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洪災過後3個月,百萬畝農田絕收,河南秋糧如何實現“顆粒歸倉”?

秋收時節,地處“中原糧倉”的河南新鄉輝縣市佔城鎮王官營村反而閑了下來。

2021年10月15日,“7·20”特大暴雨已過去三個月,王官營村大片田地仍沒於水下,水面露出截斷的玉米稈。入夜,大片村舍陷入黑暗,唯有村南一片“湖泊”反射遠處偶爾投來的車燈光亮。村民說,在暴雨前,那“湖泊”還是一片農田。

村支書證實,王官營村四千畝農田悉數絕收。這樣的秋收境況,在河南災後並非孤例。

9月27日,河南省副省長武國定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今年特大洪澇災害對河南農業造成的損失“十分慘重,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1515萬畝,其中成災978萬畝,絕收521萬畝。我們的秋糧會有一定程度的減產。”

10月中下旬,南方周末記者走訪了三個月前受災嚴重的兩座豫北縣城(縣級市)——新鄉輝縣市與鶴壁市淇縣下轄的十餘村。其中一些地方,洪水已退去多時,拖拉機犁過乾燥的平原,黑色土塊被低低拋起又落下,蓋過遍地玉米殘茬,那意味著來年夏天小麥收獲的希望。

但在另一些村落,田地依舊濕潤,一腳踩過地塊便會下陷。沒有作物能在這樣的田裡生存。村中靠賣糧維生的農民,他們的心情也像田間濕潤的泥土,沉甸甸的。

“7月份特大洪澇災害,導致特別低窪地塊和蓄滯洪區嚴重積水,各地全力開展抗災減災,千方百計減輕災害損失。”10月15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俊忠做客河南政府網《在線訪談》欄目時介紹,9月下旬和十一期間,河南省遭遇持續陰雨氣象,造成大部分土壤偏濕、部分地區農田積水,給秋收、麥播帶來很大困難。

王俊忠說,截至10月14日,河南省作物已收獲1.08億畝、佔播種面積的91%,“從收獲情況看,儘管秋糧有一定程度減產,但全年糧食總產保持在1300億斤以上還是有基礎有希望的。”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的重要產區,2020年,河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連續四年突破1300億斤,達到1365.16億斤,佔全國糧食產量的10.19%。

地裡還能攥出水來

對於輝縣市農業農村局辦公室主任王松而言,特大洪澇災害已經過去三個月,推進農業生產恢復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依然是給田地排水。

“這個水災,老一輩人都說千年不遇。”在王松的記憶裡,輝縣市只在2016年發過一次大水,但遠沒有2021年這樣嚴重。

在7月的一天時間內,當地下了往年近一年的雨。據新鄉日報,2021年7月17日8時至22日6時,新鄉市小時雨強和累計降雨量均超過該市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22日6時,市區牧野鄉觀測點水量達514.6毫米,而新鄉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73毫米。

三個月過去,水災對農田的影響依然清晰可見。

10月16日,輝縣市飄起小雨。午後,張亦弛夫婦又到王官營村村南自家的七八畝地裡去查看。還是老樣子。玉米殘茬鋪了一地,田東頭還挖出一個圓坑,坑裡滿是下不去的積水。張亦弛知道,表面上,田是幹了,可要是往下挖幾尺,地裡還是能攥出水來。

輝縣市多個村莊情況類似。前卓水村的水位三月難降,幾近湧出下水道,與地面平齊;田邊的積水匯成小溪,沒過村道。任村為了加速排水,一位農戶不得不在田中央開出一道溝渠;表面乾涸的地一分開,兩側田土的水分就匯聚於溝底,又緩緩流向低處。

為了幫助農田排水,輝縣市農業農村局出動了設備與人力。而最常見的方法之一,是在地裡挖邊溝。

“我在地裡面挖一個比較深的邊溝,水排到溝裡頭,把田地晾晾”,王松說,“地裡一沒有水,這馬上就種麥了。”

