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需要洗牙麽?不妨先破除這4個誤解

拿出一把銼刀,抹上成分不明的腐蝕性化學物質,然後對準你的牙齒,活活將它磨去一層,達到美白的效果,這就是洗牙……嗎?

並不是。洗牙的專業叫法是「齦上潔治術」。需要你躺在牙科椅上,由專業的牙科醫生,藉助先進的洗牙器來進行操作。

在發達國家,洗牙是普及程度很高的常規口腔保健。比如美國就設有專門的牙科保險,洗牙這種預防性項目甚至可以全額報銷。

但是在中國,大眾對洗牙的認知還較為欠缺,大多數人並沒有養成定期洗牙的習慣。

那麼,洗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定期洗牙真的有必要嗎?

↓↓ 定期洗牙真的有必要麼? ↓↓

↑↑ 有 ↑↑

圖文版

人的口腔中存在著大量細菌。它們喜歡在牙齒周圍聚眾繁殖,還經常躲進一些清潔死角。慢慢地,口腔中就會出現很多厚薄不均的「細菌社區」,形成牙菌斑牙結石

當你剛吃完東西,口腔中留有食物殘渣時,細菌就會利用殘渣中的營養茁壯成長,並順便產生有毒的酸性物質,腐蝕牙齒表面的牙釉質,讓牙齒變得敏感脆弱。日子久了,還會形成蛀牙。

當這種腐蝕完全破壞了牙釉質,並繼續向下深入牙髓時,你可能就會突然感到要了命的劇烈疼痛,俗稱「蛀牙蛀穿了」,學名「急性牙髓炎」。

如果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周圍牙齦的感染,到這時,你這顆牙齒基本上也保不住了。

還有一些細菌會把家安在齦隙溝裡,它們順著這條窄窄的縫隙不斷向下進軍,一路搞破壞,刺激得牙齦發炎出血。由於它們破壞了牙齒的「地基」,所以還會導致牙齒鬆動

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牙齒問題,基本都跟牙菌斑脫不開關係。

而牙菌斑會在口腔中持續積累,並會鈣化變硬,最終形成牙結石。日常的漱口刷牙,只能干擾菌斑的形成過程,卻無法去除頑固的牙結石。

清除牙結石的最佳方案,就是洗牙。在洗牙時,牙醫會用專門的器械來去除你口腔中的牙菌斑和牙結石,順便磨光牙面,延緩菌斑的再次沉積。更形象地說,洗牙相當於給牙齒做一次大掃除,把其中的陳年老垢給挖出來。

從醫學上來說,洗牙是防治牙周疾病的重要手段。在做好牙齒日常清潔的基礎上,一年洗一到兩次牙是比較合適的頻率。但目前,人們對洗牙似乎還存在著一些誤解。

比如最常見的誤解是:「洗牙會讓牙縫變大」……OTZ

事實上,不管你洗不洗牙,牙縫都在那裡,不增不減。隻不過洗牙之前,牙縫被牙結石和發炎腫脹的牙齦給塞滿了,你看不見而已。洗完牙,牙結石沒有了,牙齦也不腫了,牙縫自然也就露出來了。

而洗牙過程中牙齦出血,也是正常現象。牙結石會導致牙齦發炎腫脹,當受到洗牙過程中的器械刺激時,發炎的牙齦就很有可能會出血。

只有通過洗牙去除了牙結石,才能讓牙齦恢復健康!

再比如:「洗牙會讓牙齒變差變敏感」。這其實是因為牙結石的長期覆蓋導致了牙齦退縮,在去掉牙結石之後,牙本質會暴露出來,導致你在剛洗完牙的一段時間之內感到牙齒敏感。

但如果不把牙結石去掉,牙周疾病只會越來越嚴重;所以還是要及時洗牙,及時止損。

最後,是一個人民群眾都很感興趣的問題:「洗牙能把牙齒洗白麽?」

嗯……怎麼講,洗牙確實能去除一些外源性著色所導致的牙漬(比如茶漬、煙漬等),但這只是還原牙齒本來的顏色而已。健康的牙齒,其實本來就是淡黃色的,我們並不需要對一口大白牙抱有過高的執念。

總而言之,很多時候,某些新知識或新技術,往往能帶來生活品質的提升,但也時常會遭遇種種誤解。

如果能拋開先入為主的偏見,多從科學的角度了解一下它們的真相,或許就能給自己帶來多一點的幸福感。

注1:牙菌斑是基質包裹的互相粘附(常粘附於牙面、牙間或修復體表面)的軟而未礦化的細菌性群體,為不能被水沖漱掉的一種細菌性生物膜。牙菌斑層層鈣化變硬則形成牙結石。

注2:根管治療適用於被診斷為牙髓病或者根尖周病的患牙,需要摘除牙髓組織並清除根管內感染物(超疼……!),以保留整個患牙或牙根為目的。

注3:牙結石對口腔而言是一種異物體,它會不斷刺激牙周組織,造成牙周組織的病菌感染,引起牙齦發炎萎縮和牙槽骨吸收(即高度降低),進而導致牙齒鬆動。但堅硬的牙結石會部分固定住鬆動的牙齒,常常讓人沒有實感,直到洗完牙(去除了牙結石)才會發覺牙齒已經鬆動,所以也引起了諸如「洗牙會讓牙齒鬆動」的誤會。

注4:除了日常的刷牙漱口以外,牙線也是非常重要的口腔清潔工具。牙線能有效剔除牙縫裡的殘留物及牙齒鄰面上的菌斑,從而延緩牙石形成,達到維護牙周健康的目的。

注5:洗牙一定要去正規的醫院或者口腔診所!!!

一個彩蛋

洗牙的歌很好聽鴨!

周五快樂O(∩_∩)O

去下面留言,快。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