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永好:改革的本質就是衝破一道道關口

編者按

40年,人生於不惑,國家見繁盛。改革開放40年,回望來路正當時——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世界工廠到中國智造;從經濟特區到“一帶一路”;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論起對中國經濟貢獻,是哪些領軍企業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又是誰“敢立潮頭唱大風”?藍鯨財經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誠摯推出《逐夢40年,致敬20人》大型專題策劃,記錄和紀念那些對中國經濟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企業家們。以下是關於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的報導:

劉永好,具備中國“創一代”企業家所共有的品質。樸素,他經常穿著一身簡單的黑色衣服,一雙布鞋,身價直線向上的同時飛機艙位卻沒有變,依舊是經濟艙;吃苦,他認為自己可以跨越諸多困難是因為在“知青”時候的各種磨練,鍛煉了心性;敢做,在正大集團於中國一家獨大的時候,作為四川省內一隅的企業敢與其爭鋒,甚至後來居上,趕超對方。

如今,已經67歲的劉永好仍未停下創業的步伐。他直言“我是一個企業家。一開始,我創業,做企業的夢想只是吃飽飯、有鞋穿,讓家人過上好日子,讓自己實現人生的價值。後來企業逐步做大了,成為行業的排頭兵,我們就要當好行業的領頭羊,為公司和行業創造價值。”

同時,他也懂得激流勇退,給年輕人機會。藍鯨產經記者曾多次採訪劉永好,他總說,如今經濟在轉型,傳統企業也要轉型,公司的發展會遇到很多挑戰,也會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遇到一些困惑,但是改革的本質,就是衝破一道道的關口,大膽的創新,迎難而上。以新希望為例,企業必須年輕化,跟上時代的步伐,為更多的年輕人、更多的年輕創業公司提供機會,培養出更多年輕有為的企業家。

近日,在201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劉永好再次強調,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經濟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在此背景下,要實現自身轉型,企業必須年輕化,要依靠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推動企業革新,最後要搭建平台,為更多的年輕創業公司賦能。

星星之火

改革開放40年,作為市場經濟下的第一代企業家,劉永好創業已經長達36年。1968年,年僅17歲的劉永好插隊到成都市郊的新津縣古家村,當地生活條件極差,甚至連一條完整的公路都沒有,但是多年後劉永好曾表示,知青生活讓他在農村學到了很多,磨練了意志,為以後的艱苦創業奠定了基礎。

隨後的80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初期,劉永好也有了自己的工作開始掙錢生活。

當時,劉家四兄弟都有穩定的工作。老大劉永言,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就職於某國營部門的電腦室;老二劉永行,師范(現西華大學)畢業,在縣教育局工作;老三陳育新(劉永美),四川農學院畢業,在縣裡當農技員;老四劉永好,省電大畢業,在省一所中學教書。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兄弟四人都捧著別人所羨慕的“鐵飯碗”。

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們開始不滿足於當前的生活,決定創業。1980年春節,為補貼家用,劉永行在路邊擺路邊攤維修電視、收音機,短短幾天賺了300元,這筆錢在當時不僅足夠過年購置物品,剩下的錢作為下一年的生活費也綽綽有余。基於此,手握技術的劉家四兄弟商量:“既然維修無線電可以掙那麽多的錢,我們是不是可以辦一家電子工廠?”

理想和現實的距離,正是想法和實踐的距離。有了想法,劉永好四兄弟立即付諸行動,這也是他們後來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隨後,生產隊也答應了他們辦廠的想法,由劉永好等人提供設計方案等,生產隊則提供場地等。但是,當幾人把生產好的音響帶到公社書記處時,公社書記表示:“集體企業不能與私人合作,不準走資本主義路線。”就這樣,劉家兄弟剛剛燃起的創業之火被澆滅。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劉永好還表示要不然其創業史就可以從1980年開始算起。

扎根農業

如果不是電子工廠念頭的湮滅,或許也不會產生後來的農業產業帝國。劉永好想創業的念頭,像雜草一樣瘋狂的成長,他只需要一個契機。

隨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聯產承包責任製從農村開始,兄弟四人認為,既然家電工廠做不成,那就回到農村,進軍養殖業,該行業門檻相對較低,對於資金需求較弱,同時他們出身農民對養殖也相對熟悉。

他們找到當時的縣委書記,表達了要回到農村創業的想法。縣委書記支持了他們的想法,不過,提出一個附加條件,就是每年要帶動10個專業戶。於是,四兄弟帶著這樣的任務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但是由於他們白手起家,即便養殖業對資金的需求較弱,他們還是為籌集資金煞費苦心。去信用社借錢,而當時的情況是銀行不會將錢借給私人,最後他們只能將自己的手錶等值錢物件賣掉,再向親戚朋友借錢,湊夠1000元開啟創業,成立了育新良種場。

