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對年輕父母的育兒之惑:“到哪去學做父母?”

孫富貴和愛人面臨著一個“難題”:該到哪裡學做父母呢?他們的行為,是科學育兒的方法,還是過分焦慮的體現?

社區講堂上,28歲的孫富貴全程舉著手機,目不轉睛。他將整個講座全部錄在了手機裡,影片超過6個G。這是堂講述如何扮演好父母角色的“親職教育課”。與現場近400餘名“年長”的父母不同,孫富貴是一個僅有10個月大寶寶的奶爸。他和愛人有一個共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自身都做不好,如何當得好這個“老師”呢?“可第一次做父母,又啥都不懂。”儘管他們在孩子還未出生前就已經開始了“父母學習”,但還是覺得孩子成長得太快,自己快跟不上了。

去社區上課-“針對‘白紙父母’的‘父母課堂’並不多見”

幾天前,一場講述如何扮演好父母角色的社區“親職教育課”,在錦江區成龍街道轄區的一個校園進行。現場,可容納近400餘人的會議室坐得滿滿當當的。28歲的孫富貴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年輕家長之一。還差些天,他的孩子就將滿11個月了。

在這之前,本就在社區上班的孫富貴第一時間就得到了這堂課程的消息。“機會難得!”他給愛人胡玲發了條簡訊。愛人回信“支持”,但因工作關係無法一起前往。孫富貴回復:把課程內容錄下來帶回家一起看。

“問題孩子的根源,幾乎都來源於問題父母。”課堂上,授課老師的一句話說進了孫富貴心裡。

開場不久,孫富貴就拿出手機,打開了錄像界面,全程舉著,一直到課程結束。近一個小時的課程,佔了手機近6個G。他想當場發給愛人看一看,又實在太大。當晚回到家,一家人才抱著孩子完整地看完了全部影片。

這並不是孫富貴第一次參加該類型講座。從妻子懷孕開始,兩人就一起參加了五六次社區的育兒課堂培訓,為做一個合格的爸爸媽媽做好準備。孩子出生後,也會參與醫院的護兒課堂。只要有相關的課程,夫妻倆有空便一定會參加。他們達成了一個共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自身都做不好如何當得好這個“老師”呢?

但儘管他們在孩子還未出生前就已經開始了“父母學習”,目前孩子也僅僅10個月大,可還是覺得孩子成長得太快,自己已經快跟不上了。

孫富貴意識到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他向記者講述了他親身遇到的幾件令他感觸深刻的育兒故事。“我在社區工作,之前就遇到一個13歲娃娃因為他媽不給兩塊錢買零食,就衝動得要跳樓的;也有一些娃娃不學好,屢次盜竊的;還有身邊親戚孩子在父母關係影響下性格怪異的……”

“身邊有人說我們考慮得太超前了,其實沒有,現在累點以後就輕鬆得多。”孫富貴說,“不過,另一面,我們自身也是一張白紙,怎樣才是帶孩子最好的方式呢?”

但問題是,夫妻倆發現,當下針對他們這樣的“白紙父母”的“父母課堂”並不多見,更多的資訊,來自老一輩的經驗之談以及互聯網上不成體系的零星指點。而孫富貴覺得這遠遠不夠。

加入育兒群-“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的年輕人”

孫富貴講述了自己初為人父時的一個舉動:孩子出生後,睡覺時老喜歡踢被子,時常莫名“哇哇”亂叫,睡覺總是睡不好,這些可能是眾多育兒者們常見的一些情形。但現實是,一方面自己特別想弄清楚“為什麽”,另一方面自己又完全沒經歷過,完全不懂。他的選擇是求助百度。“你會發現網絡上有很多人都搜索了類似的問題關鍵詞,說明很多父母其實跟自己一樣都是‘小白’,而又想知道答案。”

“但這些答案又並不足以完全解答疑惑,大多只會告訴你可能的原因,但不會告訴你怎辦,或者說得很淺顯,看完後似懂非懂。”孫富貴說。好在,當初孩子出生的醫院提供了幾次與之相關的護兒培訓。

可這樣的培訓仍有一定局限性。“可以告訴你一些基本的幼兒特徵,護理技巧,但僅僅適合孩子兩三個月期間,他在成長,長得很快,且心理也在成長,後續問題就跟不上了。”孫富貴說。遺憾的是,短短幾次的護兒課堂並不足以滿足需求。

孫富貴做過一個實驗:把插電板的線拔了,放在桌子上,在孩子躍躍欲試時,就告訴他“這個危險,不能耍”,多說兩次,小家夥自己就不玩也不碰了。“孩子肯定有好奇心,但在你反覆告訴他不能做時,他懂,只是不能表達,這其實就是他心理成長的一個表現,父母的言行已經開始對他產生影響了。”

胡玲加入了一些媽媽群,群內媽媽們不時會交流各自的育兒經驗,但胡玲覺得,每個人的方式不一樣,不一定就對自己孩子有用,且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的年輕人,都沒有經驗,這種交流對於自身用處不大。

