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京市明明是江蘇的省會,為什麽被安徽人調侃為“徽京”

很少有一個省會城市像南京這樣,明明是江蘇省會,卻總是被隔壁的安徽省惦記著,特別是淮東地區的人們,聽說他們一旦有進大城市的需要,第一時間想的就是去南京而不是合肥。南京本地也有著數量龐大的安徽人群體,不清楚合肥是否有眾多的江蘇人群體?

因此坊間一直以來都流傳著一個段子,說南京其實是安徽的省會,被親切得稱為“徽京”。

網上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比如在地理位置上,南京地處江蘇西南省界處,與安徽的全椒縣近在咫尺,不像大多數省會城市都在本省偏中部地區。在經濟上,南京影響力主要異塵餘生安徽地區,其發達程度不如蘇州,甚至無錫都可以來叫一叫板,與武漢、成都這樣的在本省是巨無霸的城市相比,似乎擔當不了省會的名頭。

其實要想搞清楚究竟為何出現如此尷尬的局面,最終還是要訪古尋根。下面本文就將從元代以來安徽與江蘇地區行政建置的角度來討論這個有趣的話題。

圖1 元代行省示意圖

一、江淮行省:江浙淮是一家

南京城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在南宋期間是作為陪都設置的建康城,一直被當做抵禦北方金國和蒙古進攻的戰略要地。而江淮地區的淮西軍也一直是保衛行在臨安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其駐防範圍就在如今的安徽和江蘇地界。

公元1276年,元軍南下奪取建康城威逼臨安,南宋朝廷舉城出降。元世祖忽必烈在江淮地區設置江淮等路行中書省,統兩淮(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兩浙西路,兩浙西路)地區,省會治所設在揚州,並改建康城為集慶路,這裡的路相當於州府。從這時候開始,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就統一為一個行省所管轄了。今安徽省的範圍大致就相當於當時的淮南西路。

江淮行省的行政治所總是在揚州和杭州之間來回搬家。後來元朝統治者認為河南地區和江北地區戰略地位重要,將江淮行省的江北地區和河南地區合並為河南江北行省,治所設在汴梁(今開封),而將江南地區改為江浙行省,其中就包括了江東建康道的集慶路。這就將南京同江北的兩淮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分開了。

不過這種設置也能理解,畢竟南京城已經不做首都好多年,其重要性在當時還不如揚州。由於地處長江以南,它也本不屬於兩淮地區,在在這時也沒有被作為省會城市看待,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圖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二、南直隸:兩淮都歸我管

做了好幾十年集慶路的江寧城,到了公元1356年終於變換身份了。這一年朱元璋的起義軍攻下此城並改名為應天府,並設置了江南行中書省。但是這時朱元璋的勢力還比較小,該行省所管轄的範圍也只能隨著起義軍勢力的不斷壯大而擴大。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紫金山祭天登基,建國大明,並將應天府正式稱為南京,該名沿用至今。到了洪武十一年又改名為京師,進一步強化了南京城首善之區的地位。

明代的南京所轄並不只是應天府一座城市,而是包括了如今安徽,江蘇,上海和江西北部部分地界的廣大地區,到了嘉靖年間總共下轄14府和4個直隸州,基本囊括了整個淮河流域,因此這一片地區又被稱為南直隸,不再使用江南行省的行政部門。在全國其他地區則設置承宣布政使司為地方行政部門。

公元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北京附近直轄的地域又統稱為北直隸,與南京直轄的南直隸相對。南京有著和北京一模一樣的六部設置,形成了明代特有的兩套政府班子並列於兩京的特殊行政格局。

圖3 明代南直隸行政區劃

具體來說,南直隸管轄的位於今天安徽省境內的包括鳳陽府(鳳陽,宿州等地),廬州府(今合肥,六安等地),安慶府(今安慶等地),太平府(今蕪湖等地),池州府(今池州,銅陵等地),寧國府(今宣城等地),徽州府(今祁門縣等地),淮安府(今宿遷等地),滁州直隸州等4大直隸州也是包含了如今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可見這時的行政區劃並沒有向後來那樣分得那麽清楚。

不僅作為應天府的南京城管轄著今安徽的廣大地區,部分治所在今江蘇境內的府也管轄著部分安徽地區,可以說是兩省自古同為一家,經濟文化上的聯繫自然是相當緊密的。同時南直隸地區也是當時天下最發達富庶的地區。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了筆者的家鄉湖南。明代的湖廣布政司承襲了元代湖廣行省的劃分,布政司所在的武昌府(今武漢)管轄著今湖南湖北兩省的廣大地區,也有著“兩湖本是一家”的傳統,同樣也是在清代正式分為兩省。

圖4 明朝 湖廣布政司

自明朝中期以後,為了管理地方和鞏固國防的需要,朝廷實行了督撫制度,由中央督察員向地方派駐名為巡撫和總督的高級官員進行管理。正統十四年(1449年)朝廷在南直隸地區設置了淮揚巡撫和蘇松巡撫,其中淮揚巡撫管理以應天府為中心的15州府。後來以應天府為中心又設立了應天巡撫。巡撫逐漸成為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