藍鯨產經記者查詢當時的媒體報導獲悉,創業初期,劉永好四人因為沒有廠房、孵化箱等設備,一切都是收集材料,自己建造。1983年底,他們的“草台班子”共孵化小雞5萬隻、鵪鶉1萬隻,並帶出11個專業戶。在自身發展良好的情況下,還超額完成縣委書記交代的任務,這對劉永好四人來說是莫大的激勵。

然而,創業之路並非都是坦途。劉永好在其後來的自傳中回憶,1984年,在剛剛取得一些成績的第二年,就碰上了當時他們尚無能力應付的危機。四兄弟與一位養殖專業戶簽訂了10萬隻小雞的訂單不久,就聽聞養殖戶跑路的消息,追款時發現,2萬隻小雞一半在運輸途中被悶死,一半在養殖戶家裡被大火燒死,對方頃刻間傾家蕩產。

為了回籠資金,使良種場運營下去,兄弟四人每天凌晨起床,趕到20公里以外的農貿市場,用喇叭叫賣小雞,半個多月內將8萬隻小雞全部賣完。劉永好後來在接受藍鯨產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我的成功能給年輕人一些啟示,那麽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吃苦。”

日子雖然艱辛,但他們邁過了創業路上的第一道坎。此後,劉永好四人決定隻做鵪鶉養殖,通過技術、飼料選擇等養殖方法,降低鵪鶉的養殖成本。據媒體報導,1986年,育新良種場年產鵪鶉15萬隻。

而在此期間,劉永好的對外溝通能力和銷售能力得以顯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劉永好說:“當時所有的鵪鶉和蛋都是我賣出去的。那時候,我們成了全國鵪鶉蛋批發中心,我們已經把鵪鶉養到了所能達到的最大的目標。在我們帶動下,整個新津縣有三分之一的農戶養鵪鶉,最高峰的時候全縣養了1000萬隻鵪鶉,比號稱世界鵪鶉大國的德、法、日還要大,我們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鵪鶉大王和世界鵪鶉蛋大王。”

多元化布局

經濟的發展和歷史的車輪始終是向前的,任何一家企業的掌舵人也都是不安於現狀的。賺到第一桶金後,劉永好等人開始轉型進軍飼料行業。

劉永好曾明確表示,其在農村通過養鵪鶉,確實賺了一些錢,但是鵪鶉始終是小產業,不可能做得特別大,“我們發現中國人喜歡吃豬肉,豬肉養殖是大產業,於是我們開始進軍豬飼料領域。”

藍鯨產經記者查詢公開資料發現,1990年全國合資飼料企業近30家,其中泰國華裔謝易初於1921年創建的正大集團,全國市佔率達到50%。彼時,正大集團通過讚助央視綜藝節目《正大綜藝》進行綜藝行銷,取得了一定的口碑和影響力。

而劉永好則通過覆蓋面廣,又密集的“牆體廣告”進行突圍宣傳,直面對手。同時,雙方也在進行每個行業都不可避免的“價格戰”,戰爭的結果是正大集團退出四川市場。相應的,劉永好等人的飼料生意不斷擴張,直到做到了全中國的第一位,成為在全球市場有競爭力的企業。

到1992年“希望集團”注冊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家私營企業集團。次年,很多國有飼料企業由於糧票制度的取消,失去市場和競爭優勢,甚至出現發展困難的情況,在此背景下,很多國有飼料企業選擇與民企合作,希望集團在此時通過新建、兼並、收購30多家工廠。

四兄弟合力創業的情況持續到1995年,還是走向了“分家”。四人平均劃分資產,每人佔整個產業的25%。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公司,劉永行成立東方希望公司,劉永美(陳育新)建立華西希望公司,而劉永好則成立南方希望公司。

對於這次分家,在業內人士看來正是希望系開始多元化經營,尋求新增長點的節點,也正是此時開始劉永好從四兄弟中脫穎而出,他的時代也正式開始。

1996年,劉永好為解決廣大民營企業貸款問題,投資金融業,發起組建了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投資的全國性商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作為該銀行第一大股東,劉永好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第一個擔任金融高管的民營企業家。

隨後不久,劉永好組建新希望集團,開始多元化布局。截至到目前,新希望集團覆蓋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分公司超過600家,年銷售收入1000億元,全球員工近70000人。

藍鯨產經記者從新希望集團了解到,1997年,該集團進軍化工行業;1998年涉足房地產行業,成立新希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2001年,進入乳製品行業;在擴張行業的同時,還拓展市場的廣度,比如進軍國外市場,澳洲、歐洲等地。至此,該公司旗下的實體產業包括食品與現代農業、乳業與快消品、房產與基建、化工與資源。

可以說,劉永好的創業歷程正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40年的縮影。劉永好曾向藍鯨產經記者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物質短缺的年代走向消費更新的時代,從跟隨他人的腳步,到邁開步子走遍世界,我們都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見證國家經濟飛速發展的40年,見證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再到可以引領整個行業發展的40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