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鐵血之師——秦始皇陵兵馬俑 | 國博·講述

高1.9米

1974年陝西臨潼秦兵馬俑坑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國博·講述

(影片 / 中國國家博物館)

【寫在前面】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著三件來自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兩件將軍俑,一件陶馬俑。秦始皇陵兵馬俑中的陶俑是模仿秦朝軍士製作的,和真人一般大小,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這件將軍俑整體高1.9米,頭戴發冠,身穿戰袍,外罩鎧甲,目光炯炯,注視遠方,栩栩如生,是典型的陝西大漢形象。陶馬俑也是模仿真馬製作,高1.6米,雙耳豎立,馬鬃短而直立,四蹄粗壯,體形健碩,被雕塑成靜止的站立姿勢,再現了秦軍戰馬的威武。

走近“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臨潼縣,驪山北麓,距離西安市只有30公里。秦始皇陵高大雄偉,根據史書記載,陵墓的封土鋼彈120米,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封土的高度已經下降到76米。即使如此,秦始皇陵依然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墓中最高大、最雄偉的一座。

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發現了和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經專家考證,這裡就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從葬坑。

公元前246年,秦國國君嬴政繼位,史書稱他“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秦國橫掃六合,終於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製封建國家。

秦始皇依靠強大的軍隊完成了統一大業。誰也不會想到,在秦朝滅亡2000多年後,秦國軍隊的強大陣容還會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已經發掘的從葬坑共有4座,除了4號坑是空坑外,其余3座都整齊地排列著由陶俑、陶馬、戰車組成的兵馬俑軍陣,這一發現立即震驚了世界,被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始皇陵兵馬俑面向東方,有序地排列在前廳和牆與牆之間的巷道裡。已經出土的兵馬俑按原樣擺放,有步兵、騎兵、車兵、弩兵等,組成一個個戰鬥方陣,儼然是一支威武雄壯的地下軍團。

一號坑最大,面積14000平方米,兵馬俑數量超過6000件,象徵著以戰車和步兵混合編成的主體部隊;二號坑6000平方米,有兵馬俑1300多件,象徵著以弩兵、戰車、騎兵組成的混合部隊,三號坑最小,只有520平方米,從布局看,應該是軍事指揮部,可惜,它還沒有完全建成。

兵馬俑之“兵俑”

兵馬俑陣容強大,分為步兵、弩兵、車兵、騎兵四個兵種。各兵種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配合,組成了不同的戰鬥方陣,利用重複有序的排列,營造出了排山倒海的氣勢。

根據估算,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的兵俑數量將近7000件,陶馬超過1000匹,陶俑分不同的種類,形態各異,有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騎兵俑、武士俑、跪射俑、駕車俑等。陶馬分駕車的轅馬和騎兵的鞍馬兩種。

仔細觀察,兵俑的臉型、髮型、體態、身高均有差異,說明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和民族,是一支由不同民族組成的軍隊。

陶俑的裝束也有差別。不同兵種裝束不同,將領和士兵裝束不同,將領之間因級別不同裝束也不盡相同,形象地再現了當年秦軍軍容整肅、等級分明的風貌。

俑是古代陪葬用的人偶,一般都用陶土燒製,也有的用木頭、石材雕刻。東周時期,墓葬中就出現了陶俑,秦漢到隋唐是陶俑最盛行的時期, 宋代以後,陶俑才逐漸減少。

秦兵馬俑是如何塑造出來的?

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手法嚴謹、人物形象生動,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是中國古代陶塑藝術空前絕後的作品,表現出中華民族出色的藝術創造才能。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三件兵馬俑來到北京,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大型展覽《中國通史陳列》的永久展品。那麽,如此精美的秦始皇兵馬俑是如何塑造出來的呢?秦始皇陵兵馬俑採用模塑結合的方法制作。由於體型高大,所以採用了分段模製,然後套接黏合的方法。先製作底托和雙足,再疊塑軀乾,插接雙臂,最後安裝俑頭。再對眉、目、耳、鼻、發髻、胡須等細節進行精心刻畫,雕塑出每個陶俑的個性特徵。陶俑雕塑好後,還要在表面進行彩繪。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兵馬俑上的彩繪已經脫落,呈現出陶質原色。關於為什麽會有兵馬俑這個地下軍團,專家們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說,它們象徵著秦始皇的衛隊,是秦國禁衛軍的真實寫照;有人說,它們再現了秦軍打仗時的陣形,描繪的是戰鬥場景;也有人說,它們模擬了為秦始皇送喪的軍陣……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確定到底哪種說法屬實,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雄偉的兵馬俑再現了秦國的軍事生活,為研究秦國的軍事和裝備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國博| 講述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