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似“遊戲化”卻能名列前茅,芬蘭教育你真的看懂了嗎?

學習芬蘭教育,該學些什麽?

撰文 |吾易

編輯 |陳某凡

全文共2874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

按照國內的教育思維去觀察芬蘭教育,會覺得簡直不可思議:

沒有作業,沒有考試,沒有排名,老師自主決定上課內容,沒有評優。

這些細節引發了諸多探討:芬蘭教育如此“遊戲化”,為何能在國際上名列前茅?芬蘭優質教育的秘密是什麽?伴隨著疑問而來的,還有國內悄然興起的多家以芬蘭教育理念為基礎的素質教育機構,它們的出現或許能夠給我們一個答案。

01.芬蘭教育是優質教育的代名詞?

說到芬蘭教育,就不得不提國際PISA測試。

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舉辦的國際性教育成果比較項目,在2000年首次舉行,每三年舉行一次。其研究對象是即將完成義務教育、平均年齡在15歲左右的學生,主要測量他們的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和科學能力。因測試理念、方法的科學性和全面性,PISA已經成為當前國際上最具權威的國際教育評價項目之一。

2000年到2009年間,芬蘭在PISA測試中連續四次穩居世界前五,優異且穩定的表現讓世界各國為之側目。尤其是在2003年和2006年的PISA測試中,芬蘭的各項成績在世界排名中均數一數二。一時間,芬蘭教育風光無限,儼然成為成功教育的代名詞,吸引了全球各國爭相前往芬蘭實地拜訪學習。

教育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優異的成績上,還體現在教育的均衡化發展上。芬蘭在優劣學校的教育水準差距測試中也表現優異,學生之間的成績落差同樣是全球最小。

再來看看中國在國際PISA測試中的表現。實際上,近年中國在國際PISA測試中的表現也十分亮眼。2009年和2012年,來自上海的學校在PISA測試中奪得了冠軍,三項科目均名列第一。

但這一“完美成績單”卻在國內引起了一波“冷嘲熱諷”,因為好成績的背後是過量的學習負擔。

上海學生不光科目成績第一,做作業的時間也位列世界第一。調查顯示,“以數學為例,上海學生報告的校內上課時間為平均每周28.2小時,在65個國家(地區)中位於第9位。但作業時間為平均每周13.8小時,列第1位,幾乎相當於各國平均值的2倍。”

除此以外,還有許多人指出,上海的好成績並不能代表中國的整體水準,和全國其他省份的分數相比,並不具有可比性。國內教育水準發展不均衡,個別地區成績優異難掩中國在教育上存在著的諸多問題。

02.芬蘭的教育邏輯:let kids be kids

學習芬蘭教育,該學些什麽?

芬蘭是一個非常重視公平的國家,從教育制度到教育資源的分配無不體現著平等原則。和絕大多數國家相比,芬蘭從來不標榜精英式教育,所有的學生都是平等的。即便有學生存在學習障礙,老師也會選擇其他時間進行單獨輔導,以幫助學生跟上其他孩子的成長節奏。

芬蘭教育主張輕鬆快樂,“Let kids be kids”。其基礎教育不設考試,沒有排名,老師是學生最主要的評估人。在教學過程中芬蘭注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而不是一味地傳授知識,這樣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了對學習的熱情。

有研究者在專著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中介紹了芬蘭中小學 “先見林 , 再見樹”的教學方式。芬蘭式的教法 , 是讓大家快樂地先“見林”。

“基礎游泳班讓孩子和成年人都一樣地在開朗、輕鬆的情境下, 先‘玩水’, 而不是馬上學‘游泳’。不是一直強調要學什麽自由式、蛙式的‘標準’動作, 而是讓大家在水波中浮沉自如、快樂逐浪, 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自行換氣、輕鬆游泳的樂趣。”

孩子看似在經歷一段沒有任何學習收獲的“遊戲”過程,但之後的效果卻令人意想不到,至少,孩子們會更充滿熱情地去學習游泳。這種熱情不光體現在游泳上,還有周邊,跳水、衝浪、潛水等等與水有關的運動課程。