在一些地勢稍高的村落,田地已然曬乾。陶村2700畝地,據村支書說絕收了至少三分之一。所幸,拖拉機逐漸開進排幹了水的田地翻土,從穗上掉落的玉米粒已經在地裡生根發芽,長出膝蓋高的小苗。

但在諸如王官營村這樣受災嚴重的村落,邊溝裡的水排不出去,成為死水,幾乎與道路平齊,田地依然未乾。

對於這樣的難題,王松也表示,眼下沒有太多辦法。農田邊溝內的水需要排入像衛河這樣的河流中,而這需要多方協調,等待河流開閘、水位下降後,才能用水泵將地裡的水抽出、排入河流。

王俊忠在《在線訪談》欄目中介紹,農業農村部門采取多種措施排除田間積水,一是創造條件促排水,加強水庫、河道水情調度,為排除農田積水創造條件;二是組織力量排明水;三是開溝散墒除暗水,對明水已經排除、田間濕度過大的地塊,組織動員群眾開溝散墒,排除田間暗水。到10月14日,河南全省農田積水面積已降至41萬畝,較9月26日減少384萬畝;據水情農情調度,預計10月25日,河南基本完成農田明水排除工作。

10月27日,南方周末記者再度來到王官營村,看到村南“湖泊”已經排乾,露出農田。但明水排完還有暗水,一位村民說,這片田“要種還得十天半個月左右”。

“以豐補歉”

9月下旬以來,從豫南到豫北,農業大省河南都在搶收秋糧,盡力在這個特殊年份實現“顆粒歸倉”。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10月19日,該市農業科學院科技特派員李世民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2021年漯河洪澇災害比以往都嚴重。7、8、9月,漯河都有持續四日的大暴雨。農民田地裡的水還沒排乾,就又來了一場暴雨,這對田地作物影響較大。

按照往年正常情況,玉米的畝產量大約在600公斤,但2021年長得比較好的,每畝也只有400公斤,很多地方甚至達不到200公斤或者絕收。據李世民估計,整個漯河秋糧玉米絕收面積應該在20萬-30萬畝左右,補種改種的面積與絕收面積差不多。

另外,李世民說,按慣例,現在本應完成秋糧的收儲,但目前還有很多農田有深達10厘米的積水沒有排出,玉米收割暫時無法完成。

豫北的情況更為嚴峻。與王俊忠一同做客《在線訪談》的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原副組長郭天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洪災過後,他奔赴河南多個地市調研農業生產情況。他觀察到,蓄滯洪及低窪易澇地區的積水對秋糧生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土壤水分飽和,土壤過濕,影響這個季節的收獲”,而“連續降雨,低溫、(少)光照,對後期產量也會有一定影響”。這些現象,大多集中在豫北地區。

鶴壁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朱志清對南方周末記者直言,經過7月底的洪澇災害及後來數次大雨侵襲,鶴壁的蓄滯洪區有八十多萬畝地被淹,秋糧相較往年減產約64%。在鶴壁市淇縣石橋村,一塊名為“淇縣洪澇災害高標準農田設施受損情況”的展板顯示,淇縣耕地面積達32.8萬畝,其中因此次水災損毀面積達31.51萬畝,涉及9個鄉鎮。

糧田減產的信號傳導到豫北多地的糧食收購商身上。多家來自安陽、鶴壁、新鄉的糧食收購商表示,2021年秋糧收購量預計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從三成到一半不等。

安陽市安陽縣一家糧食收購點的工作人員在10月10日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玉米收割仍在進行,但因雨水不斷,收購量預計下降20%-30%。同一天,安陽市湯陰縣一家糧貿公司的工作人員也稱,由於連續十日降雨,地裡積水,玉米仍無法收割;再加上7月暴雨導致的減產,預估秋糧玉米收購量要下降一半左右。

輝縣市吳村鎮落安營村附近,一家種植合作社的倉柯瑞,玉米堆成了小山。但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倉柯瑞這一百萬斤玉米連往年收購量的一半都不到,且都是從省內其他地方拉來的,“落安營村沒有,一顆(都)沒有”。

