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敦煌壁畫,那是真正的國風漫畫

公元1900年,作為那個世紀的最終年。

中國西北,一處黃沙遍野之地,一個意外的發現,讓它成為了海內外學者專家趨之若鶩的地方,誕生了一門國際性的學科,還在後來成為了一處旅遊勝地。

我想你已經猜到了,是的,它就是「敦煌」。1900年在那裡意外發現了藏有5萬卷古籍的「藏經洞」,從而誕生了「敦煌學」

可能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都知道那裡有很多佛窟,佛窟裡面有佛像和壁畫,那個藏經洞裡面所藏古籍90%也都是佛經。

但其實它並非單是佛學文化,它在美學、歷史學、語言學等種種學上面的意義、價值,都早已是超越了宗教。

就拿「敦煌壁畫」來說,在我眼中,它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跨越了千年的漫畫,且還是一部畫風、色彩極美,故事極有趣,連載時間極長的漫畫。

漫畫,雖是一個近現代的概念,和敦煌壁畫在時間上相隔了千年,但它們也都是以影像為載體的藝術形式。

我問身邊人,他們都喜歡什麽風格的漫畫,有說美漫風的,有說日漫風的,我最喜歡的還是國風。

敦煌壁畫,從顏色上看,就已是最純正的國風漫畫。

如果我們拿著一個電腦取色器,對著敦煌壁畫進行一番取色。接下來會發現,我們已經得到了一堆最傳統的、最美麗的中國色。

並且它們都有著仿佛只能承載在漢字上的文青名字:

P.S.在現代化學顏料出現前,古人們所使用的色彩都是來自於礦物或植物,正是因為來自於自然,這些色彩都極其的經典,但也同是因為來自於自然,它們很容易受時間、光線、濕度的影響而產生變化,有些色彩會慢慢地變暗,所以,我們才看到壁畫中有些都變得黑黑的了。

敦煌壁畫在色彩上是純正國風,但是在繪畫風格上,在當時並非是純正的“國風”,我們也許可以說它是取西方之精華而衍生出來的“新國風”。

敦煌壁畫上所畫的內容就已經決定了這門藝術從一開始就會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也正如它上面所畫的內容(佛教)一樣,傳入中國後,就逐漸被中國傳統文化所同化,呈現出具有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

怎麽說嘞,舉兩個例子吧。

一是有些佛臉上的小鬍子。

你從小到大看到過的佛像臉上有長鬍子的嗎?這就直接是受了來源地印度的影響,後來被中原文化同化得更多後,嘴上的幾撇鬍子就很少畫了。

二是寫實。

這個主要反應在人物的肢體造型結構上,我們都知道長久以來,中國畫的人物造型比較平面化,不見筋骨,用筆飄逸且灑脫。而敦煌壁畫上的人物,在人體的解剖上要準確得多,比例真實,寫實程度很高,這明顯就是受到了西方那套的影響。

“敦煌漫畫”的繪畫風格除了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外,因為其“連載時間”很長,自己內部也在更新,產生變化。

比如發展到了盛唐時期,壁畫的風格就很能夠讓人直觀地感受到那種盛世才有的天氣,場面巨集大、結構嚴謹、建築恢巨集、富麗堂皇,線條也變得更加精細。

若要定義繪畫為“漫畫”,不僅僅是畫的就行,不然所有繪畫是不是都可以叫漫畫了,而那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故事”。

別以為敦煌壁畫單純就是畫佛像的哦,它裡面不僅僅有故事,且這些故事上至天界,下至人間,包羅萬象,情節豐富,極其有趣。我就在這裡舉幾個類別吧。

本生故事畫

本生故事,就是指佛教創始人,同時他也叫佛陀、釋迦牟尼、佛祖、喬達摩·悉達多,他的前生前世的那些故事。

在這些本生故事中,他的前世曾是國王、太子、賢者...或者是動物,比如鹿王、猴王、獅王...有著很多不同的化身,在這裡就分別講一個作為人和作為動物的例子吧。

第一個是叫做《四門出遊》,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太子出門遊玩,走了四次不同的門。第一次他走東門,看見一位老人,於是他感歎老去的悲哀;第二次是走南門,遇到了一位病人,感歎疾病的痛苦;第三次走的是西門,看到了死人出殯,感歎生離死別;最後一次,走的是北門,遇到了一位僧人,便善哉善哉,遁入空門而去了...

另外一個要出名得多了,它叫《鹿王本生》,在上世紀還被翻拍成卡通片過。

講的就是有一人掉進了水裡,九色鹿王把他救了上來,被救人發毒誓不會暴露它的位置。後來,被救人見到國王張貼告示尋找九色鹿,便見利忘義,帶著國王去尋找。找到九色鹿後,九色鹿告訴國王被救人見利忘義違背誓言的事情,突然被救人就渾身生瘡死去了...

