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你的笑臉因何綻放

2018

哪些事

讓你品嚐到甜蜜與喜悅

露出會心的笑容

因為脫貧

2018年10月30日,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安太鄉元寶村,合作社負責人謝秀萍(左)在協助村民挑香糯。近年來,安太鄉通過流轉整合貧困群眾土地資源,以“公司+示範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貧困群眾發展高山香糯種植產業。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2018年6月26日,王恩海在自家果園展示剛采摘的脆李。2012年,重慶市巫山縣開始大面積推廣脆李種植,免費提供優良育苗和有機肥,並派專人上門進行技術指導,王恩海將自家荒山和田地種上脆李,開始將脆李種植作為脫貧致富的抓手。種植脆李讓王恩海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今年6月初,他家搬進了自建的新樓房。目前,作為村裡的脆李種植技術員,老王正積極向村民們傳授種植和管護脆李的技巧。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因為致富

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農家飯餐廳服務生在上菜(2018年8月30日攝)。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位於寧夏最貧窮乾旱的西海固地區。2003年起寧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修複。2011年,龍王壩村成立了林下產業經濟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養殖生態雞,種植油用牡丹和有機草莓。綠色生態讓曾經的“窮溝溝”變成了美麗的休閑鄉村。近年來,小有名氣的龍王壩村全力發展鄉村旅遊,把農村當景區來打造,凸顯梯田景觀、篝火晚會、農家飯、“窯洞賓館”等鄉土元素。如今,龍王壩村年吸引遊客達16萬人次,整村實現脫貧摘帽。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陝西省石泉縣後柳鎮中壩作坊小鎮創辦者陳國盛(左)在作坊小鎮裡了解特色旅遊工藝品的生產情況(2018年11月9日攝)。後柳鎮山大溝深,地廣人稀,生產生活條件惡劣。2011年5月,陝南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全面啟動,有72戶245人因地質災害、洪澇災害威脅統一搬遷到中壩村。2016年,石泉縣實施“能人興村”戰略,通過能人帶動,振興鄉村經濟。2017年5月,中壩作坊小鎮開始試運營,48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有的還自主承包經營當上了“老闆”。如今的作坊小鎮,裝飾得古樸而典雅,古老的工具、傳統的技藝,讓遊客找回了記憶中的鄉愁。目前,作坊小鎮的景區經濟和已經建成的電商扶貧基地,正帶動周邊8個村600多家農戶發展訂單農業,增收致富。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因為搬遷

都熱·加爾曼牽著馱有搬遷行李的駱駝走在喀喇昆侖山中(2018年11月17日攝)。2018年以來,新疆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對居住在艱苦偏遠山區、生產生活資料匱乏、難以實現就地脫貧的358戶貧困戶,陸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搬遷至距縣城約25公里的塔提庫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統籌各項扶貧和保障措施,幫助搬遷來的貧困百姓“住得下、能致富”。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在河南蘭考黃河灘區易地搬遷扶貧社區谷營鎮姚寨新村社區,居民黃玉英展示搬遷前的老房子照片(2018年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因為團圓

吳整萍帶著兩個兒子石文澤(左)和石文豪(右)在野外采花(2018年4月15日攝)。10年前,吳整萍和丈夫為了生計遠赴廣東務工,將3歲的兒子石文澤寄養在妹妹家中。從此母子分隔兩地,一家人只有在春節時才能短暫團聚。2017年,湖南省花垣縣石欄鎮文化站推出“讓媽媽回家”苗繡文化扶貧項目,吸收當地婦女在鎮上的創業培訓基地接受免費培訓,培養合格後聘為繡娘在當地就業,生產苗繡訂單產品。得到消息後,吳整萍果斷辭工回鄉加入苗繡補習班。在當地苗繡傳承人和技師的指導下,心靈手巧的她很快就成為一名合格的繡娘。吳整萍現在白天在創業培訓基地上班,下班後可以接放學的孩子回家,曾經日夜期盼的母子團圓今天成了生活日常。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2018年2月8日早上7點多,李清(右)和妹妹李潔在準備工作結束後,利用上客前的工作間隙在月台上自拍,慶祝姐妹倆的生日。2月8日是重慶客運段的列車員李清、李潔的24歲生日,也是參加春運多年來,姐妹倆第一次在一起過的生日。一起參加工作,一起參加列車長資格考試,在春運這個特殊的時段,兩個人由於工作原因卻很難相遇。考慮到她們的情況,部門特意安排了一次姐妹團聚的機會。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因為付出

