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最害怕和爸媽吃飯:不分場合的指責,是餵給孩子的一劑毒藥

孩子犯錯,批評是一種教育方式,能教孩子學會辨識,懂得界限。

不過,孩子相較於大人,孩子的內心更加敏感和脆弱,自尊心也更強。

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分清場合、時機,守護好他們的內心,批評才能達到效果。

——睿媽

1

前幾天,趁著暑期放假,小茹邀請我們兩個曾經玩得好的同學去她家做客。

見到她7歲的兒子,我們挺驚訝的。

小傢夥白白凈凈,見了我們主動熱情打招呼,還為我們倒茶斟水,非常有禮貌,壓根不像她口中的「熊孩子」。

晚上小茹請我們在一家當地特色的餐館吃飯。

一起聊起大學無憂無慮的時光,氣氛非常嗨。

「媽媽,你大學的時候學習怎麼樣呀?」話間,她兒子插了一句話。

「還好意思提成績,你說說你,一心光想著玩,這次期末開始你排第幾,心裡沒數嗎……」

兒子簡單的一句話,沒想到引起了小茹的狂轟濫炸。

孩子明顯感到羞愧,紅著臉低頭不說話了。

見狀,我們立即把話題引到別的事情上。

飯後,趁孩子在一邊玩,我們勸導小茹,讓她耐心點,不要動不動就批評、指責孩子。

「你們不知道,孩子太貪玩了,心思沒在學習上,成績一直上不去,說他兩句有還不行嗎。」小茹頗有些理直氣壯。

「那也得分場合呀,孩子在吃著飯,再說還有我們在場,你這麼說他,讓他情何以堪。」

2

飯桌教育在國內不少家庭中比較常見,一些家長平時上班忙,來不及教育孩子,到了飯桌上,感覺終於逮到了機會:

「成天知道玩,今天老師布置的什麼作業,做了多少了?」

「你老大不小得了,怎麼就不懂事呢,拿著錢供你上學,你考這點分對得起誰啊?」

「你看誰誰誰家的孩子,又考了一百分,每次都得獎狀,你怎麼不行啊?」

好好的餐桌成為了壓抑的課堂!

家長們吧啦吧啦講個不停,很少顧及孩子的感受。

一名8歲的小學生在日記裡吐露:

我最害怕的就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飯,不說學習,就說落我的各種不是。

拿我和表哥、堂姐比較,說他們怎麼怎麼學習好,怎麼聽家長的話。

我就很不解,難道在他們眼裡我什麼都不是嗎?

很多時候,他們口口聲聲說是為我好,我真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愛我。

這樣的生活太沒有意思了,真希望趕快長大,離他們遠遠的。

孩子雖然沒有當面反駁和頂撞,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她)沒有情緒。

面對最親近的人的批評指責,弱小的他們不知道跟誰傾訴,只能把這種內心的真實想法寫進日記裡,內心的壓抑可想而知。

在飯桌上教育孩子,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還會適得其反,不僅影響孩子食慾,而且破壞親子關係,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厭倦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飯。飯桌應該是家庭交流感情的地方,家長們應該多營造溫馨愉悅的氛圍,不要讓孩子背負額外的心理負擔。

3

上個月,讀小學四年的兒子班上發生了一件令人心驚的事。

兒子的同學小孟因為調皮搗蛋,上課講話被班主任叫家長。

放學時,小孟的爸爸一臉怒氣守在學校門口等他。

「你到底怎麼回事,還想不想上學!不想上就跟老子滾回家!」

在擁擠的人群中,小孟的爸爸一把把兒子拎到身邊,開始狂風暴雨般責罵。

當時不少同班同學都在場,見罵的帶勁,還有一些高年級的同學在一旁起鬨。

小孟當時並沒有哭,只是漲紅了臉,把頭埋進校服裡。

小孟的爸爸一路連拖帶拽,拉著他回了家。

當天晚上小孟的爸媽緊急聯繫老師和同學,說小孟不見了。

老師也急壞了,發動大夥一塊幫著找人。

晚上11點多,派出所民警在離小孟家20公里外的一座大橋邊找到了孩子。

「我恨我爸爸,他總是在別人面前責罵我,從來不考慮我的感受。」

「我不想再去上學了,我不知道以後同學怎麼看我。」

爸爸的舉動,深深傷害了小孟,成了一劑毒藥,灌進了他幼小的心靈!

一位女民警了解前因後果後,把小孟的爸爸狠狠地批了一頓!

女民警告訴他,不能隨意打罵孩子,即使教育孩子,也要給分清場合,要給考慮孩子的感受,不能踐踏孩子的尊嚴。

別看孩子年齡小,他們有自尊心、羞恥心。一個成年人,當眾被人批評指責,心裡都會非常的難受,更何況是心理敏感、脆弱的孩子。

在外人面前,一定要給孩子留面子,一定要守護好他們的自尊心。

4

批評孩子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有己推人的同理心。家長們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請記得以下幾個方面:

1.告訴孩子哪裡錯了。批評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明白自己哪裡錯了在哪,簡單地發泄大人不滿的情緒就會偏離教育孩子的目的。

2.就事論事,避免人身攻擊。一些父母批評孩子,就常把矛頭對準「孩子本身」,而非就事論事。比如父母口中的,「你怎麼這麼笨呢!」,其實應該換成,「你再找找原因,哪裡不足,再補補功課。」

批評孩子時,要針對孩子的行為,就事論事,不貼標籤。

3.耐心教孩子改正這個錯誤。發現孩子的所作所為是不可取的的,要告訴他,這樣做不對,怎麼做才是對的的,你希望孩子怎麼做,這樣的教育效果才會更好。

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分清場合、時機,守護好他們的內心,你懂得尊重孩子,孩子才能更加坦然地接受自己,更加勇敢地改正自身的不足。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