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終於,我們也拍出了這樣有種的青春片

從前,我們羨慕韓國有《熔爐》;

後來,我們拍出了自己的《嘉年華》。

再後來,我們羨慕泰國有《天才槍手》;

現在,我們也有了華語硬核青春片——

《過春天》

The Crossing

該片在去年的平遙電影節展映,一出手就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兩個重磅獎項。

今年又走出國門,入圍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

搶先觀影的影評人和觀眾給出了7.9的高分,估計上映之後會突破 8 分。

不少人直言,這是今年最好的華語青春題材電影

神奇而特別。

奇就奇在,它用每一個人都熟悉的生活細節,鋪陳出一個鮮有人知的特殊群體。

明明這個群體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卻還是讓人時時刻刻感同身受

在電影海報中,飛奔的少女身旁有一輛即將行駛的列車,列車上模糊的銘牌透露著些許信息:

羅湖——紅磡

身為一個在單非家庭(父親是香港人,母親是大陸人)長大的中學生,這輛車,就是女主角佩佩每天從深圳家裡到香港上學必乘的交通工具。

每天兩點一線,要死要活趕車的生活枯燥無味。

好在,還有香港朋友阿 Jo 形影不離的陪伴。

兩人還一起爬上教學樓頂,中二又真誠地許下一個心願:

去日本看一場香港見不到的雪。

願望很美好,但問題很現實——

錢從哪來

剛開始,佩佩利用每天往返深圳香港的優勢,人肉代購手機殼轉賣給同學,甚至還練成了一個合格的貼膜 girl。

可是這點零花錢,對於跨國旅行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在香港的親生父親,已經重新組建了新的家庭,無暇給佩佩太多支持。

這邊廂在深圳的媽媽沉迷麻將,連話都懶得跟女兒說一句,更是沒什麽指望。

看到這裡,如果你以為這是一部單純關愛單非兒童的溫情電影,那就太小看導演的野心了

雖然片名「過春天」三個字帶著濃濃的小清新氣息,不過事實上,這個詞是道上的黑話:

走私帶貨的水客們,把成功帶貨通過海關叫做「過春天」

在一次偶然發生的意外中,佩佩見識了走私 iphone 的高額利潤。

作為每天往返兩地的學生族「單非仔」,滿臉純良的佩佩也被水客組織盯上,成為他們眼中帶貨過關的不二人選。

正在經濟情感雙重困境中掙扎的她,就這麽茫然間上了賊船,陷入刺激而危險的灰色地帶。

如果說《天才槍手》把作弊這件小事,生生拍成了腎上腺素飆升的懸疑大片。

那麽《過春天》也做到了用扣人心弦的故事,帶大家走進學生走私這個秘而不宣的敏感地帶。

雖說走水帶貨聽起來十分遙遠,不過真要論起緊張程度,比起作弊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先不論走私本身就是嚴重的違法行為。

就算只看氣氛肅穆的海關、工於算計的走私團夥、隨身攜帶的昂貴產品、龍蛇混雜的交易點……每一項對一個還沒踏出校門的中學生來說,都是莫大的挑戰。

任何一步,稍有差池,輕則賠光積蓄旅行夢碎,重則警察局見前途盡毀。

事實也證明,這條路,比佩佩想像中的還要險象環生…

能把一部青春題材的電影拍出過山車的刺激感,得益於導演白雪

雖然是導演處女作,但整部影片的劇本、攝影、音樂、調色各個環節全面發展,再加上田壯壯導演的監製把關,質量更有保障。

劇本由導演親自創作,打磨兩年才完成。

前前後後採訪積累的大量人物細節,為電影增加了真實的質感。

音樂也製造了不少驚喜。

在華語電影中比較罕見的電子樂,成了這次的配樂擔當,與電影緊張又明快的情節發展,倒是顯得意外的契合。

畫面方面請到了《妖貓傳》《邪不壓正》的調色師張亙,清冽澄淨的畫面,終於可以拯救一下魚叔被國產美白濾鏡荼毒多年的雙眼。

話說回來,這部電影最先吸引魚叔的,是它的真實:

聽起來學生走私異想天開?

新聞馬上告訴你,有多少不諳世事的年輕人,曾經誤入歧途,在這條險惡的道路上走得頭破血流。

之前備受好評的《嘉年華》,這次接棒的《過春天》,都選擇了在角落裡被遺忘的年輕人。

他們的故事,也不該只是一條扁平的新聞。

而怎樣將學生時代特有的單純和迷茫呈現得真實,也是一門學問。

做不好的結果就是,每次提起國產青春片,都會想起被狗血、墮胎、車禍三件套支配的恐懼,大好青春活生生被拍成了魔幻片。

相比之下,《過春天》算是一股難得的清流。

尺度最大的地方,也不過是假裝生病請假,實則跑去玩耍(這事魚叔年輕時也沒少乾)。

就連最為影評人稱道的一場情欲戲,竟然在沒有台詞、沒有親吻、甚至手都沒碰的情況下,讓魚叔一個久經沙場的 19 歲老人看得臉紅心跳,這不就是青春萌動的魔力嗎。

還有上課遲到找的“頭疼”“腳疼”的蹩腳理由,不會游泳還要倔強逞強的中二精神,叛逆期和家長互看不順眼的別扭時光…

不需要大起大落的生離死別、無病呻吟,有時候一個微小的細節,就足以把人拉回那段最美好的年華。

在真實之外,也少不了青春期不得不提的關鍵詞:成長。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評審團這樣評價《過春天》,「用擲地有聲的敘事突破了電影邊界,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語言,推動女主角在穿過香港與內地實體邊境的同時,也完成了步入成年的情感跨越。」

牽動人心的主線劇情之下,埋藏著佩佩的成長腳印。

影片一開始,佩佩雖然是女主角,卻總顯得很沒存在感,反而是活力四射的阿 Jo 搶佔了大半目光。

比如明明需要賺錢的是佩佩,在班上卻要靠阿 Jo 來叫賣手機殼;

出去玩時她總是緊緊貼在阿 Jo 身邊,膽怯而躲閃。

就像一隻尚未成熟的雛鳥,希望能依附在誰的羽翼之下。

飾演佩佩的女演員黃堯,這樣總結佩佩的生活:「有朋友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沒朋友。」

並不完整的家庭、奔波兩地的漂泊不定,讓佩佩失去安全感。

如果你有心看到這個階段裡,她望向車窗外的眼神,就能感到她帶著這個年紀不該有的疲憊和複雜。

隨著攢錢去日本看雪的「遠大」目標日益明確,佩佩不得不做出改變。

獨自踏上走水道路的她,逐漸在社會的疾風暴雨中,學會找到生存的空間。

從附庸到獨立,自我意識的覺醒就在此刻發生了。

只是沒人引領,佩佩的獨立顯得異常決絕:

急於追求做點大事確立自己的地位、不肯接受他人的好意、情感也失控一般地滑向禁區。

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叛逆期,總想著要把現有的秩序破壞個遍,方能顯示自己的力量。

破壞之後,真正的成長是和解,與世界和解同樣與自己和解。

經歷了風風雨雨,佩佩也終於接納了曾經破碎到放浪形骸的媽媽,可以一起平靜地看著從前渴望的雪慢慢落下。

就像電影的英文名,The Crossing。

渡口、海關、人生的十字路口,都要跌跌撞撞一步步走過。

成長吧,還有春天在眼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