“河南整個秋糧面積有7500多萬畝,受災面積大概是1000萬畝左右,是局部性的,不是河南全域性的。”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河南受災的秋糧作物長勢確實比較差,但是沒有受災的六千多萬畝秋糧作物,因為2021年雨水比較好,其中的旱地作物玉米長勢還是非常好的,“能夠以豐補歉,彌補部分損失”。

搶出來的生計

10月15日,南方周末記者走訪豫北農村時,經過佔城鎮小佔城村的一片玉米地,兩名農婦正撥弄著地裡仍未收割的玉米稈。玉米穗結得並不多,她們需要仔細搜索好幾株玉米稈,才能掰下一根玉米棒子。到臨走時,麻袋裡的棒子也不過是填了個底。

一位農婦說,這不是她們自己家的玉米地。“淹了,人家不要了。”她們趕來撿個漏。另一位農婦拿起剛剛掰下的一根玉米棒子,數了數上面的玉米粒,一共五粒。

“我們當時提出來,能多收一顆是一顆,多收一畝是一畝”。郭天財說。

王俊忠也在《在線訪談》中介紹,“三秋”期間河南省共準備各類收獲機械20.5萬台,並堅持一區一策、分類收獲。一是對適宜機收地區,抓住十一前後氣象晴好的有利時機,加強農機區域調度,搶時收獲;二是對土壤偏濕地區,緊急調集履帶式收割機械、動員規模經營主體改裝機械,創造條件進行搶收;三是對積水嚴重地區,動員農民人工收獲,組織幫扶隊伍幫助困難農戶搶收。比如安陽市組織黨員幹部和志願者20萬人次,幫助群眾搶收秋糧。

如今,除部分沿黃水稻和蕃薯、蔬菜等晚茬作物外,河南秋收工作基本結束。鶴壁市農業農村局一位工作人員也在10月25日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鶴壁)現在秋糧已經收獲99.14%,秋糧收獲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秋糧收獲背後,有豫北農民從減產、絕收的農田裡搶出生計的嘗試。

吳村鎮鄧城村村民王年永算是“幸運兒”。她承包了50畝地,其中在村北的十幾畝因為地勢高而躲過一劫。縱使玉米因為多雨生了鏽病,原先能產一千一百來斤的一畝地,臨了還能打八九百來斤的秋糧,已經算是村裡虧得少的。據一位村中老人的估計,淹過膝蓋的水,至少要使鄧城村秋糧減產三分之一。

並非人人都有王年永的運氣。一位前卓水村村民在8月中旬搶收了當時還泡著水的三畝地。如果再不收,玉米非得叫被太陽曬熱的水燙壞。

機器進不去,她就自己下水把玉米背出來。她聽說,要是雇人來收,一個人得付一百元。但她實際見到的情況是,這活兒“打錢都沒人乾”。

一位佔城鎮師莊村村民也親自下水,把玉米放進盆子裡,一盆盆往外拖。四五畝地,每畝竟也叫她搶出了七八百斤的玉米。這批玉米雖然發白,倒也還能吃,不過能賣出怎樣的價錢,她心裡也沒底。

與秋糧減產、品質不佳相比,地塊絕收更是農戶們難以承受之重。

小佔城村村民馮惠吉已經不再種地,可村中土地大規模絕收還是給她添了堵。她家的四畝多地,兩年前就流轉給了其他種植戶,一畝地一年承包費六七百元。2021年玉米收不上來,下一季的小麥也因為地濕種不下去,種植戶的承包費至今沒有給她。

馮惠吉沒打算去要。流轉、承包土地的都是鄉鄰,彼此熟識,“都是農村人,你得同情人家。沒有收,人家去哪給你錢?”