2016年8月,芬蘭開始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輪教改是基於可持續性發展的一次教育改革,新版課程的重點放在了橫向能力上,不同學科的老師基於一些主題和話題,重新設計課程,以實現多個學科整合的跨學科教學,鼓勵學生在這種以基於現象的項目(phenomenon-based project)學習中,獲得多學科知識與能力。

在國內還未解決減負問題的情況下,芬蘭教育已經開始重新審視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針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培養學生應萬變的能力。雖然,目前國內素質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但專家指出,如果不能在源頭上改變固有的教育思維,素質教育的培養也只會變成更重的負擔加在中國小孩子的身上。

03.探索芬蘭優質教育模式與中國特色的結合點

目前國內已經有機構開始引進芬蘭的教育模式並積極進行本土化。他們並沒有局限於國內大熱的STEAM教育,而是在芬蘭教育中找到了更多與國內基礎教育的契合點,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課程體系。

以杭州谷力天空為例。

谷力天空是由芬蘭“憤怒的小鳥”創始人Peter Vesterbacka和中國教研團隊共同發起的教育品牌,致力於3-12歲孩子創造力培育,提倡“Never teaching,only leading”的快樂式教學。他們在芬蘭教育理念基礎之上,結合了中國孩子的學習環境、思維習慣、知識結構等特點,推出了LECIT教育理念(Life=生活、Experience=場景、Cognition=認知、Innovation=創新、Trust=信任),並圍繞LECIT理念,設立了多個板塊課程。

這是在谷力天空的教育戲劇課上,孩子們自編自導的戲劇,名字叫《時光旅行者之杭州歷險記》。劇本由孩子們以團隊形式共同撰寫完成,其結局是幾個小孩子穿越到了未來,發現人類因為環境破壞而滅絕,因此他們回到現代開始致力於呼籲保護環境,保護地球——

這樣的覺悟,恐怕許多成年人都未必擁有。

通過戲劇課程,谷力天空希望培養孩子的表達力、感知力、創作力和舞台把控能力。而除了戲劇以外,谷力天空還設有自然、建築、科學等板塊課程,這些課程主要基於社會生活現象,發展延伸出適應不同年齡段孩子的不同主題,例如“大自然的禮物”、“改造·家”、“未來之城”等,通過項目製的課程模式,對各學科進行整合,讓孩子在愉悅歡快的氛圍中,享受創造的樂趣。

這也正是芬蘭教育中現象教學和輕鬆式教育的體現。

分析芬蘭和中國小朋友的思維特點差異時,谷力天空的創始人谷揚指出,國內教育制度下長大的孩子在思考問題上傾向於“在大腦裡找已知的東西”,而芬蘭的孩子則是“在探索中尋找答案”,因此他希望通過芬蘭教育模式的本土化,補齊中國孩子的創造意識短板,“從0-1勾勒出孩子的思維導圖”。

被問及近幾年國內大熱的STEAM教育時,創始人谷揚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STEAM教育是個很好的教育形式,但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因缺乏標準化的課程體系,“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缺少了對孩子認知的培養與開發,過於注重後端而不關注前端,因此變相成為了一種‘高階版手工課’。”

當然,任何教育制度都不是絕對完美的。谷揚也指出了芬蘭教育存在的缺陷。“芬蘭教育中的‘無競爭’會使得孩子從小就缺乏力爭上遊的意識,同時對學生的‘無差別教育’,也會使得那些先天資質優異的孩子得不到更好的培養。”

目前谷力天空發展勢頭良好,已經獲得了青松基金、百儷匯等多家機構的投資,並積極向上海、深圳等多地拓展。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像谷力天空這樣的以芬蘭教育為基礎的教育機構還有很多,他們在引入國外優質教育模式的過程中都比較注重批判性接納,試圖探索出更符合中國孩子成長特點的教育模式。其實,不管是STEAM教育還是LECIT教育,是美國教育還是芬蘭教育,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中國素質教育將會不斷走向多元化和科學化,我們也期待著中國孩子可以真正在快樂中實現個性化成長。

參考資料:

1、《PISA測試上海學生成績全球第一,作業量也居榜首》,新聞晨報;

2、《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中國青年出版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