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終其一生,優秀不會是你被愛的理由

拾遺物語

苛刻地要求自己變優秀,想以此獲得愛和認同。

——這是現代人內心問題的原罪

今天介紹一位超級喜歡的作家及朋友:武志紅。

他是北大的心理學碩士、10年經驗的心理谘詢師,

也是寫出《為何家會傷人》《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等10多部具有社會影響力書籍的作者。

讀過他文字的人,

都說“省了不少谘詢費”。

還有很多人說,

自己變得越來越“敢”——敢於劃清界限,敢於拒絕,敢於索取……

武志紅總說:真相是永遠的NO.1。

因為人類容易自欺,活在假象裡。

而心理學,就是來捅破那層謊言,

讓你直面「人心」的真相,

從而更勇敢、自由地做你自己。

推薦你關注他的公眾號「武志紅」,

學點心理學,去探索、直視自己的真相。

《終其一生,你不會因為優秀而被愛》

在心理行業呆久了,

看的書和聽的故事越多,

我就越發現——

很多內心問題的原罪,

都是一種近乎偏執的嚴苛的自我要求:

要優秀、做好人、不能犯錯……

為了達到這些要求,

有的人偏執,有的人抑鬱,有的人分裂。

於是我經常在文章裡鼓勵大家放鬆一些:

不優秀/不如人意/犯點錯,也沒關係。

但很多朋友看完,很困惑:

明明就有關係呀。

我不優秀,怎麽在社會競爭中混口飯吃?

我不優秀,父母和老師怎麽會肯定我?

我不優秀,就上不了好的學校、公司?

我不優秀,怎麽可能吸引另一半呢?

這些困惑很合理。

縱使,過於追求優秀,讓人心理不健康。

但確實只有更優秀,

才能更適應生存,

得到更多的愛和認同。

自我逼迫的優秀vs健康的自我接納,

似乎形成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

所以,我認為很有必要寫一篇文章來做澄清。

追求優秀不一定會帶來內心問題,

我們真正的內心衝突,

是源自一種從小根植內心的功利式審美:

一個人能得到多少愛、欣賞和認同,

取決於ta有多優秀。

你優秀,我親近你,否則,我就冷落你;

你優秀,我就認可你,否則,我就貶低你。

優秀的程度,定義了我們的價值,

也決定了我們互相對待的方式。

1

不可否認,

這個批判標準在社會中真實可見。

在社會競爭中,優秀的確很重要。

不優秀的弊端,隨處可見:

不優秀,就無法獲得更高的工資;

分數低,就無法進入學霸密集的名校;

拖後腿,就只能被同事批評……

如果我不優秀,我就會擔心:

別人會不會不喜歡我;

別人會不會不被我吸引;

別人會不會覺得我沒用……

只有我優秀了,一切才會好起來了。

在一定程度上,

這些競爭的規則有效地激勵了努力的人,

維護了每個人付出與收獲的公平。

而真正造成問題的是,

在社會環境的熏陶下,

我們把優秀當做最重要的護身符,

習慣性地用它來定義人的價值。

並把這種社會的功利審美,帶回到家裡去。

卻不知,一旦把社會競爭的規則,

放入我們的個人生活和情感,

會帶來多大的代價。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更適應社會,

也為了讓自己變成一個優秀的父母,

在別人更有面子有地位,

用盡各種方式去讓孩子優秀。

於是,在最能獲得愛和安全感的家庭裡,

卻用了最殘忍的適者生存法則

偏愛成績好的孩子,給他更多的關心;

考好了全家開心,獎勵孩子;

考不好,這個家庭氛圍都沮喪等等。

這會讓我們從小就感到一種絕望:

我,不會無緣無故被愛,除非變得優秀。

這種經歷會在日後的學校、社會中得到驗證和強化。

優秀,變成了一個人行走江湖的武器和防禦。

但也給人的內心落下了很大的缺口:

真實的我不配愛,

只有優秀才配愛,

所以要不斷逼著自己優秀,

才可以不那麽戰戰兢兢。

這成了現代人內心衝突的一個重要來源。

2

著名心理谘詢師曾奇峰老師,

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一名女性來訪者在谘詢中問他:

“如果給我打分,100分是滿分,你會打多少分?”