2018年5月8日,一名幼兒與隋玉玲(右)玩耍。工作35年來,隋玉玲堅守在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一幼稚園教學一線,系統建立起根植幼兒生活的“關愛課程”內容體系和“以愛育愛”的園本文化,並深入農村地區,通過對口幫扶、掛職支教,改變了十餘所村辦園、薄弱園相對落後的軟硬體條件,被幼兒們親切地稱呼為“老師媽媽”。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因為收獲

2018年9月23日,河北省灤縣茨榆坨鎮西長坨村農民金玉柱在收獲稻米。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2018年5月12日,葛志紅展示自己獲得的國家專利證書。現年44歲的葛志紅是冀中能源華北醫療峰峰總醫院北院區醫務部護士長,從事護理職業已經27年。工作中,她發現有的醫用裝置存在缺陷,便萌生一個念頭:把“不順手”的東西改造一下,方便大家使用,方便患者治療。多年來,葛志紅先後獲得317項國家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如今,葛志紅的夢想是盡快將這些專利轉化成為產品,再將產品打造成為品牌,更好地服務患者、服務社會。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因為成功

2018年11月30日,一汽解放職工與第700萬輛解放卡車合影留念。當日,一輛白色解放J7緩緩駛下一汽解放卡車廠總裝車間生產線,這標誌著我國自主研發的第700萬輛解放卡車在吉林長春正式下線。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在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仇文飛展示自己的錄取通知書(2018年8月29日攝)。仇文飛畢業於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一中,今年高考她以635分考入華中師范大學,成為全村第二個大學生。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因為勝利

2018年3月17日,2018平昌冬殘奧會輪椅冰壺決賽在江陵冰壺中心舉行,中國隊以6比5戰勝挪威隊獲得金牌,實現了中國代表團冬殘奧會金牌零的突破。圖為2018年3月16日,中國隊隊員在2018平昌冬殘奧會輪椅冰壺半決賽後慶祝勝利,他們以4比3戰勝加拿大隊。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 攝

因為追逐夢想

2018年11月8日,在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萬達金街一商鋪,“無聲騎手”高利(左)在取外賣。入夜的寒冬,楊朋朋從濰坊市奎文區萬達金街一家商鋪取上外賣放入保溫箱,伴著霓虹,駛向下一個目的地。6歲因病失聰的楊朋朋曾做過駕訓班教練,今年6月通過安全培訓後,他成為了一家物流平台的送單員。每次送單,楊朋朋都要在外包裝上貼上一個圓形的標簽,寫著“我是聽障人士,如給您造成不便,請諒解,謝謝您!祝您生活愉快”。無聲送單是困難的,楊朋朋也想過要放棄,但曾因為一位小女孩向他鞠躬致謝,讓他堅定了逐夢的腳步。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因為有愛

2018年1月23日,護士長高媛(前右二)和護理員們在一起。 在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老年護理院,有36名年輕的醫護人員,他們把老人當親人,用耐心和愛心,為老人們端水喂飯、梳頭洗衣、洗澡擦身、端屎端尿,實行24小時3班倒不間斷服務。目前,老年護理院已將全區完全失能、半失能的182名特困人員中的53名收住入院,護理院已成為他們最溫暖的家。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2018年6月12日,廖斌晟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的家中陪女兒廖永紅聊天。68歲的廖斌晟,40多年無微不至地照料患有先天性腦癱的女兒廖永紅,與她形影不離,深沉的父愛撐起整個家庭,溫柔呵護著女兒的世界。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因為傾聽

2018年9月27日,當地村民向方月萍(右)講述家中困難。今年37歲的方月萍,2008年從華東理工大學碩士畢業後,在上海一家企業做研發工作。2011年,方月萍成功考取江西省奉新縣赤田鎮赤田村黨支部書記助理一職。為了幫助當地貧困戶脫貧,方月萍2017年被派駐上堡分場擔任扶貧第一書記。如今,方月萍不僅帶領當地百姓種上了市場熱賣的優質水稻、養起了土雞,還計劃帶領當地村民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她說,能夠幫助農民實現豐收願景,自己付出多少也是值得的。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因為奉獻

2018年11月13日,鄒勤敏在家中利用舊雨傘製作理發用的圍布。今年67歲的鄒勤敏是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商苑社區居民。從2001年開始,她便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理發服務,從3歲的孩子到70歲的長者,社區的許多居民都曾是鄒勤敏服務的對象。退休後,鄒勤敏繼續奉獻愛心,義務為當地居民理發,並持續多年。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因為感恩

四川省青川縣馬鹿小學四年級一班的學生用感恩的手勢,感謝全國人民的關愛(2018年4月25日攝)。2008年5月16日,青川縣馬鹿小學學生徐廣和他的100多名夥伴,自發在本村公路旁設立3個活動點,向來自全國各地的援助人員打出感恩的標牌。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因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陝西延安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表演村,村民們在表演安塞腰鼓(2018年10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