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解密良渚神徽:五千年的東方古國就有一隻“網紅豬”?

我們常說,華夏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但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製朝代夏朝(約前2070-前1600)距今只有四千多年,很多人質疑,夏朝之前的文明史只是神話傳說。

不過隨著良渚遺址的發掘和研究,這些質疑逐漸被打破!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球考古界公認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錘力證!

良渚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這些玉器精雕細琢、十分精致,上面的紋飾圖案也十分精細、豐富多樣。

其中玉器上的神人獸面像——良渚神徽顯然是良渚文化中意義最重大的圖像。

神秘圖案的重大發現

良渚玉器的發掘,分布於杭州余杭、湖州楊家埠、錢山漾、蘇州草鞋山、張陵山、常州武進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等長江中下遊的多個地區。

1986年之前,神人獸面像曾零星出現在玉器碎片上,並沒有引起考古人員的重視。

直到1986-1987年,余杭反山和瑤山顯貴墓地的發掘,考古人員在眾多不同種類的玉器上發現了同一種標準化的神秘圖案,神人獸面像才開始得到重視和深入研究。

這種神秘的圖案僅見於良渚核心區域的貴族墓地(反山、瑤山),而良渚文化外圍區則十分罕見,充分說明神人獸面像極其神聖,考古人員稱之為“良渚神徽”

解讀神徽圖案構成

神人和獸面分別是誰?兩者之間又有什麽關係?人和獸的組合究竟隱藏了什麽玄機?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神人獸面像的構成。

神人獸面像可以拆分為神人獸面兩部分,此外,還有鳥紋和雲雷紋等裝飾性圖案

鳥形象很好理解,為什麽神人和獸面不是一體的呢?

那是因為下半部的獸面圖案曾在大量玉器中作為主體單獨出現。

尤其是在余杭反山出土的一件柱形器上,考古人員發現了神人獸面獸面兩種圖案。

這兩種圖案上下左右錯落布局,充分說明了神人和獸面既能相互結合、又能相互獨立。

“獸面”究竟為何方神獸?

獸面作為良渚玉器中最常見的圖案,那麽它究竟是哪種神獸呢?

猜想一:龍

據考古人員考證分析,良渚文化早期出現的龍首紋玉鐲和良渚文化中期出現的玉琮,存在傳承演變的關係。

龍首紋圖案神人獸面像也有一定關聯:兩者均是重圈圓眼、弧形眼梁、菱形蒜頭鼻,不同的是前者線條簡單,後者細膩複雜。

也就是說,獸面紋很有可能就是由龍首紋演變而來,所以獸面也是龍

龍這一形象作為華夏圖騰由來已久,在上古時期的龍山文化、仰韶文化等均有相關的出土文物。

猜想二:野豬

龍並沒有獠牙,神徽上的獸面有獠牙,而最符合獠牙這一特徵的動物就是野豬,所以也有人猜測,獸面紋是野豬。

良渚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獠牙飾品和豬骨,以及祭祀坑中的整豬,證明在良渚時期野豬已經大量存在。

此外,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著一件良渚時期的豬形玉梳背,其清晰的獠牙刻紋與良渚神徽上的獸面紋獠牙十分類同。

文史作家張遠山從上古先民觀天象的角度,也得出 “獸面紋是北斗豬神”的結論。

他認為良渚神徽是良渚先民根據北極七星和北斗七星創造出的圖案,名曰北極天帝騎豬圖,而其中的獸面就是“北斗豬神”。其形象源於北斗七星連線的擬形,擬形為北斗豬神的眼鼻四孔和右半身。

無獨有偶,在上古時期的另一族群仰韶伏羲族文化中,也出現了“北斗豬神”的形象。

猜想三:虎

野豬雖然凶悍勇猛,可是騎豬好像總是顯得不那麽威風,而且神獸下身的姿勢也是有些怪異。

一般的動物,從正視角度來看,這個蹲踞姿勢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無論是前肢還是後肢都無法做到。

有專家認為,獸面像的形式是“整體展開法”形成的。

把凌家灘遺址出土的虎璜平面展開,就會驚奇地發現,獸面像很有可能就是整體展開的虎!

