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琅琊榜》裡的優雅言侯,原型卻是這位“梁朝猛虎”

作者:我方團隊未央

金陵城中風雲起,太子和譽王以權謀爭皇位,以算計籠人心時,獨獨位高權重的言侯被各方勢力所遺忘。原來,這位皇后的親哥哥,皇上的好兄弟正沉迷修玄不能自拔,可偏偏還是他,身影每次出現都很驚豔,比如第一次出場就想炸了皇宮。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在上一輩的故事裡,他也曾是滿懷赤心的明亮少年。

相比梅長蘇高高在上的人設,言侯爺更接近於當年將領的真實寫照。事實上,他的故事與南梁將領韋睿有不少相似之處。

擇明主,豪氣仍在

《琅琊榜》中言侯爺出身世家,放在南北朝世卿世祿的背景中,世家子弟承襲爵位本沒什麽好說。可劇中梅長蘇跟言豫津說過這樣一段話,“你以為言侯爺的侯爺之位,是因為他是言太師的兒子,和當今國舅爺的身份得來的嗎?

言侯爺對人心的洞察並不輸於梅長蘇。言侯這一生有過兩次擇主。

第一次他選擇了輔佐梁帝發起進攻,林燮,梁帝,言侯三人共同開創了初期的光輝歲月,戰事平而歌舞升。

怎奈,梁帝多疑,誅皇子功臣,當年的情誼已被君臣的等級湮沒,再之後,太子與譽王相爭,即便譽王的養母正是言侯的親妹,即便這位皇后早已在后宮上躥下跳,言府上下淡然處之;太子倒台,譽王得勢,言侯爺卻選擇了不聲不響的靖王。

回看韋睿,韋睿的家族承自西漢丞相韋賢之後,世代都是三輔地區的著名族姓,父親韋祖歸,任寧遠將軍長史。

韋睿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時值亂世,齊帝無道,濫殺臣子,太尉陳顯達,護軍將軍率先揭竿而起,鋒芒直指建鄴,宮牆之內人心惶惶,大家都認為天下要歸陳氏,不少人也開始與韋睿商議投奔陳顯達的有關事宜,韋睿卻發出了不同的聲音,表示陳顯達雖為老將,卻難成氣候,崔慧景又懦弱,表示真正成就事業的人,還要出在我們這裡。

韋睿派出自己的兩個兒子與當時看起來尚“安分守己”的蕭衍聯繫,積極開展關於蕭衍起兵造反的有關活動。

等蕭衍起兵,韋睿立刻響應,命手下人伐竹造筏兼城趕來與蕭衍會和,不僅自己來了,還帶了兩千士兵和兩百匹駿馬作為給蕭衍的見面禮,惹得蕭衍不住地笑稱:“今日見君之心,我的大事成功了。”此中心情正如梅長蘇帶著靖王的期待來到言府得到支持一般。

傾餘生,壯志滿懷

“當年大渝北燕北周三國聯盟,意圖共犯大梁,裂土而分。其時兵力懸殊,敵五我一,綿綿軍營,直壓入我國境之內。”

“這名使臣年方二十,手執王杖櫛節,隻帶了一百隨從,絹衣素冠穿營而過,刀斧脅身而不退。他在宮階之上辯戰大渝群臣,舌利如刀。我王師將士趁機反攻,方才解決危局。”

這是梅長蘇對言豫津在描述其父當年的風采,誰能想到如今一心修玄的人當年是那樣傑出的一位外交家。

而在公元506年,北魏中山王元英挾凌厲之勢平蕩梁地東南,梁刺史被困鍾離城(今安徽鳳陽)中。據記載,中山王元英擁兵百萬,而鍾離城中僅有三千人。

韋睿奉命於危難之間,從合肥出發,遠途馳援,十日便趕到了距離鍾離城不遠的邵陽洲(今安徽鳳陽東北淮水中),他到邵陽洲的當夜便開始鑄造軍事防禦,離北魏駐軍的地方僅有百餘步。

第二天,元英起床一看,急得直跳腳:“這速度也太快了吧。”元英連忙派楊大勇率一萬多騎兵前來交戰,韋睿排開陣勢,兩千強弩齊發,楊大勇猝不及防,倉皇出逃。之後,元英親自來戰,失敗,再來,繼續失敗。

擊退騎兵後,韋睿將目光轉移到了水戰。之前,北魏在邵陽洲兩岸修造橋梁圍柵,截斷了淮河通道。

如今,眼瞅淮河水就要暴漲,韋睿派出戰船逼近敵方軍營,又附帶小船,小船上載草,灌上火油,放船來燒魏軍橋梁。風急火猛,敢死之士拔除木柵,砍斷橋梁,水流又急,轉眼之間,橋柵全被破壞。將領們又身先士卒,喊聲震天動地,無人不是以一當百。

北魏大敗,元英雖脫身逃走,但北魏損失十幾萬士兵性命,另有五萬人向梁朝投降。

被圍困在鍾離城許久的刺史昌義之得知解圍後,悲喜交加,只會一個勁兒地喊:“又活了!又活了!”

人世間,風骨同守

《琅琊榜》中,言候初遇梅長蘇並不喜歡他,告別時依舊持平禮;身居高位的言侯出入自稱的是言某,相比比時時將“軍功”掛在嘴邊的謝玉,他矜貴優雅了許多。

無獨有偶,韋睿在家鄉起兵,有個叫陰雙光的客人哭著勸阻他。等到韋睿衣錦還鄉作雍州刺史時,陰雙光在路邊迎接。韋睿笑著對他說:“要是聽了你的話,我恐怕要在路上要飯了。”仍賞給他十頭耕牛。

更相似的是,言侯一言一行不因朝政所動搖,行事全憑本心。而蕭衍當時醉心於佛教,天下人也都感染上這種風習。只有韋睿信守恬淡寡欲,又位居大臣,不願與世人隨波逐流,行事全與平時相同。

公元520年,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九歲。遺言薄葬,以時服裝殮。蕭衍當天親臨吊唁,哭得很悲痛,追贈他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嚴”。

史料來源:《梁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