曾老師那一刻覺得很突然。

因為這似乎意味著,

要抹去這個人立體的各個方面,

而把她放在一個扁平的優秀刻度表上,

功利地評價她的好壞。

谘詢師們一般不願意這樣做。

但這種打分方式,

在這名女性來訪者看來,再正常不過。

原來,她一直生活在一個苛刻的家庭裡,

有一對很功利的父母親。

他們給她灌輸了這樣一個觀念:

你如果是90分,我就愛你90%。

你如果只有20分,我只能給你20%的愛。

如果你因為一些原因,

例如考低分、發生車禍,

變成一個不如人意的人,

那麽我可能就會少愛你一些。

所以,她在曾老師面前提出這個需求,本質上是:

她需要這個分數,來確認自己的價值,

確認自己可以被愛的程度。

這樣的評判方式,在職場上無可厚非。

但放在家庭、愛情、友情中,就太恐怖了,

尤其是發生在一個人的早年生長環境中。

加州大學的大衛·伯恩斯博士,

曾對完美主義的父母做過研究。

他發現,

這些父母很難純粹地獎勵孩子的行為。

並且,一旦孩子做錯或做得不夠好,

他們就會很不滿,

甚至收回對孩子的關愛。

這樣的方式,

也發生在追求優秀的父母身上。

孩子不優秀,就收回愛。

即使孩子表現優秀,

他們也會在讚揚之後,

加上一個魔鬼般的“但是”:

這次很好,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潛台詞就是:你還不夠好。

於是從小我們學會了,

要獲得足夠的愛和關注,

必須不斷追逐優秀。

但無論我們怎麽追,

都很難夠到父母的優秀標準,

所以只能疲於奔命。

一旦這個模式根植內心,

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3

這種用優秀換取愛的馴養方式,

有什麽後果呢?

首先,優秀變成了一種自我強迫。

從精神分析學派上看,

我們早年和父母的互動方式,

會內化到我們日後的人格中。

那個總是提醒我們優秀的父母,

會內化成我們的內在聲音。

在很多場景中冒出來,

提醒、鞭策、審判我們。

一位讀者給我們留言:

有一次她在家裡不小心搞砸了一件小事。

老公和孩子都沒有怪她,

但她自己那一刻特別自責:

我怎麽這種低級的錯誤還會犯;

我怎麽那麽沒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我怎麽老是這樣……

當她冷靜下來,才意識到:

原來這個不時出現的責怪聲,

就是小時候媽媽的聲音。

一樣的語氣,一樣的凶狠。

在每次搞砸、放鬆、快樂的那一瞬間,

這個聲音就會出現。

批評她,讓她覺得自己很糟糕;

催促她,讓她不敢放鬆……

優秀,不是一種自發的追求。

而是變成了一種對批評的防禦,

以及,習慣性的自我逼迫。

第二,我們認為真實的自己是有缺陷,並糾著自己的過失不放。

說回到曾奇峰老師的來訪者。

她認為真實的自己是90分。

在父母的長期“不夠好”的引導下,

即使做到很好,她也只能給自己90分。

但曾老師說,他不願意給她90分。

如果這樣,他就變成了和她父母一樣的人。

那麽以後,她會繼續帶著對自己10%的缺點的厭惡活著,影響她享受自己的本該有歡愉:

我成績不錯,但我情商不高;

我很細心,但我沒有大局觀;