至於總督一職,本是為了統籌某地區的軍事力量而設置的最高軍事長官制度。在明代定設的只有鎮守邊境的宣大,兩廣,三邊,薊遼總督,其他的總督基本上都是出於當時的戰事需要而臨時設置的。比如崇禎年間為了鎮壓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專門設置了鳳陽總督,統籌南直隸地區的軍事力量。真正在該地區形成完備的督撫制度,還是要等到清代。

圖5 清代分省示意圖

三、江南省:現在才有安徽

清軍自東北入關,在公元1645年攻破南京城,南直隸的建置自然就被取消了。滿清沿用明朝制度,在南直隸故地設置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形成江南省,其巡撫衙門設置在被改名為江寧府的南京城。順治十八年(1661年)分置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仍設在江寧,右布政使則設在了蘇州,在1662年還在安慶設置了安徽巡撫。不過此時巡撫轄區和地方行政轄區並不完全重合,不然也不會出現巡撫與布政司不同城的情況。

江南省的範圍大致包括了如今的江蘇、安徽、上海以及湖北、江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區,範圍相當廣大。順治年間,為了繼續消滅和平定南方的抗清勢力,維持中央統治,實行“江南分治”,才分置了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右布政使司改為江蘇布政使司,取“江寧”和“蘇州”二城的首字而得名。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司,取“安慶”和“徽州”二城首字而得名。這時雖然沒有直接設省,但安徽和江蘇的行政區劃已經十分明顯。

圖6 清康熙四年江南省

沒過幾年,巡撫和布政司的管轄範圍完全重合了。安徽巡撫和江蘇巡撫管轄的區域基本上已經和今天安徽和江蘇省管轄的地界一樣。不過江寧府的地位仍然存在疑問,在範圍上它已屬於江蘇,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管理著安徽的行政事務,真是奇哉怪也。

其實關於安徽何時建省,史學界看法不一,有的學者認為安徽布政使司的設置就等同於安徽省的設立,有的則認為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設立安徽省。而在1760年以前,安徽布政使司的治所一直都在江寧,相當於在這之前,南京一直都在治理著安徽地區,而江蘇地區一直受蘇州所管轄。所以蘇州會對受南京管轄有不服也是正常的,我本來地位就是和你並列的,經濟還比你發達,你應該去管安徽去,為什麽要管我?

可以確定的是,清政府在公元1760年正式將江寧設為江蘇巡撫駐地,將安慶設為安徽巡撫駐地。此時巡撫衙門也已經相當於省政府了,但仍然沒有後來的省會合肥什麽事。而江蘇省實際管轄的地區也在江南,蘇南和蘇北的巨大差異在那時候就已經種下因果了。

圖7 清乾隆二十六年江南省職官分布圖

雖然有何時分省的爭議存在,但是清朝時期的人們考科舉在登記籍貫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留了江南省的記載,安徽、江蘇兩地舉子共闈的江南鄉試一直存在,這說明江蘇和安徽兩地人民在心理上仍然認同自己屬於江南省,省會就是江寧。這種心理大概持續到了現在,成為了安徽人民對南京情感的一種延續。

清代廣泛實行總督制度,在江寧設置兩江總督,管轄江南省和江西省的軍政要務。兩江總督統轄著當時全國最富裕的江南地區,在全國的地位僅次於直隸總督,在雍正元年授與歷任兩江總督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之官銜,從道光年間開始管理兩淮鹽政,到清末還同時兼任南洋通商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晚晴名臣都曾擔任過這個職務。在他們任職期間,也是坐鎮江寧城管理著包括安徽省在內的軍政事務。

鹹豐年間,太平天國攻佔江寧並改名為天京,奪佔了江南省的大片地區,以至於安徽巡撫衙門被迫遷到合肥。太平天國仍以天京為江蘇首府,並以蘇州為中心設置了蘇福省。在運動失敗後,安徽省會又重新遷到安慶。直到解放後,合肥才正式成為安徽省的省會。

圖8 太平天國 起義

其實合肥作為古廬州,建城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了。但數百年來,安徽與江蘇人民基本上都在同一省份內生活,大部分時間都受南京城治所的管轄。即便後來兄弟分家過了,二省之間也早已形成了牢固的人文和情感紐帶,安徽人民似乎也早就習慣了將南京當成他們的省會。再加上南京與安徽省界相鄰的地理位置,對“徽京”的調侃還真不只是一句玩笑話。在另一個平行世界,南京還真可以理直氣壯得稱自己就是安徽的省會。

至於經濟發展的問題嘛,想想山東省,金陵城應該心理會稍微平衡一些吧。

文:鐵騎如風

參考文獻:

1.華林甫:《清代政區地理初探》,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

2.郭紅,靳潤成:《中國行政區劃通史》,複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3.陳橋驛:《中國七大古都》,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