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部懸疑片比《看不見的客人》更燒腦?我就呵呵了!

本文有劇透。

2016年,《看不見的客人》揭示了一部封神的懸疑片如何成功挑戰影迷的,即使片名告訴我們得注意“看不見的客人”,但很多影迷仍然會被男主殺人房間的“客人”所迷惑。

哪怕被徹底劇透了,依然有很強的趣味性。

女律師花樣百出的心理壓迫和心理誘導,男主角剝洋蔥式的一層層撕開真相。那種透過螢幕撲面而來的辛辣爽感絕不是簡單的一句“原來她就是……”能夠消解的。

《看不見的客人》的導演奧裡奧爾·保羅沉寂兩年,奉上新作《海市蜃樓》。

同樣極具挑戰性的片名:告訴觀眾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但你就是識不破)。

同樣不斷反轉的劇情,直到最後一刻才試圖震掉觀眾的下巴。

因為一次暴風雨的影響,小男孩尼克通過電視機螢幕和25年後住進自己房子的薇拉對話,為了拯救過去因為目睹一場凶案而橫死的尼克,薇拉頻頻警告,引發了一場蝴蝶效應般的連鎖反應……

它依然保持了極高的完成度,號稱懸疑升級,人情味升級。

可我並沒感受到“燒腦”,只有“累腦”;

我沒感受到“情感”,只有“狗血”。

至少,《海市蜃樓》並不好看。

也許是太想擺脫觀眾們對《黑洞頻率》的印象,《海市蜃樓》並未以“時空對話”為核心的設定展開懸疑。

整部影片中,通過電視熒屏的隔空交流隻出現了兩次。

它太複雜,出場人物太多,與主線無關的重頭戲太多(比如幼年尼克目睹凶案)。

各種龐雜的,故意干擾注意力的線索讓我的記憶力承受了極大的負擔。

在這過程中,我並未享受到“燒腦”的樂趣。

導演的炫技欲和控制欲全放在了“我好爽”的自我滿足上。

如果說《看不見的客人》的每個懸疑點,恰到好處地分布在觀眾的每個快要呼之欲出的敏感點上。

那麽《海市蜃樓》完全就是密集恐懼症患者的死敵了。

其實,無論錯過哪個細節,這部電影都很容易看懂。

因為這部電影的重點不在解密,而是人的“選擇”。

這是一部情感大戲而非懸疑大戲。

夫妻線,母女線,情人線,每條線用力過於平均且狗血。

無論對口口聲聲最愛的女兒還是有著曠世奇緣的情人,女主的每個選擇都無法讓我感受到她的情感驅動力,反而最後被放棄的夫妻線看起來最甜是怎麽回事?

我更不明白的是:

為什麽幼年尼克被警告出門就死,依然頭也不回地奪門而出?

他目睹肢解的心理陰影如何消除?

男主最後一次電視通話,為什麽沒告訴過去的自己彩票號碼,

哪怕記不得彩票號碼,某場西班牙國家德比的賽果總能記得吧?

也許是我太低級吧。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