我這次做得很好,

但我不是每次都能那麽好……

這10分的“但是”,

總會緊緊地跟在自我滿足後面。

使得我們一輩子都無法對自己滿意。

第三,會用功利心來審判別人,甚至是自己最親的人。

根據優秀程度來評價一個人,

在職場中很正常。

但在日常交際和各種感情裡,

卻是關係的殺手。

因為每個活生生的人,

不僅僅只有優秀一個維度。

當我們用優秀自我要求時,

也會用功利性去評價別人,

習慣性地過濾非優秀的特質。

挑剔愛人的無能,

譴責孩子的錯漏,

私下嘲諷朋友的缺點。

看不見他們的其他閃光點,

看不見他們的愛和付出。

在這個功利的審美下,

我們很難對周圍人滿意。

因為只要是熟悉的人,

都會暴露出不優秀的地方。

這種暴露,原是他們信任我們的表現,

卻成了我們挑剔和冷落他們的源頭。

最後,是一種絕望的自我放棄,以及,對無能的恐懼。

當我們做不到一直優秀,會怎麽辦?

這時,抑鬱、頹廢會誕生。

因為無論怎麽做,

都無法獲得穩定的愛和溫暖。

這時,討好、卑微會產生。

因為別人很優秀,所以要去恭維。

這時,情感控制會發生。

因為除此之外,

不知道怎麽做才能留住愛。

這在年老的父母身上更常發生。

他們需要操縱輿論、要求孩子孝順,

一旦孩子不如人意就罵其不孝。

他們怕自己老了,無能了,

就會被拋棄,被冷漠對待。

就像他們曾經對待考不好的孩子一樣。

這些折騰,本質上是一種被拋棄的深深的恐懼。

4

也許有人問:

我已經習慣這樣去看待自己和別人怎麽辦。

或者,不逼著自己/孩子優秀,

松懈了頹廢了怎麽辦。

一個比較現實的解決方案是,

用一種更豐富的審美,

來激勵我們更健康地生活。

曾奇峰老師後來說到了他對來訪者的“打分”。

他說,100分,也就是滿分。

來訪者那一瞬間開心了一下,

然後很快收住,說:

如果90分的話我會更開心,

因為那才是真實。

曾老師不同意,

說了段非常療愈的話:

我給你打100分,也是真實的。

因為我是把你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

我沒有把你分成好的一方面和壞的一方面,

而是把你看成上天製造的一個完美無缺的產品。

即使你是一個殘疾人,

我也不會因為你殘疾而給你減分。

因為那也是你完整的人的一部分,

只不過那個部分從功利的角度來講,

被削弱了而已。

聽完這段話後,我內心一陣暖流: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圓潤的部分具有和諧的美,

殘缺的溝壑也有力量和悲傷的美,

值得被當做一個特別的藝術品來看待和欣賞。

只有這樣的審美,

我們才能避免把自己和別人綁在“優秀”刻度尺上,變成一個點。

而是,可以保持對完整個體的尊重,

用欣賞代替挑剔:

易抑鬱的人,有敏感細膩的魅力;

理性克制的人,有邏輯的性感;

內向少話的人,有沉靜和沉思的穩定感……

並且,在這樣的審美中,

我們會更懂得欣賞和愛自己,

自發地往更優秀、更好的方向去走。

因為,優秀不是被愛的原因,是被愛的結果。

真正的優秀動力,只有一個:

在被愛和被欣賞中,

感受到自己的特別和珍貴,

並發自內心地努力。

就像超治愈的高分綜藝《粉雄救兵》中的一段話:

“我想早起,不是因為我整晚睡不著。

而是我真心願意,我想好好過好每一天。”

因為真實的我,

配得上被愛和很好的東西:

我勇於追求和享受一切好的事物,

因為我值得;

我想讓自己變得優秀、變得更好,

因為我值得;

我不會太頹廢和自我放棄,

因為我捨不得讓那麽好的自己如此沉溺。

這些,才是一個人變優秀的真正健康的動力。

越了解自己,就越了解別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