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多少父母,最後成了孩子一生的差評師

你的視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周末刷微博看到個提問:從小被否定是什麼感覺?

評論區有句話:長大了,拚命在別人身上尋找認同感,可是,媽媽我多希望被你看見。

多少孩子毀在父母的「惡語」中?

前幾天下班回家,在地鐵上碰見一對父女。女兒看起來剛上小學,低頭站在爸爸身邊。

我距離換乘只有3站,不過5、6分鐘的時間。應該是孩子的期末成績不太好,爸爸在這幾分鐘裡,言語幾盡挖苦。

不知道生你有什麼用,浪費時間浪費錢!你看別人家孩子誰像你?看著和廢物沒分別……

那天,晚高峰已過,車廂裡的人不多,爸爸的聲音低沉,卻十分刺耳。看著小女孩,我說不出的心疼。

小時候,我和她一樣,從未在爸爸口中等到肯定的答案。學習成績好那是理所當然,如果考不好一定逃不過一番刁難。

現在,即使做著再有把握的事,我依然信心不足,喜歡糾結無法改變的客觀因素。

有人說,中國父母過於強調外力驅動,卻忽略了一個人真正變好是自我驅動的結果。

而那些從小被肯定、被愛護的孩子,往往看起來更幸福,也更接近自己設想的未來。

深以為然。

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一流的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英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說:對孩子,千萬不要吝嗇你的友好和鼓勵。當孩子是在一種理解、友好、尊重、鼓勵的氣氛中學習,他不但會增加對父母的信任感,也會取得絕佳的學習效果。

前陣子,被疑生下三胎的冉瑩穎在微博曬出軒軒獲獎的照片以示鼓勵,很多人這才反應過來,《爸爸去哪兒》裡那個調皮的小男孩已經8歲。

圖片@新浪微博

冉瑩穎在微博上還提到過一個小故事。

「早起送軒上學,怕遲到我著急走在前面,忽然聽到軒大喊:媽媽,別淋濕了,我給你打傘。扭頭,看到撐傘的小小的他,眼淚奪眶而出…真怕時間走太快……

圖片@新浪微博

去年,綜藝節目《童言有計》熱播,皓皓的年齡最小。節目中,他背著要送給媽媽的大西瓜和鮮花,獨自完成了徒步6公里的挑戰。途中,西瓜掉了又掉,實在拿不動了,皓皓就把它塞進書包裡背著。

圖片@芒果tv

氣象炎熱,6公里對大人而言都不太輕鬆。快到終點時,已經走了2個小時的皓皓,聽到冉瑩穎和軒軒的加油聲,狂奔進媽媽懷裡。冉瑩穎喜極而泣,「我覺得兒子長大了。

播放GIF

圖片@芒果tv

很多人說,在這兩個孩子身上看到了拳王鄒市明的影子——內心堅韌,充滿責任感。因為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孩子的三觀。

一流的父母,給孩子自信和大局觀

不久前,有條新聞在熱搜榜居高不下。鄧超和孫儷帶著等等和小花妹妹參加活動,兩個小朋友在紅毯環節手拉手,自信滿滿。

結果走得太快,直接走過了採訪的地方,又被鄧超和孫儷笑著拉了回來。

圖片@新浪微博

記得有一次媒體採訪孫儷,她說:孩子表現好或取得好成績時,她從不吝惜自己讚美的語言。孩子哭鬧,她也不會呵斥,而是將他們的表現理解為一種正常的情緒發泄,給他們平緩情緒的時間。

圖片@新浪微博

翻看孫儷的微博,除了一家人的親子時光,還常常看到她曬孩子的生活日常,塗鴉畫作,並大肆讚美。

圖片@新浪微博

卸下明星的光環,孫儷和鄧超的從容與智慧,恰恰回應了龍應台所說,長長的路,讓孩子慢慢地走。

一流的父母,用鈍感力培養幸福感

抖音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

老師告訴孩子的爸爸:「你兒子這次考了49分...」

爸爸激動地大聲喊:「啥?49分?!」

老師以為他生氣暴怒,當即安慰:「別生氣,回去可不能打孩子。」

誰知這位爸爸仰天長笑:「哈哈!我兒子太爭氣了。以前考試從沒有超過20分,這次進步太大!我要給孩子他媽報個喜。」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說: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智慧和手段。

