在中醫看來氣比血更重要,因為萬物生於氣,並不生於血,人生病大多為氣的阻滯、不暢所致。中醫治病首先要調整氣運,和疏導氣路,氣通暢了,疾病自會痊癒。

太極拳運動可以改善、優化內氣功能,因此也優化了肺臟呼吸功能。使人不斷地向健康發展。太極拳要求松、靜、輕、柔,打拳像在空氣中游泳,從外邊看簡直是「優美的人體柔術」和「導引藝術」。練「以氣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丹田氣運手。」

(三)第三步功法——「以意變手」

道家的「煉神還虛」,神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壯態。它包括人的感覺、聽覺、視覺、動作、思維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動。

太極拳的第三步內功是「以意變手」。即練「神」。人的精神活動與機體的精、氣、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精氣神充足臟腑機能活動正常,人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就旺盛。反之,機能活動衰退,人的精神就會表現為萎靡不振。因此,精、氣、神可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三者之間又具有相互資生的關係。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太極拳的第三乘功夫「以意變手」就是訓練神經和意念,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製後天的習慣性用力,使身體各部分都要練得虛靈、松靜、讓先天的無意————無意之意即「元神」發揮作用,把這種潛在的功能激發出來後,太極拳就不僅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氣化合生成一種新的物質,我們管它叫「能量流」,這是佔絕對壓倒優勢的內勁,如迅雷不及掩耳,一發即收,令對方驚心動魂,不知所措。

「能量流」是體內神、意、氣化合的結果,它以先天神意氣為主,經過長期修練而生。神意氣充足,體內五臟六腑,體外四肢百骸活動正常,精神、意識、知覺就旺盛。「能量流」是在意念的指導下,「無中生有」的,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被擊中重心。在推手中,正確的發揮內功「能量流」的作用,它正像近代所採取的定點、定向人工爆破作業一樣,叫它什麼時候倒,往甚麼方向倒,全在我們意念掌握之中。練「以意變手」時要:

「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

四、太極內功修練的認識問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見,沒有什麼定論。有的說,太極內功即「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上下相隨。」還有的把這些要求與古典的「易」理相聯、以太極混圓,陰陽動靜、五行生剋、八卦周流等理論為內功,提出內意神行、外行內導、勁氣合神……總之是內修心意,外練筋骨。

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有一個最突出的矛盾,是都沒有解決如何練好太極內功的具體步驟。所以通過實踐,特別是通過對傳統套路——《老六路》的傳授,概括出如前所論及的《太極內功三步功法》並就與此相關的問題概述如下:

(一)、太極拳的「三步功法」,只是修練太極內功的基本的程式,並非是太極內功的全部。整個太極的修練還應包括:

1、內外相合。即「外三合」和「內三合」及「內外相合」。「內三和」就是太極拳「三步功法」的內容,通過有層次的、循序漸進的修練,拾階而上,實現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的有機結合,即高層次的神、意、氣的化合。「外三合」是保證「內三合」修練所要求的「身法步」,如「身法八要」、「身備五弓」、「三尖相照」都是為正確的修練內功對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2、放鬆是練好太極內功的基本前提條件,其主要內容在《太極松功》中已詳盡論述。這裡需提出的與松有關的身形問題——「三松三豎」

即:松肩豎頸,配合虛領頂勁,神貫於頂的要求;

松胯豎腰,配合豎腰立頂,保持上身中正安舒;

松踝豎腿,配合源泉吻地,膝部放鬆前移。

這「三松三豎」是在整體放鬆的同時,保持身形的不偏不依,中正安舒。也為外在的「上下相隨」打下基礎。從而做到,上身腰與兩臂相系;下身腰與兩腿相連,手隨身動,步隨身換,成為一個整體,一動無有不功,一靜無有不靜。

3、「五心相通」和「根蒂相連」是內氣,內勁的傳導方面提出的要求。所謂「五心」即兩手心,兩腳心和百會穴頭頂心。五者相通即氣遍周身不少滯,呼吸通靈無阻障,「根蒂」即指氣之「根」與氣之「蒂」,氣之「根」指蓄氣之所丹田,氣之「蒂」為呼吸之所鼻。「根蒂相連」即一氣貫穿。

