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腫瘤數據為癌症精準防控「導航」

國家癌症中心日前發布全國癌症統計數據,數據表明:惡性腫瘤生存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五年相對生存率約為40.5%,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業內專家提出,我國關於惡性腫瘤的流行病學數據,儘管較以往已有明顯改善,但在時效性和細分領域仍有較大改善空間;尤其是在腫瘤細分領域,我國針對小兒腫瘤的流行病學調查及統計仍屬空白。怎樣優化數據榜單?流調數據如何為腫瘤防控所用?記者就此進行採訪。


腫瘤流調數據為何「滯後」

國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新發惡性腫瘤392.9萬例,發病率為285.83/十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我國每年所需的相關醫療花費超過2200億元。此次公布數據時尤其提及,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滯後三年,即公布的是2015年全國惡性腫瘤發病、死亡情況。

腫瘤流行病學數據為何會滯後?可否實現實時發布?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鄭瑩解釋:數據滯後,在全球惡性腫瘤流行病學調查中普遍存在。一般來說,滯後三年屬於國際標準,滯後三至五年內均屬正常情況。她告訴記者,「時間的滯後與腫瘤疾病的整個監測體系有關,腫瘤發病與傳染病有顯著差異,前者屬於緩慢的過程,很少會像傳染病那樣突然爆發。此外,腫瘤數據收集講求完整性、準確性,勢必要預留一定時間來進行補充、整理。通常情況下,五年內的發病率基本可以代表人群發病趨勢,誤差不會太大。」

我國腫瘤登記起步較晚,隨著近年持續推進,腫瘤登記點已布網廣泛,成人惡性腫瘤流行病學數據調查趨於完整。目前,我國設有國家癌症中心。今年1月,中心在《中華腫瘤雜誌》上公布了我國最新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報告。這一報告數據來源為截至2018年8月1日,國家癌症中心共收到的全國31個省(區、市)、501個登記處提交的2015年腫瘤登記資料,其中地級及以上城市173個,縣和縣級市328個,最終納入368個登記處,覆蓋3億餘人。鄭瑩表示,「腫瘤登記點收集數據後會進行整理分析、質量控制,這些數據基本可靠,且符合客觀事實。」

瘤譜種類可否進一步細分

此次發布的中國惡性腫瘤流行病學調查可見,常見腫瘤集中在成人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肝癌、胃癌等。「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完善與否,直接關係腫瘤預後療效。」專家舉例,「我國流調發現我國乳腺癌、結直腸癌發病率持續上升,政府重視程度加強,社會醫療資源配置隨後跟上,篩查及乾預措施普及開來,兩種癌症患者的生存質量近年得到明顯改善。」因此,專家建議:我國還應儘可能細分男女瘤譜、成人及兒童瘤譜、區域發病瘤譜等,這將有助於精準診治疾病。

論及細分瘤譜,小兒腫瘤的統計缺位空白亟待彌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小兒神經外科學組組長馬傑直言:「兒童腦腫瘤」這一大眾不熟悉的疾病,已成為當前兒童致死率、致殘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為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可惜,兒童腦腫瘤幾乎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由於相關研究沒有大型課題,迄今國內相關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等數據均為空白,對於疾病的診治和研究都非常不利。

事實上,瘤譜細分與診療水準相輔相成。鄭瑩分析:從腫瘤登記系統來看,兒童登記系統與成人登記系統完全不同,兒童腫瘤屬罕見病,發病率以百萬人統計來計算,這為腫瘤登記本身帶來難度。世界癌症研究中心專門設有兒童腫瘤的編碼系統,該系統的應用在歐美國家已相當成熟,但在國內僅有上海地區掌握技術,這與上海兒科診療水準處於高位密不可分。馬傑補充,多種腫瘤流行病學調查數據應向社會大眾和學界公開。此外,外科醫生的用藥量、手術切除程度、放化療情況、後續生存隨訪等數據,也應儘快納入統計。既在源頭上做好疾病預防,又鼓勵研究領域對症下藥,這將可能縮短我國與國際診療水準之間的差距。

高危人群可有的放矢預防篩查

惡性腫瘤流行病學數據的發布,可以成為科學研究及百姓科普認知的起點。馬傑認為,「通過大數據收集完善相關瘤種的標本庫後,就可以對腫瘤進行基因檢測,繪製出的DNA、RNA等數據將組成癌症病例圖譜。為何有的腫瘤患者預後好,另一些卻不佳呢?他們的基因特徵或許會給我們答案。在未來相關疾病的診療中,這些信息對患者將非常有用。」今年7月,中國腦膠質瘤基因組圖譜計劃(CGGA)發布了2000例中國腦膠質瘤樣本的功能基因組學數據,涉及詳盡的臨床數據、病理分類,並對全球研究者免費開放。「我國的兒童腫瘤樣本量巨大,僅新華單中心就有2000餘例兒童腦腫瘤病例,如果能儘快建立相關課題項目,將成為國家乃至全球學界的豐富資源。」

普通市民怎樣才能讀懂專業數據?專家表示,近年來完善的數據發布同時伴有行為因素、飲食因素、代謝因素、環境因素等致癌因素,這為大眾科學防癌提供了方向。以今年發布的數據來看,行為因素包括吸煙、二手煙、飲酒、缺乏鍛煉;飲食因素則包括攝入蔬果不足、攝入紅肉過多等。有腫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有的放矢進行預防及篩查,降低患癌概率。

對病家而言,「上榜腫瘤」也意味著後續科研及治療將有更多希望。例如,十幾年前白血病還被稱為兒童「健康殺手」,隨著流行病學調查普及、醫學技術與藥物進步,目前上海地區白血病患兒五年生存率已近80%,為無數患兒家庭帶來曙光。馬傑表示,「罹患腫瘤雖然不幸,但藉助流調數據,運用最新技術精準突破,病家可期盼治療方案更快落地,未來療效也更加樂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