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戳戳樂……項元汴這個蓋章狂人,乾隆是爭不過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博物館|看展覽(ID:atmuseum)

轉載請聯繫以上公號

乾隆皇帝,很可能是在書畫收藏方面,被黑的最慘的一個皇帝,觀眾似乎忽略了一個事實:在歷史上,這些東西是他們愛新覺羅家的,人家想怎麽蓋,怎麽跋,是人家的權利!

不過,話又說回來,乾隆皇帝之所以在書畫上瘋狂地發發彈幕,肆無忌憚地蓋蓋印章,除了與皇帝的佔有欲有一定的關係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古人給他挖的坑太多,以致於一幅好好的書畫被古人蓋的、跋的連個空地都沒了。有時候,乾隆也很無奈啊……

其中,這個比乾隆都更鍾愛於蓋章,也給乾隆挖坑最深的人,就是:項 元 汴。

就拿唐代褚遂良摹的《蘭亭序》來說,曾有人統計過上面的鈐印,大概一共有鑒藏印215方,又半印4方。其中明朝項元汴印章佔98枚,北宋2方、南宋7方、米芾一人7方,而大家熟悉的網紅乾隆卻只有十幾方。

此處,項元汴已然秒殺乾隆!

是的,乾隆蓋了十幾方,而項元汴蓋了98枚

雖然不知道是否真的有98枚這麽多,但小編截取標注了一小部分,發現…還真是刷了屏。

乍一看項元汴好像也就出現了2次,但天籟閣、神品、墨林、子京、香嚴居士、蘧廬、檇李……其實都是他。

看一下這位項先生的名字號:

項元汴 (1525-1590),字子京,號墨林,別號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嚴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鴛鴦湖長、漆園傲吏等,浙江嘉興人。

果然,別號跟印章一樣多。

項元汴的鑒藏印大約有一百枚左右,常用印有項元汴印、項氏元汴、項氏子京、子京、項子京家珍藏、墨林、墨林山人、墨林項季子章、墨林秘玩、項墨林鑒賞章、天籟閣、項叔子、神品、子孫永保等。

小編在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上找了一部分項先生蓋的章子,大家來品一品。

在他面前,乾隆的戰鬥力簡直不值一提。也難怪乾隆要把印章蓋到正文上去了:被項元汴擠兌的實在沒有地方再蓋了。

其實項先生並不是只會蓋章,他的興趣愛好跟大多數當時的文人沒什麽區別,非常擅長繪畫、書法。山水畫學的是元代黃公望、倪瓚,尤其醉心於倪瓚,筆致疏秀,神合處輒臻勝境,亦擅長梅蘭竹石。董其昌曾稱讚其畫「遐思閑情,獨饒宋意」。

項元汴自己畫完一幅畫後定會先欣賞一番,再題首詩,但他作詩的文采似乎不太受人待見,辭句十分累贅,和鈐印繁多的習慣一樣。

因此有些來找他求畫的人便會多出一些銀兩來賄賂他身邊的書童,讓書童等項先生畫完以後馬上拿走,防止他寫詩

久了,人們便稱這筆錢為「免題錢」。

當然,他和其他的文人朋友們也有一點點的不同,就是他特別有錢。看到什麽喜歡的畫,買!

同時代的筆記著作《五雜俎》有這樣的記載:

項氏所藏如顧愷之《女史箴圖》等,不知其數,觀者累月不能盡也。其他墨跡及古彝器尤多。其家累世富厚,不惜重貲以購,故江南故家寶藏皆入其手。

就是說他的藏品非常豐富,家裡很有錢,常常不惜花重金去收購書法古畫。

買的書畫多了,就形成了一個數量龐大、件件精品的收藏。項元汴為自己的藏品建了庫房,當時他正好獲得一把晉代古琴「天籟」,便將此樓起名為「天籟閣」。

隨著天籟閣藏品不斷豐富,無數文人墨客慕名前來拜訪,希望有機會欣賞這些難得的古玩書畫。而項元汴也因此結交了許多朋友。

比如我們熟知的仇英,曾在他家住了好幾年,遍臨古畫,揣摩鑒賞,畫技日益精進。

董其昌年輕時也曾受他的照顧,飽覽天籟閣收藏,大獲古人啟發。

與文徵明交好,其子文彭、文嘉和他關係也非常好,項元汴在收購書畫時,常常會請他們來幫忙一起鑒畫。

如果留心,大家就會發現,在一些經項元汴收藏的作品中,會出現一個與作品內容毫不相關的字。

比如韓滉的《五牛圖》,畫面的右下角就有一個「此」字;王蒙《葛稚川移居圖》中則有「聖」字;米友仁的《雲山圖》是「龍」;倪瓚的《虞山林壑圖》是「豈」;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是「其」;仇英的《漢宮春曉圖》是「慮」。

這就是項元汴獨創的「千字文防偽系統」

他將自己收藏的所有作品按《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的順序,進行編號:一幅作品對應一個千字文中的漢字。

這樣,每幅經藏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僅成為風格獨特的個人標記,也可以防止他人作偽。

民國時期,翁同文在整理故宮博物院的庫房時,發現在許多書畫上都有這些千字文編號,他通過千字文的序號推算出了項元汴的書畫藏品總數,大約為 2190 余件,接近當時故宮書畫收藏的一半

而項元汴的收藏不僅數量多,質量還很高,隨隨便便拿幾幅出來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書畫界的扛把子。

比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韓滉《五牛圖》、唐代韓乾《照夜白圖》、元代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東晉王羲之《蘭亭序》(馮承素本)、唐代李白《上陽台帖》、唐代歐陽詢《夢奠帖》、唐代懷素《自敘帖》、五代楊凝式《神仙起居法》、北宋米芾《蜀素貼》等。

(北宋)米芾《蜀素帖》全卷

可見,在收藏之風重元貶宋的明代,項元汴除了收藏當時受歡迎的元明書畫作品以外,也抱著一顆尚古之心,收藏了大量宋代、隋唐甚至魏晉的書法和古畫

這些書畫都曾藏於他的天籟閣之中,可以說是撐起了書畫史的半壁江山。而項元汴本人,也成了我國書畫史上最大的私人鑒藏家。

還可以說:項元汴憑借一己之力,其書畫收藏,甚至有可能比肩傾全國之力的乾隆皇帝

你一定很好奇,收藏了這麽多畫,項元汴項老闆到底有多有錢呢?

就…特別…特別特別有錢。

有錢人到底有多有錢,難道你我窮人還想象得到嗎?

用四個字來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富甲江南

當時的一位戲曲理論家何良俊在寫筆記《四友齋叢說》時,曾描述了自己去嘉興拜訪友人項元汴的經歷:

嘗訪嘉興一友人(項元汴),見其家設客,用銀水火爐金滴嗉。是日客有二十餘人,每客皆金台盤一副,是雙螭虎大金杯,每副約有十五六兩。留宿離中。次早用梅花銀沙鑼洗面,其帷帳衾裯皆用錦綺。余終夕不能交睫,此是所目擊者。聞其家亦有金香爐,此其富可甲於江南,而僭侈之極,幾於不遜矣。

項家宴請賓客,用銀水火爐來熱酒菜,用金酒壺來裝酒。當時來了二十幾位客人,每位客人都配了一套金餐具,而且杯子還是雙螭虎大金杯,每套大約十五六兩。

賓客們飲酒盡興後直接留宿項家,客房的帷帳被子等床品全部都是綾羅綢緞,第二天早上起床用梅花銀沙鑼來洗臉。聽說他們家還有金香爐。

何良俊也許是受了刺激,躺在布置奢華的床上一整晚都沒有合眼,不禁感歎有錢人實在是太過分了。

當然,項元汴這麽有錢,與他祖輩的積累和個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項氏是嘉興當地的望族,達官顯貴輩出。家族裡的人要麽是地位顯赫的官員,要麽就是才華橫溢的文人,都十分有錢,而且品德高尚。