鈍感力就是遲鈍的力量。

有鈍感力的父母,面對孩子不太「如意」的學習成績,沒有過分敏感,這樣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更有韌性和幸福感。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爸爸也是擁有鈍感力的人。

在《朗讀者》中,鄭淵潔講說過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他小時候很調皮,老師出個作文題《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結果他寫了《早起的蟲子被鳥吃》。老師生氣,要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幾百遍——「鄭淵潔是這個班上最沒出息的人」。

圖片@芒果tv

因為不想在自己喜歡的女生面前丟臉,鄭淵潔想了個辦法:一邊嘴上說自己是沒出息的人,一邊在課桌下拉炮蓋過自己的聲音。

炮一拉,老師更生氣了,要開除他!

犯下如此大錯,很多父母自然會和老師一起懲罰孩子。

鄭淵潔回家後把事情經過和歉意用童話故事的方式,給爸爸寫了一封檢討書。檢討書人物鮮明,有懸念,也有真情實感,也正是這份檢討書讓鄭爸爸覺得兒子或許有文學創作的潛能。

圖片@芒果tv

沒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優秀,鈍感的父母尊重孩子的差異,看的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所以多年以後,我們才在鄭淵潔寫下的《父與子》中讀到:我的兒子是一頭小豬,這就足夠了。我不羨慕別人家猛虎的兒子,我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馬兒子。

成為一流的父母,試試這4個方法

很多父母不認為快樂是成功,一家人彼此相愛是成功,他們為孩子設定的成功是「超過別人家的孩子」。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沒有心理學,只有成功學。而一流的父母,大多擁有這4個特性。

1、保持平常心

不久前,韓國警方修改了兒童虐待調查標準,把"看看別人家孩子"等語言列為精神虐待,說這類話的父母將遭到調查。

韓國兒童虐待防治中心主任認為,這類言語對年齡很小的孩子而言,只有恐懼和羞恥感。

要知道,平凡的人總是大多數,少一點功利心,孩子成長的快樂也會更多。

2、肯定孩子的進步

周末抽空去聽了個教育講座,老師提問。

「各位家長,你們的孩子有哪些優點?」

大家異口同聲——「很多」,但能具體說出來的沒幾個。

「有哪些缺點?」所有人開始如數家珍。

原因何在?很多父母以為,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不斷修正孩子的缺點。

一流的父母,善於幫助孩子提高自我評價,讓他們更有信心和努力在其他方面做出改善。

3、承認孩子間的差異

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特點都不同。就像有的孩子擅長理科,有的孩子擅長文科,這並不存在誰比誰強的問題。承認差異,挖掘優勢,才能將孩子的教育實現正面強化。

4、尊重孩子的個性

一流的父母,不以「別人家的孩子」為藍本,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按自身規律成長。

2015年,有一項心理學研究對我國25位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很多科學家並非小時候就聰穎過人,更不是什麼天才。

  •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創始人王選院士,小學數學補考兩次都不及格;

  • 數學家吳文俊小學時就成績一般,數學還考過零分;

  • 核武器技術專家程開甲曾逃學、離家出走,留級3年……

成長是一場馬拉松,沒有到達終點,結局隨時可以在父母的引導下改寫。

昨天看了鄧超的新電影《銀河補習班》,小男孩馬飛被老師嘲笑:「這孩子缺根弦。被教導主任奚落:「煤球再怎麼洗,也變不成鑽石。

只有鄧超相信,兒子是天才。

他說,教育不是注入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一流的父母,是孩子前進道路上的助推器,成長歲月裡的空間站。

共勉。

寫手招募

如果你是愛分享的媽媽或爸爸

歡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成為我們的特約作者

在看一下

一流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空間站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