這兩句話一是說內氣流暢,一是說內氣傳導的形象比喻,使練功者不僅從內氣上練習呼吸,而且從身體形態上掌握運輸之路線。

(二)、太極不用手,用手非太極的理論探索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楊式太極拳對太極拳理論的重大貢獻,也是與外家拳相區別的根本標誌。

在「三步功法」裡已提出,「太極不用手,用手非太極」的理論課題。打拳不用手、不想手、忘掉手?那麼想什麼?用什麼去發勁打人發人呢?聽起來瘋話、怪話,有點「天方夜譚。」

為什麼說「太極不用手」?用什麼?想什麼?

據朱懷遠先生說「這是健侯老先生提出來的,他說只有不動手,才能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一動手,就是用力,用力即落入旁門。

經過幾十年的驗證;為什麼說,只有不動手才是太極拳:

(1)只有不動手才能做到依人、隨人、從人。才能在沾、粘、連、隨中聽勁,才能知己知彼。

(2)只有不動手才能不用力,才是真的放鬆了,放鬆了體內氣血才能暢通無阻,才能做到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隨心所欲。

(3)只有不動手才能做到氣血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如前所述:「以身變手」不想手,渾身都是手,進手先進腰,退手先退腰,不想手,就是想腰動;「以氣變手」,不想手,丹田氣運手。不想手,想丹田;「以意變手」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不想手,要想胯與肘。這樣腰、丹田、胯、肘在湧泉,丹田內氣的旋轉帶動下螺旋式推動,而不是自己的妄動.亂動。這樣不僅有利於保健養生,而且才能練出太極內功,產生一種新的能量流或稱之為「生物電場」。

概括起來,在「太極三步功」練到一定程度,大約三至五年,可依據內功拳訣進一步的揣摩探討,必能功至縝密之境。拳訣曰:「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內部出虛線,意念領著貫」。

五、內功在推手、技擊方面有甚麼作用?

太極拳的「三乘功夫」最終就是訓練神經和意念。太極碰撞講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製後天的習慣性用力,使身體各部分都要練得虛靈、松靜、讓先天的無意之意即「元神」發揮作用,把這種潛在的功能發出來後,太極拳就不僅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氣化合生成一種新的物質,我們管它叫「能量流」的整體勁,這是佔絕對壓倒優勢的內勁。發勁時,如迅雷不及掩耳,一發即放,令對方驚心動魄,不知所措。

「能量流」是體內神、意、氣化合的結果,它以先天神、意、氣為主,經過長期修鍊而生。神意氣充足,體內五臟六腑,體外四肢百骸活動正常,精神、意識、知覺就旺盛。「能量流」的巨大能量,在意念的指導下,「無中生有」的,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被擊重心。

從技擊的角度看,與對方接手,只要雙方一有手的接觸,必須讓對方感到摸不著,感到空,此時在「無中生有」中,手要輕輕地將自己的內氣灌入對方身體,一有攻意,對方砰然而出,手並不會觸及對方身胸,也不會使對方受傷,對方也不會有被衝撞疼痛的感覺,內功發人是靠神意驅使的一種氣勢,並不是用手去推搡或頂撞之類,意念一想就到,對方既沒有準備時間,也沒有躲閃時間,更沒有還手時間,內氣發放直透人的內臟,使人心驚膽顫。

要想不用力,用神、意、氣摧毀對方重心,就要做到松靜自如,以靜製動。讓對方摸不著,有勁使不出來,對方兩手只能在圓體球皮上活動。而且我們要採取「逆來順受」、「捨己從人」,讓對方攻進來,我們要松而不懈,粘黏連隨,勁發一點,就像來複槍膛裡射出來的子彈,點點透其中心的功夫。歌曰:「形體圓球轉,周身是弧線,內氣後支援,碰上如觸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