為了便於理解,這裡舉一個小豬佩奇的例子。

我們平時只能看到小豬佩奇的側臉,很多人好奇,小豬佩奇正臉長什麽樣?如果按照“整體展開法”來看,小豬佩奇的正面就是下圖中間這樣。

這樣看來,良渚玉器上的神獸大眼圓瞪、闊嘴呲牙、呈縮爪蹲踞狀,觀之矯健威猛、令人膽裂魂飛,的確與虎形相似。

每次看到神徽,總會被它的大眼睛吸引。

虎,歷來都被看作是神人的乘騎工具,用以升天、巡行和示威,其圖像也常用以辟邪厭勝。

從另一角度來說,虎乃山林之王、獸中之王,也是一國四望之王。琮以禮地,刻畫人與虎組合紋可謂妥帖。

猜想四:

無論是簡約還是繁縟的獸面像,獸目始終是主體。

再看看旁邊的一對鳥形象,總覺得它們之間似乎有著什麽聯繫。

仔細看,你會發現鳥的身體紋飾結構總是與獸目的紋飾結構保持一致。

所以也有人猜測認為下面的獸面其實是一隻神鳥。你看它的下面還長了一對鳥的爪子。

“神人”究竟是誰?

能駕馭得了這頭猛獸的神人到底是什麽來頭呢?他為什麽戴了一頂這樣寬大的帽子?

猜想一:太陽神

神人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那頂寬大的帽子,其外廓如同一個弓形的蓋,冠冕內填刻羽狀放射線。

考古學家牟永抗先生認為,這應該是一幅良渚文化太陽神崇拜的寫照,介字形冠象徵著光芒,神人的身份應該是“一位頭戴羽冠的英俊戰神”、“人形化太陽神”。

但是光憑帽子來推斷還是有些牽強。

猜想二:良渚王

如果不從圖案本身出發,而是從玉器出土的分布地來看,神徽上的神人很有可能就是良渚王。

余杭反山、瑤山兩處出土墓葬中的玉器,幾乎超過了良渚文化出土玉器總數的一半。且這兩處墓葬中的隨葬品最豐富,兩地相距不過5公里,成為遙相呼應的兩處王陵。

更令人驚奇的是,所有良渚玉器中,只有象徵王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上的神人獸面紋最為細膩複雜,這些玉器選材精、用料大、製作技術高……種種證據均指向墓主人的身份為當時最高貴者——良渚王。

猜想三:巫師或祭司

如果從玉琮的功用來分析,推斷它應該是用作祭祀的禮器。

玉琮是由圓筒形玉鐲演化而來,而當形體達到“內圓外方”的方柱體時,玉琮也仍有用作手鐲的。

但是“琮王”出土在墓主的頭端,其重量達到6.5公斤,孔徑卻只有4.9厘米,無論是出土位置還是形體,都不可能是玉鐲了。更可能是作為某種儀式的供奉物或禮器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了玉琮的功用: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由此可知,玉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禮器,而其中的神人像就應該是以社會生活中掌握天地神權的人物為範本,被神化了的人物形象——巫師或祭司

央視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中有一期專門介紹了良渚玉琮,節目中由周冬雨扮演的玉琮主人的身份,就是掌握神權的大祭司。

神徽:良渚古國的“國徽”

玉器造就了良渚文化的輝煌,而主宰玉器的良渚神徽,也成為了被統治階級所壟斷的王權和信仰的象徵,堪稱良渚古國的“國徽”

統治階級給玉器賦予禮製,並通過它祭祀天、地、祖先,企望娛神、通神,從而得到它們的保佑加持,以顯示祭祀階層的正統、威嚴,維持其政治權力。同時也維系了良渚社會原始宗教信仰的認同性和一致性。

於國於民,大有文明教化之深意

而從大量玉器生產加工的背後,我們也可以窺探出當時手工業的專門化、製作工序的標準化、以及一個相對規範有序的社會組織。

隨著良渚古城、莫角山宮殿、大型水利工程等良渚遺址的不斷發掘,一個物質、文化、經濟強盛的良渚古國逐漸浮出水面。

------------------------------------------------

出品:奇點派、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

作者:高小白、盧怡霖

好奇心無限大,關注我們一起探尋科學奧秘吧

參考資料:

[1] 方向明,《神人獸面的真像》,杭州出版社,第25-32頁、41-42頁、65頁、96頁(2013版)

[2] 蔣衛東,《玉器的故事》,杭州出版社,第170-172頁(2013版)

[3] 梁麗君,《紋飾的秘密》,杭州出版社,第47-55頁(2013版)

[4] 劉建安,《器以載道:良渚文化玉琮意蘊的考古學觀察》,浙江考古(2018)

[5] 方向明,《良渚文化琮——神權中的天地宇宙觀》,浙江考古(2018)

[6] 馬黎,《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頭髮絲還細的筆畫出來》,考古邊上(2018)

[7] 張遠山,《“良渚玉器解密”系列》,文匯網(2018)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