孫富貴也在朋友幫助下,加入了一些育兒微信群,群內老師有時也會發布一些文章,接受一些父母的谘詢。但他發現,其中很多都是孩子年齡較大的家長,且不少是孩子已經出現問題了。適合他這個階段的並不多。

“我們有學習的訴求和意願,但現實的途徑和相關的課堂並不多。”孫富貴說。無奈,只有自己摸索。

參照身邊人-“也不能完全按照別人的方式來”

在幾次交談中,記者發現,孫富貴和胡玲在一些同等年輕的父母中要成熟得多,對育兒問題也有諸多自己的思考。他們希望通過學習彌補自己為人父母的空白,也在為此做著積極的嘗試和摸索。

胡玲把周圍親戚朋友、鄰居同事的孩子都當成了參照對象。一次,看到同事的孩子在很生氣時沒有大哭大鬧,只是說了一句“我生氣了”,胡玲感到很驚訝,“這其實是孩子的自我情緒管理問題,但一定也和家人的教育分不開”,接著,胡玲就開始詢問同事平時是怎麽與孩子溝通的。“我也會觀察周圍的孩子,看到有我覺得好的,我就會去取經。但自己家的孩子自己肯定最了解,也不能完全按照別人的方式來。”

胡玲說,孩子4個月大時開始隔母乳了,“當拿得穩奶瓶的時候,我們就把奶粉兌好,待水溫合適後,擺放在孩子夠得著的地方,鼓勵他自己主動去取,而不是幫他拿著它隻管喝。”吃飯時,全家人達成一致,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提前喂,要麽邊吃邊喂,要麽大人飯後再喂,“總之不能讓孩子養成過分自我的習慣。”

採訪的當天,夫妻倆帶著孩子在社區外的一個小廣場上玩耍,廣場周圍擺放著不少塗著卡通圖案的石墩,小家夥好奇,邁著晃蕩的腳步往石墩奔去,兩人沒有阻攔,在身後護著孩子走了過去。小家夥伸出雙手,抱著石墩跌跌撞撞來回轉了好幾圈,夫妻倆都沒伸手,只是站在孩子身後。“不用太謹小慎微,他喜歡好動我們就站在身後,只要防著不受傷害就好了。”

胡玲也有自己的迷茫。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跟以前不一樣了,身邊同事的孩子普遍大一些,經常會討論在上學前給孩子上一些夏令營課程,或是報哪些課程來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等。胡玲心想自己孩子雖還小,但也擔憂自己以後會不懂孩子的心,不知道自己選的是否是孩子真心喜歡的。

孫富貴感歎道,現在變化太快了,不像過去老一輩養孩子了,隻圖孩子能夠吃飽穿暖就好,也不能僅單純用嚴厲的方式喝止孩子某些不當行為,比如孩子不能動的東西,以前會直接拿走。

專家說法:“偏向一種教育方法,讓孩子按自己規劃發展”是父母需注意的誤區

成都雲公益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傅豔和她所在的公益組織長期關注家庭親職教育,孫富貴參加的這堂課程,也有“雲公益”的參與。傅豔介紹,在國外,親職教育會伴隨著父母的各個階段,與其說是父母教育孩子成長,不如說是父母自身的成長過程,但親職教育在國內還未成體系。

不過,年輕一代已開始認識到父母責任,這樣的覺醒和意識意義顯著。“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現在大批的孕媽媽都開始了生育前後的學習,開始從之前很長一段時期的奶粉哺乳回歸到母乳餵養,一些社會機構、社區也開始開設一些相關的講座和培訓課堂。”

但依然還不夠。傅豔介紹,當下親職教育的參與者中,有很多是因為父母自身教育缺失,“吃了苦頭”才開始意識到需要重視家庭教育,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做父母,“儘管說不上晚,但會付出很大的代價。”而針對孩子不同階段所呈現出來的特質、心理以及相應的問題都應該有相應的父母培訓課程,幫助他們學會做父母,讓他們承擔起做父母的職責。

傅豔說,年輕一代逐漸走上婚戀育兒階段,與老一輩不同,當下一代多為獨生子女,在成長中難免會嬌氣一些,容易出現的情況是在做父母后回避父母職責,讓老一輩在帶完兒女后再帶孫兒。但一個好的方面是,年輕父母其實更有自身的想法,有求知欲。

傅豔也補充道,父母需要注意一個誤區,“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教育者,容易偏向去學習一種教育方法,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發展。”(紅星新聞-成都商報記者 杜玉全 實習生 廖曉琴 張芳)

編後

帶孩子,可以隨意一點。做家長,重在言傳身教

我們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才,最好成大才,所以,家長才會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絞盡腦汁,想盡各種辦法。

其實,育兒完全可以隨意一點。回想我們的成長經歷,誰不是一路磕磕絆絆呢?一切都事先謀劃好,真的就能一帆風順嗎?未必。在教育的路上,走一點彎路,吃一些小虧,不僅對孩子,對家長也是有益處的。

所以,只要孩子不學壞,家長其實可以放任一點,隨性一點,但也應該重視自身素質的培養。一回家就玩手機,一頁書都不看,如何做到言傳身教?只有先提升自己,才能做好父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