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不敢漲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氫媒,作者|劉尊

剛剛,小米9、和小米 9 SE發布。定價2999起,貫徹了雷軍所謂“永遠不放棄性價比”的言論。

具體而言,搭載高通驍龍855處理器,搭載三攝全焦段鏡頭:1200萬人像,4800萬像素主攝,1600萬微距+超廣角。支持夜間雷射對焦、雙頻GPS,同時具有獨立AI鍵。

價位方面,小米9的 6GB+128GB版本售價2999元,8GB+128GB版本售價3299元;小米9透明尊享版12GB+256GB售價3999元;小米9 SE的 6GB+64GB版本售價1999元,6GB+128GB版本售價2299元。

2999起的價格其實並不算高。然而有意思的是,兩天前雷軍還在微博上放話“期待我們賣特別便宜,完全做不到”。彼時不少人預測米9將賣3500以上。

在氫媒財經看來,以性價比起家的小米,越來越對性價比有癮。

深入到供應鏈中來解讀,氫媒財經發現,小米堅持性價比,更多的是無奈之舉。

供應鏈才是小米的命門

未來手機行業的出貨量更加依賴於產品創新(而非品牌或渠道)。而產品創新則依賴於企業在研發投入和供應鏈上的整體實力。

眾所周知,小米在研發投入上的支出向來不高。2015-2017年,小米集團分別投入的研發經費分別為15.12億、21.04億和31.51億。

這三個數字別說比不上華為、百度等技術投入大戶,甚至不及京東、美的這樣的企業。

關於研發投入,另一個問題是,隨著品牌和產品衝擊中高端,小米是否在未來大幅加大研發投入?

在氫媒財經看來,對於以戰略定位能力、行銷能力、執行能力(而非研發能力)起家的小米而言,這種可能性在短期內也幾乎是0。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上市後的小米需要考慮企業利潤、市值管理等因素(尤其是後者小米一直做得較差)。裡昂證券去年11月曾將小米目標價從22.3港元大幅下調至19.5港元,理由之一就是擔憂“持續的高額研發投入會拖累小米財務表現”。

可見,小米無法在短期內撕掉“研發投入低”的標簽了。

那麽,另一影響小米的關鍵因素——供應鏈能力,就顯得及其重要了。

供應商“翻身做主人”

放眼整個手機產業內部的十幾年演化史,在高度開放和市場化的手機產業鏈中很重要的一個趨勢是,手機供應鏈在全球範圍內都趨於集中。例如在手機螢幕方面,2017年前五大面板供貨商的市場集中度約61%,2018年前五大面板供貨商的市場集中度提升到65%,增加了4個百分點(群智谘詢數據)。

想一想,是不是手機發布會每提到螢幕就是三星、京東方、JDI?提到芯片就是驍龍、麒麟、聯發科?提到攝影頭就是索尼?

供應鏈集中化的趨勢甚至寡頭壟斷,直接導致手機廠商對於芯片、記憶體、OLED等核心部件的議價能力趨弱。

讓我們回到小米。從財報顯示,小米2017年前五大供應商佔42%總成本,第一大供應商(高通)佔比14.3%,且呈上升趨勢。

其實,近三年手機的主要零組件中,除鋰電池外,價格大多沒有顯著下降,不少甚至還有漲價。比如日產的陶瓷電容器在2018年6月宣布漲價,漲幅最高達30%。一般來說,一部智能手機會用到100-200個甚至更多的陶瓷電容器,最多能使用1000個。

元器件漲價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剛剛提到的手機供應鏈寡頭壟斷格局,另一方面則是手機產品的高端化趨勢。

米9若大幅漲價則出貨量堪憂

眾所周知,出貨量越大,手機廠商對於供應鏈的議價能力越強,拿到的折扣越多。一個極端的反例是錘子。羅永浩曾在節目上自稱,由於其所需的訂單量小,錘子手機曾一度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斷貨。

而“瘋狂堆高級料”、“要我們賣特別便宜,做不到”的米9,賣到了的價格。它在前期供應鏈上各玩家的博弈必然艱辛且弱勢。

得出“米9若大幅漲價則出貨量堪憂”這一推論並不難,原因也不難理解:

國內出貨量大跌。IDC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國內市場出貨量為1030萬台,較去年同期1590萬台下跌35%,市場份額由13.9%下滑至10.3%。

米粉活躍度下降。米粉一度是小米手機國內出貨量的主力軍,然而從數據來看,“粉轉路”的米粉不在少數。艾瑞數據顯示,小米社區APP的月獨立設備數從2018年1月的5萬降低至12月的2萬,跌去一大半。要知道小米社區是官方論壇、是米粉的大本營。

5G來臨前夜整體換機欲望較低。我們知道2013-2014年進入智能機和4G換機時代,智能手機產量增速達到了10-30%,而5G時代必然將引發新一波換機潮。但在那之前的今天,用戶整體的換機欲望仍比較低迷。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下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1月,中國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3404.8萬部,同比下降12.8%,環比下降4.6%。

小結一下以上邏輯:在供應鏈集中化的趨勢中,小米所謂的“死磕性價比”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於“離不開性價比所帶來的出貨量,以及供應鏈議價能力”。

大幅漲價或讓小米陷入以下的惡性循環:手機漲價出貨量降低供應鏈溢價能力降低元器件漲價手機進一步漲價出貨量進一步降低......

換而言之,小米一定程度上是“不得不追求性價比”。

小米不敢漲價。

供應鏈或成小米最大掣肘

為什麽小米的手機漲價就會陷入如此惡性循環呢?OV、華為、榮耀怎麽不會?還是要回到供應鏈能力這一點上。

橫向對比OV和華為,不難發現小米的供應鏈能力較為羸弱。氫媒財經曾在《研究了華米OV的供應鏈管理,我們發現了這些》一文中對比了三方各自的供應鏈特色:

OV:近年來強調主動出擊,投入資源促進上遊元器件的成熟,進而佔取先機,打時間差。具體的方式是在涉及手機創新的關鍵領域提前布局,把技術跟蹤、合作的周期提前到18個月。例如,為vivo提供屏下指紋識別技術的匯頂科技,此前就讓vivo X20 Plus成為了首台屏下指紋手機,其搭載的第一代指紋技術,是vivo與匯頂聯合研發的。

華為:從最初的程序化、規範化,再到如今的數據化、智能化,是華為供應鏈融合創新的一大特色。將過去分散、割裂、獨立運作的分散供應鏈模式,提升到以計劃引領,採購、生產、物流、銷售模塊的相互協作的、有體系、規範化的供應鏈管理。說白了就是整合供應鏈各環節,並用智能手段加以規範化。

相比而言,小米的供應鏈管理是最沒特色、最沒“相對優勢”的。

2014年左右的小米,最先採用縮短供應鏈的方式,依靠專業的代工廠為其代工,減少中間代理商和流轉環節,直接對接生產商與用戶。應了那句廣告語——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如果說蘋果憑借自身IOS系統圈起一個完整的生態鏈,那麽小米則是依靠互聯網思維,以資金為紐帶,在取得規模效應後綁定大批硬體供應商,進而形成成本優勢狙擊其它競爭對手。

然而,這種商業模式目前已經被「友商」完全吃透、模仿,並迅速普及到整個手機產業,因此也算不上什麽特點了。

品牌進擊中高端、產品提價、國內出貨量大跌、市場需求冷淡、米粉活躍度降低......種種因素疊加,更加考驗小米的供應鏈上能力。

尤其是若是大舉進擊走高端,導致未來出貨量的進一步降低,將對小米的供應鏈能力造成巨大壓力。

這就讓小米的供應鏈管理不得不在短時間內往華為或者OV方向轉型,或者獨辟蹊徑——這談何容易。

總結

預熱時放話“期待我們賣特別便宜,完全做不到”,降低用戶預期;發布後結果卻是微幅漲價,予以用戶驚喜。雷軍不可謂套路不深。

然而微幅漲價、繼續死磕性價比的背後,是供應鏈集中化的趨勢以及小米在供應鏈能力上的弱勢——不是不想漲,而是不敢漲。(本文首發鈦媒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