綠豆與白菜的希望

受災地塊搶收秋糧後,如何進一步減少及挽回損失?一種途徑是補種或改種生長期短的作物。

8月6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財政廳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全力恢復農業生產、加強災後防疫、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對受災農田追肥每畝補助25元,絕收農田補種改種每畝補助50元。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數據顯示,截至9月7日,河南全省絕收地塊已改種農作物257萬畝。一位淇縣的農業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淇縣約三分之一的受災地塊符合改種補種的標準,這些田地改種補種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但農民們在改種補種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實際困難。

張亦弛夫婦已經拿到了每畝地19元左右的補助。只是,手握補助,他們依舊無事可做。一來,補助費用偏低,“頂多也就是種子的錢”;二來,王官營村地塊太濕。張亦弛估計,白菜、蘿卜和綠豆現在都種不上,下一輪小麥更是沒法播種。

對於已經改種的農田,成效如何尚待觀察。王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補種與改種作物,農業部門技術人員僅僅是提出建議,老百姓還是有他們自己的習慣。

10月15日,陶村一塊田地在玉米稈的衰敗黃色中夾雜著幾小片綠色,那是災後補種的綠豆長出了苗。但一位老農擔心綠豆能否成熟,“農時不對”,按照他的經驗,綠豆應該在夏至前播種,如今氣象冷了,“(綠豆)長不成”。

這塊田屬於陶村一位種植大戶,他的妻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家一共承包了400畝地,水災造成約80畝地絕收。政府提倡改種生長期短的作物,下發了綠豆種子,又給了每畝100元的補貼。8月,他們種上了幾十畝綠豆,如若無法成熟,便計劃“弄到地裡面”充作肥料。

“這怎的不能(成熟),都出來豆莢了”,在自家田裡也種了兩畝多綠豆的陶村村支書曹啟富說,“就是比較晚一點兒”。

“綠豆被農業界稱作‘救災保收的輕型機車兵’,生長期只有60天左右。”河南工業大學副教授霍清廉在8月11日接受河南日報採訪時介紹,綠豆在氣溫低於16攝氏度時停止生長,結合河南省目前的氣候情況,災後搶種綠豆還有80天左右的生長期,很有希望得到收成。

石橋村種植大戶韋曳舟在300畝絕收的玉米地中,改種了100畝白菜,每畝成本200元。8月中旬播種,一個月後地裡長出一拃長的苗,看起來很有希望。然而,9、10月鶴壁連下暴雨,白菜被泡了四五回,徹底爛在了地裡。如今趕上播麥時節,韋曳舟只能把白菜翻在地裡當了肥料。

夏糧搶播戰

“河南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大省,要保住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郭天財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洪澇災害侵襲的年份搶收秋糧不易,力保來年小麥收獲更是難題。

“河南現在也開過不少會議研究,我們制定了一些技術方案”,郭天財說,“大災之年,確保麥播面積不減少,力爭麥播質量不降低,能夠實現2022年夏天有個好收成,這是我們河南主要的任務”。

據前述淇縣農業官員的預計,2021年淇縣小麥播種大約會推遲到10月底至11月初,延期10天左右。朱志清也預測,鶴壁市小麥播期會由往年的霜降前後,延遲至立冬。

王年永是已經開始下一輪小麥耕作的受災農戶之一。10月17日,她在村北的地完全排乾水,已經播上了小麥種子。她一面拿耙子把土堆成一道壟,一面思索著麥播的最後期限。“最遲過了霜降,種遲了冬天(苗)出不來,那就減產了。”

韋曳舟的田地也即將開始下一輪播種。因水未排完、地未乾透就播種,他擔心2022年收獲時,每畝地還得減產幾百斤。

郭天財在《在線訪談》中介紹,如果未來沒有全省性大範圍降雨,預計除豫北蓄滯洪區和地勢低窪積水地區外,全省絕大多數地區在適播期下限前後都能夠完成麥播任務,這些麥田是全省麥播的大頭,不會影響產量。

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排水較好、已經沒有明暗積水的地塊,應當加快玉米騰茬與整地,在適應播期內高質量播種。而對於超過適應播期播種的晚播小麥,應當采取科學選種、高質量整地、增加種植密度等一系列措施。

郭天財預計,河南超過當地適播期之後再播種的晚播小麥大約在900萬畝,如果應變技術措施落實到位,對產量影響不大。對約500萬畝的更晚播麥田,在苗期和中後期加強田間管理,2022年也很有希望獲得較好收成。

(文中王年永、馮惠吉、張亦弛、韋曳舟為化名)

【版權聲明】本作品的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歸南方周末所有,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