而項老闆的父親則頗具商業頭腦,善於經營,為人節儉,累積起了十分可觀的財富留給三位兒子。

項老闆自己從小英敏,博雅好古,研讀文史,醉心翰墨,是一位鄙夷官場的風流人物。明代萬歷年間,神宗曾特賜璽書征他出來做官,他卻不願赴任。

因為他要繼承父親的家業,這樣就可以一邊賺錢,一邊放舟歡歌於歷代水墨之中了。

項老闆的確非常擅長經營,家業在父輩的基礎上穩步發展,同時還通過買賣書畫,賺了很多外快。他雖然有錢,但從來不胡亂揮霍,十分節儉樸素,甚至偶爾還被人吐槽「為人鄙吝(小氣鬼)」

每次收購書法名畫時,他都會在卷末記個帳,題一筆自己在什麽時間什麽地方向誰買了這幅畫,花了多少錢。

比如他在《煙江疊嶂圖詩卷》後面寫:1555年2月,從杭州小丁那裡花了四十兩買下來了,開心。

趙孟頫《煙江疊嶂圖詩卷》,文徵明、沈周補圖

(四十兩)

文徵明《漪蘭竹石圖》

(十二金)

楊凝式《韭花帖》

(三百金)

萬歷丁醜(萬歷五年)七月,項元汴花了五百五十金買下了《蘭亭序》神龍本。

明清時稱白銀。根據《宛署雜記》的記載,萬歷五年白米的價格是:

……大廩給每分白米六升,銀四分八厘……小廩給每分白米一鬥,銀八分……

換算一下可知,在當時購買1石(dan)白米,需要0.8兩銀(1石=10鬥=100升=1000合;1兩=10錢=100分=1000厘)。

也就是說,買《蘭亭序》神龍本花的五百五十金,可以買到688石左右的白米。

按照明代1石=現在153.5斤的算法換算一下,大概有10萬斤白米。

在古代中國,糧食,是衡量一戶人家有沒有錢的重要標準。給官員發工資,都會發米。

10萬斤白米,絕對是個天文數字!

明末清初的一位藏書家薑紹書,在他的《韻石齋筆談》中這樣解釋項元汴記账的目的:

不過欲子孫長守,縱或求售,以期照原值而請益焉,貽謀既周矣。

項老闆不僅是自己記錄,也是希望告示子孫後人:

你們老爺子我當年花這麽多錢買的,賣出去的時候要是敢低於這個價格,我就從墳堆堆裡爬出來敲掉你這個敗家子的腦袋!

回過頭去看,項元汴十六歲左右開始進行收藏活動;到三十歲左右收藏已初具規模,大部分元代佳作收入囊中;五十多歲已收集大量高古名畫,入手晉唐及兩宋精品。

他有一枚印,叫「子孫永保」

項元汴「子孫永保」印

我們不知道他是希望子孫保住這幅畫的價格,還是希望這些珍藏之物能夠被子孫長守。

但無論是哪種目的,似乎都實現不了了。

隨著清兵南下,天籟閣的珍藏或被兵匪劫掠,或被戰火銷毀,或輾轉成灰。

項氏幾世累積之財富,墨林一生經營之收藏,自此轟然倒塌。

他的孫子項聖謨在《三招隱圖》的題跋中曾這樣描述這段顛沛流離的生活:

禾城既陷,劫灰熏天,余僅孑身負母並妻子遠竄,而家破矣。凡余兄弟所藏祖君之遺法書名畫,與散落人間者,半為踐踏,半為灰燼。

而薑紹書在《韻石齋筆談》裡感慨:

百餘年來,嘉禾被燹,項氏累世之藏盡為千夫長王六水所掠,蕩然無遺。詎非枉作千年計乎?物之尤者,應如煙雲過眼觀可也。

物之尤者,應如煙雲過眼觀可也。

天籟閣光景不再。這些紙張絹帛在戰火中損毀了大半,但仍留下來許多。有些被收入清宮,成為重要的宮廷收藏;也有些流散世間,輾轉於不同藏家的手中。

如今,我們可以在博物館裡欣賞這些珍貴的古代書法繪畫作品,甚至打開電腦就能在螢幕上看到高清大圖,實在是這個時代的幸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