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微軟辟謠“斷供說” 國產軟體自主步伐提速

本報實習記者 曲忠芳 記者 李正豪 北京報導

在中美關係的背景之下,微軟(NASQAD:MSFT)也被推到了聚光燈下。

在宣布與字節跳動商談收購TikTok在美國等國家的業務後,近日,一則“微軟斷供中國”的消息發酵,引發了國內社會頗為激烈的關注與反應。微軟官方緊急對此進行了辟謠,表態稱:“為中國用戶提供服務的承諾堅定不移。”

業界觀察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指出,一方面,微軟深耕國內市場28年,不會輕易放棄,“斷供”並不符合商業利益最大化原則,另一方面,社會公眾的反應非常激烈,凸顯公眾對科技領域軟硬體從基礎架構到前沿技術自主可控的迫切意願,自主化進程加速提上日程。

微軟緊急辟謠

日前,有用戶注意到微軟“Microsoft服務協議”條款悄然進行了更新,其中的免責條款和爭議解決條款,被視為“微軟為‘斷供’中國做準備”,引起一片嘩然。這對於本就因計劃收購TikTok業務處於風暴眼中的微軟,無疑又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微軟緊急向媒體回應稱,“近日某些個別社交媒體對微軟服務條款全球性更新的謠言,不符合事實。我們為中國用戶提供服務的承諾堅定不移。”

記者注意到,此次引發爭議的一項免責條款是,“對於因超出微軟合理控制範圍的情況(例如,勞資糾紛、不可抗力、戰爭與恐怖主義行為、惡意破壞、意外事故或遵守任何適用法律或政府命令)而導致微軟無法履行或延遲履行其義務,微軟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或義務。”而關於爭議解決的一項表述是,“無論是否存在法律原則衝突,這些條款都將受華盛頓法律管轄。美國華盛頓州金郡的州法院或聯邦法院具有非排他性管轄權。”據相關人士介紹,此兩條內容並非新近變更的,而是在2019年7月時更新的。

針對免責條款,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解釋道,免責聲明在企業合約、服務協議中很常見,跨國公司、國內企業都常用。對消費者來說,假如遇到“美國政府命令微軟不能向中國用戶提供服務”這種極端情況,那麽微軟公司依據該條款是可以免除責任的。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周京立律師也指出,業內一般稱之為“不可抗力免責條款”,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規避企業風險。而關於爭議解決地,則屬於“約定管轄”,企業一般會列出一個對自身比較有利的管轄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也是比較常見的。

記者先後查詢了美國的IBM、蘋果、VMware和德國SAP、韓國三星集團等IT企業中國官網公示的用戶服務協議,發現均有提及遵照國家法律法規或安全要求免責的類似條款,以及明確約定管轄條款。

一位曾在微軟工作多年的人士告訴記者,微軟對中國市場斷供的可能性不大,除非遇到特別極端的情況。一直以來,微軟對中國市場是比較重視的,在中國的組織架構完備性僅次於美國總部,而從很多國內的政企商界活動中也常見微軟的身影。

公開資料顯示,微軟自1992年開始在北京設立代表處,先後成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開發中心、微軟全球技術支持中心、微軟亞洲研究院三大世界級的技術研發中心,除了北京總部之外,在上海、廣州、深圳、武漢、重慶、蘇州等城市均設有分公司。

另據一位接近微軟的人士透露,目前微軟在國內的員工規模在5000人左右,從營收貢獻來說,儘管微軟財報中並未列出區域性的貢獻比例,但中國市場營收貢獻在2%左右。

針對這些數據信息,記者多次向微軟中國相關負責人求證核實,但截至發稿時一直未得到回復。

艾媒谘詢CEO張毅指出,對於此次“斷供”傳言,國內從民間到官方反應激烈,我們能感受兩層意思,一方面是國內消費者對於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政治力量對中國科技企業“封鎖”的行為是非常反感的,輿論“一邊倒”,也向在華的美國企業傳遞出一些信號,另一方面凸顯了公眾對中國IT產業供應鏈自主可控的呼聲與需求迫切性。

倒逼IT產業自主化提速

獨立IT分析師付亮表示,目前美國推出的針對通信運營商、海底光纜、應用商店、App、雲服務五大領域的“淨網”計劃,直接影響到的是“出海”的、在美國等海外市場尋求增長點的中國科技企業,影響到美國市場使用中國廠商服務的用戶,而微軟等美國企業在其中扮演什麽角色、與政府之間的微妙關係,自然也受到廣泛關注。就國內市場而言,目前對消費者的實際影響暫時還不明顯。

張毅指出,正所謂“居安思危”,公眾情緒激烈的背後,實際倒逼國內IT產業自主可控化進一步提速。

從微軟最新發布的截至6月30日的2020財年第四財季財報來看,微軟的營收結構基本呈現“三分天下”局面,包括智能雲、生產力和業務流程、更多個人計算業務三部分,營收佔比均保持30%以上。據微軟中國官網顯示,微軟在國內市場的產品和服務較多,耳熟能詳的是Windows作業系統、office辦公套件、Azure雲服務,以及Surface、Xbox等硬體產品。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報告顯示,國內公有雲市場主流梯隊由阿里雲、騰訊雲、天翼雲、華為雲、百度雲等本土廠商佔據。儘管微軟Azure在全球市場居於領先,但Azure及其在國內的落地公司“世紀互聯網藍雲”在中國雲服務市場中的份額卻微小,並不在主流之列。

至於office辦公套件,國內已早已有了替代性的軟體。一位接近金山辦公的人士表示,相較於office,該公司的WPS辦公套件已經進行了本土化的適配,對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痛點把握得更精準,在手機端WPS的市場佔有率已達到90%,儘管在PC端與office還是4∶6的比例,但綜合近幾個月的數據,反超的速度也有望加快。

至於Windows作業系統,張毅指出,相比於幾年前,中國的技術研發能力是能夠開發出替代或兼容性的作業系統,政府機構、大專院校等早已經開始做布局,尤其當下的環境更迫使將科技自主可控進一步提上日程。關於作業系統,其實技術不是難題,差距主要在於應用生態的構建與成熟,這並非一朝一夕、憑一家公司就能完成的。

另有觀察人士也表示一定的擔憂,指出微軟耕耘中國市場28年,產品服務比較多,目前能夠整體性替代的廠商幾乎沒有,如果應用新作業系統,那替代成本很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全球知名代碼託管服務平台的Github,於2018年6月被微軟收購,Github平台上的代碼未來是否會受到政治乾預也需要警惕。

“微軟斷供”傳言引發的熱烈討論,實際是社會各領域對IT領域要求掌握核心技術、行業話語權意識的進一步覺醒。曾參與過谷歌、高通施壓魅族手機事件的前魅族副總裁李楠透露,在華為鴻蒙OS之前,阿里雲OS是較早預測到國際關係風險而做作業系統布局的一家,當時阿里雲OS終端銷售了上百萬部,但後來並未發展壯大。除了外部施壓阻撓之外,國內消費者的認知及輿論環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當時大眾普遍認為,做一個作業系統,其作用有限。顯然,不同於彼時,消費者今時的認識與需求的迫切性大幅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一些對數據安全要求較高的政府部門、軍方、國企等其實已經在IT設備採購中採用了自主可控的優先原則,IT產業鏈上的國產廠商也紛紛發力布局。而像韓國、德國、俄羅斯等其他國家也早就在擺脫美國依賴上進行了布局。這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即跳脫出美國商業規則的製約,從底層基礎設施到上層產品服務保障自主化、可控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