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歡度五一,趣說古代“勞動節”

12

五一國際勞動節

五一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Labor Day或者May Day),又稱國際勞動節、勞動節,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勞動節。

這個節日源於美國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罷工,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宣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

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作出決定,規定每年的5月1日為勞動節。

01

中國古代的勞動節

據晉代文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領各部落首領“禦駕親耕”,以顯示他對農耕的重視。

而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也在《史記》中提到,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僅會舉行規模盛大的儀式,更親自帶領滿朝文武百官耕田勞作,以此拉開全國農耕的序幕。

自唐代開始,二月二被正式定為“耕事節”或“勞農節”,是中國古代崇尚勞動的傳統節日。此時大地解凍,氣象轉暖,皇帝率百官出宮到田裡耕地、松土,象徵性地參加勞動,農民們在農具上綁上紅綢布下地播種。

到了宋元時期,二月初二的含義進一步擴大,既是“耕事節”,又是“花朝節”、“踏青節”。但因為古人認為,二月初二甘霖將至,春耕勞作也要由此開始,所以不管節日內容如何變化,勞動的性質都一直得以延續。

發展到明清兩代,皇家對二月初二的勞動意義更加重視。自雍正以後,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都會親自出圓明園,帶領朝廷官員和皇后、宮女到專門開辟的“一畝園”(今海澱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

清代有一幅叫做《皇帝耕田圖》的名畫,畫中身穿龍袍的皇帝扶犁耕田,身後跟著幾位大臣,有的鏟土、有的撒種、有的牽牛,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題詩曰:

二月二,

龍抬頭,

天子耕地臣趕牛,

正宮娘娘來送飯,

當朝大臣把種丟,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穀豐登太平秋。

清政府規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賦稅雜差,勞農節賞絹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表示官府對辛苦了一輩子勞動者的節日待遇。由此可見,龍抬頭的“二月二”其實就是我國古代名副其實的勞動節。

02

古人歌唱勞動的詩詞

詩歌起源於勞動,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大量關於勞動的美好詩詞歌句。

在《詩經》中,我們讀到的不是對辛苦勞作的報怨,而是充滿了生活趣味、輕鬆快樂的心情及對勞動的讚美;又如“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四個短句,極其簡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獵勞動的全部過程。

相傳是黃帝時代產生的一首民間歌曲,載於《吳越春秋》的《彈歌》。用砍伐的竹子來製作彈弓,將彈弓裝上土丸,進行射擊,擊中了一隻隻獵物,人們歡樂地追逐著,滿載而歸。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首淳樸的民謠,唱出了勞動的自由和美好。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此詩意趣橫生,讓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谷。“人們清楚地意識到勞動給身體和心理上帶來的歡愉和滿足感。

這樣表達勞動歡樂的詩歌,不僅在農事詩中出現,在表達愛情的詩中也會出現。比如《詩經》的《魏風·十畝之間》中:“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就是通過詩歌表現了采桑女在桑園裡快樂地采桑葉,以及勞動後帶著愉快的心情與戀人結伴回家的歡快心情。

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基礎手段,勞動是快樂的,勞動是辛勞的。翻讀古詩中的關於勞動的詩句,又一次感覺到了勞動者的勤奮、美麗和偉大。

文章、圖片來源 | 西海岸文博

轉載自 | 公眾號:民俗學論壇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