知道故事與否,有很大的一個差別其實在於,當我們知道故事後,再去看那些不動的壁畫時,會感覺它們在腦海中就慢慢地開始聯動起來了,這種感受其實跟我們平時看漫畫是一樣的。

經變畫

經變畫,就是指用影像的形式,把佛經裡面思想、故事等內容表現出來。

比如說壁畫《觀無量壽經變》,就是根據《無量壽經》繪製而成的。裡面描繪的就是人們根據《無量壽經》的內容所想象出的佛國景象,也就是我們常能聽到的“西方極樂世界”。

想象是根據現實而來的,古人想象出的極樂世界其實跟現實中所能看見的最美好的世界應該相差不遠,唐朝時期的人的話,能想到的可能就是大唐盛世時期的長安城了吧。

這幅唐朝時的《觀無量壽經變》就非常典型了,亭台樓閣、富麗堂皇、蔚為壯觀,可以說是大唐盛世的影像再現。

還有幾乎每一個洞窟裡面都會出現的,像不斷使用“複製粘貼”出來的一堆堆平鋪排列的小佛像,這些是根據《三千佛名經》和《觀藥王藥上經》繪製的以三劫建立的三世三千佛。

除了關於神佛的壁畫外,其實裡面還有非常多表現人間百態的現實生活壁畫

商人、獵人、軍人、貴族、強盜、農夫、妓女...

結婚、搶劫、戰爭、出行、狩獵、農桑、冶煉...

世間百態,應有盡有。

他們有些是出現在佛畫旁邊,作為佛畫的一部分,有些是單獨畫出來的,比如歷史故事、供養人畫像之類的。

這些都是以影像的形式反映古代人民生活的第一手史料,且能夠直觀地了解到當時的一些服飾、妝容、家具、建築等,人稱“牆壁上的圖書館”。

對了,還有,我們可以看到敦煌壁畫上經常會有這樣一些寫有字的小框框,這些小框框的作用就是介紹人物,介紹故事等,從這點上是不是也感覺跟漫畫很像了。

說完了“敦煌漫畫”的“畫風”和“故事”,我們來說下這部漫畫的“作者”和“背景”吧。

公元366年,有個喜歡雲遊四方的僧人,叫樂(yuè)僔,他路過敦煌時,看到一座山上金光萬丈,便覺得這裡非比尋常,若有所悟,感覺是佛祖顯靈,於是在那裡開鑿了第一個佛龕(kān)。

那一年,是為前秦建元二年,是屬於北邊的五胡十六國裡面的,此時並行南邊的朝廷是東晉。

後來則就是南北朝時期,敦煌就是屬於那個北朝的。

我想你一定背過這樣一首詩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在這首詩裡面,雖然作者杜牧僅僅說南朝寺廟多,但其實當時南北佛教都是非常興盛的,由此可見一斑。

因此,敦煌石窟在這個時間段有著很大的發展,現有一些佛窟就是開鑿於這個時間段的,所以你會發現有些窟的朝代是北魏、北周(都屬於北朝)之類的。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總算是統一且安定了一段時間,國家富強,導致這個時間段的佛窟可謂是大爆發,保存到現在的都有數百個。

後來爆發了安史之亂,吐蕃趁亂把這塊地區給侵佔了。過了好幾十年後,這時出來了一個叫張議潮的人物,實在是受不了吐蕃的暴政,便起兵佔領了沙州(敦煌)、瓜州等一大片地區,後來他將這些地區全數歸複唐朝,唐朝政府封他為歸義軍節度使。因此在敦煌壁畫中,有一些就是關於張議潮的,我們可以看到還有畫他出征的壁畫。

壁畫中除了張議潮這個大紅人外,還有一個叫曹議金,他跟張議潮除了中間名字都有個“議”之外,其實他還是張議潮的外孫婿,也是歸義軍節度使。

這個地區其實很有意思,中間還建立過“敦煌國”,後因為一些內內外外的原因,這個地區從張改姓了曹,曹議金上位後複稱歸義軍節度使。其實節度使實際上就算是地方政權的主人了,可以世襲繼承,在當地的實際權力是很大的。

敦煌這個地方位置很特殊,它所處的位置左下邊是青藏高原,右上邊是蒙古高原,我們看比如唐朝開元時期的地圖,也可以發現,它就像一個走廊一樣,一邊連著中原,一邊連著西域,這條走廊就是很出名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連通西域和中原,是商貿的必經之路,著名的絲綢之路就要走這裡經過。從敦煌往不同的方向走,可能就能遇見不同的民族聚居地。

總之,有了商貿就有了交流,有了交流,大家就可以一起來信奉佛教了呀~所以我們還可以看到敦煌壁畫中還出現了除了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供養人。

一直差不多到了宋元時期,絲綢之路從陸地轉移到了海上,此後敦煌也就慢慢地衰落了。

一個地區可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時而興盛,時而衰落,這或許是不可控的,但若能將一些能反映文化的東西保存下來,興許千年後的後人,就能通過那些痕跡,窺見那個時代的美麗。

敦煌壁畫,就是這樣一份古人留給全人類的最美麗的遺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意外藝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