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端牢國人飯碗 解密大國糧倉中儲糧“購存調”全流程樣本

本報記者 杜雨萌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一直是國民關注的重點,而中央儲備糧更是關係著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雖然提到糧食石油企業,公眾更多的會想到中糧集團,可事實上,對於並不為公眾所熟悉的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儲糧”)來說,它的一舉一動卻關係到我國家的糧食安全和市場穩定,將其稱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亦不為過。

近日,在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局和國務院國資委的指導下,《證券日報》記者走進中儲糧集團,親眼見證新時期的中央儲備糧管理,實地感知大國糧倉“購、存、調”的真實面貌。

購糧:全透明

作為服務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的主力軍,中儲糧的“買買買”自然也要格外小心且謹慎。

當記者來到中央儲備糧涿州直屬庫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涿州直屬庫)的“一站式”服務中心時,更加切身地感受到了每一粒米的科技化購買流程。

據涿州直屬庫現場工作人員介紹,2015年以來,中儲糧就在政策性糧食收購領域全面推廣應用“一卡通”系統,對糧食收購從入門登記、扡樣檢驗、毛重檢斤、皮重檢斤、收購結算、資金統一支付等環節實行全過程在線監控,做到購糧過程公開、透明、可追溯,從源頭上杜絕了“人情糧”、“打收據”等問題。

負責保定市北部包括雄安新區、涿州市、高碑店市、定興縣、徐水縣、淶水縣、易縣、淶源縣等8個市區縣中央事權糧食的管理,涿州直屬庫自有倉容32.1萬噸,下設高碑店分公司,實行轄區高度一體化管理。

目前涿州直屬庫轄區現儲存各類中央事權糧食41.52萬噸,其中中央儲備糧37.37萬噸(小麥23.38萬噸,玉米13.99萬噸),其他政策性糧4.15萬噸。

存糧:現代化

隨著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我國的糧食儲備調控網絡體系也得到不斷完善。

“只需輕點滑鼠,從祖國最北端的嫩江直屬庫,到最南端的三亞直屬庫,從最東端的舟山直屬庫,到西北的阿勒泰直屬庫、西南的拉薩直屬庫,位於全國各地的中儲糧直屬糧庫盡收眼底。”在中儲糧集團位於北京的智能化糧庫監控中心現場,記者通過放大20多倍的高清攝影頭,能夠清晰看見遠在千里之外的庫內糧食顆粒情況。

事實上,目前中儲糧集團在全國布局直屬糧庫和分庫超過980個,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儲糧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在信息化智能化開發應用方面,中儲糧集團2017年已經實現所有中央直屬糧庫的智能化管理全覆蓋,數萬個監控探頭和數百萬個糧情傳感器,構成了世界最大的一張糧食物聯網。即在中儲糧集團總部,就可實時監控所有直屬庫從庫區作業到任一倉房內糧食儲存狀況。通過布設在糧堆中的傳感器,每棟倉房的糧食溫度、濕度可以被實時采集、分析、預警,成為名副其實的糧庫管理“千里眼”。

調糧:穩定糧價

糧價是百價之基,防止糧價大幅波動,在保持經濟社會穩定大局中具有基礎性作用。

那麽,什麽情況下中儲糧集團會調運中央儲備糧呢?

上述負責人給出的答案是:服務調控以及應急救災。

舉個例子,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後,中儲糧第一時間緊急安排中央儲備糧油搶運災區,累計向災區緊急投放救災糧油64萬噸,24小時供貨,隨到隨取,保證了災區群眾口糧和食用油供應。

再比如受2007年上半年到2008年下半年世界糧食危機導致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糧價上漲的壓力進一步向國內傳導。而根據國家需要,中儲糧集團迅速向市場投放中央儲備糧,在全球糧價飆升暴跌、大幅震蕩的形勢下,確保了國內糧食價格不大漲、不大落,基本供給不脫銷、不缺貨,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基本保持穩定,與國際糧價形成鮮明對比。

值得關注的是,為緩解糧食主產區收儲倉容壓力,平衡和優化糧食產銷區儲備布局,中儲糧集團自2006年到2018年間,已累計調撥政策性糧食6421萬噸。

展望未來

對於成立於2000年的中儲糧集團來說,經過19年的發展,中儲糧集團已深度融入中國糧食安全事業發展,並逐步發展成國內最大農產品儲備企業集團,儲備品種涵蓋小麥、稻穀、玉米、油脂油料和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目前其總倉(罐)容接近1億噸,是中儲糧集團成立初期倉容的6.8倍。

在綠色科技儲糧技術應用方面,中儲糧集團基本形成北方地區以低溫準低溫儲糧為主、南方以控溫和氣調儲糧為主的技術體系架構。目前綠色科技儲糧技術覆蓋率已達到98%,中央儲備糧宜存率從成立之初不到60%迅速提高並穩定在95%以上。

該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家直接掌握的重要糧食調控平台和可靠抓手,未來中儲糧集團一是繼續提升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能力。二是積極適應主要矛盾的變化,在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積極銜接產銷兩端,適應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消費升級新變化。三是深化科技創新驅動,充分發揮引領和帶動行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四是從全球供應鏈視野謀劃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保障體系,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編輯 孫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