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扎堆”布局金融科技:銀行如何避免“被泛化”風險

5月,銀行業內興起一股“5G”布局旋風。先是工行、浦發銀行、中國銀行的5G智能網點相繼開業;而後是建行的5G科技無人銀行也將於6月面世,更計劃年底前在北京開業10家。

應該說,銀行最近這波“扎堆”搶灘並不新鮮。在以金融科技推動轉型發展成為業內共識以後,各銀行對科技前沿成果競相追捧、不甘落後。不過,這其中存在著的同質化等風險也引人關注。“金融科技在中國方興未艾,但有一種‘被泛化’的危險。我們必須注意,不要讓它走到前幾年的那個互聯網金融的老路上去。”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2019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

從開放銀行到5G銀行,從賦能小微、普惠金融等重點領域到推動網點服務升級轉型等方方面面,銀行業如何玩轉這些金融科技從而推動自身轉型?在此過程中,又應該如何避開“雷區”,避免讓金融科技這塊“墊腳石”成為“絆腳石”?

“3.0”成為科技發展關鍵詞

眼下,作為技術迭代的標識,無論是對金融科技發展的判斷,還是在制定自身的金融科技戰略,“3.0”都成為被各家銀行提及頻率極高的一個關鍵詞。

“一個數字化、智能化、開放性的銀行3.0時代正在到來,它將徹底改變商業銀行的服務模式、行銷模式、風控模式、運營模式,拓展銀行的服務邊界,最終改變銀行的增長曲線。”招行在2018年年報中預判了開放銀行時代的到來。

許多銀行也表示自己的金融科技戰略處於3.0階段。工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錢斌在“2019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工行的3.0戰略突出以B端、G端為主攻方向,以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實現新突破,全力實現智慧銀行的轉型。

“在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指導下,我們陸續推出金融生態雲API開放平台、聚富通平台,由易到難提供服務於G端、B端、C端的綜合性金融解決方案。服務G端,我們希望成為有大行擔當的金融‘重器’。” 錢斌說。

近期,工行、建行、招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等各類型銀行都在實踐開放銀行的模式。安永金融服務合夥人薑長征認為,在該領域,更多銀行在探索的是如何由0到1引入“生態”這一理念,如何積極響應監管動態以及在新金融業態下打造全新運營模式,如何結合自身現狀與業務發展目標,內化出個性化、特色化的開放銀行構建路徑、推行戰略及檢驗標準。

此外,“3.0”也是5G銀行的關鍵詞。建行有關負責人表示,5G科技是建行無人銀行3.0版重要的技術基礎。“去年建行在上海推出了業內首家無人銀行,是建行智慧銀行的1.0版本,重在體驗,實用性並不是很強。但基於建行新一代系統和金融科技戰略,通過技術的不斷迭代,本次無人銀行融合了5G、物聯網、區塊鏈等多項高科技手段,從1.0版本升級到3.0版本,實用性更強。”建行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賦能業務發展

“銀行業數字化創新特別體現在提升網點服務質效、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發力零售金融業務轉型三個方面。” 在近期舉行的北京金融科技協同創新論壇上,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亮表示。

當前的5G銀行正是銀行網點向智能化、智慧化轉型的最新動作。“我行5G科技無人銀行是實實在在地與金融、社交、生活相連接的未來銀行,以提供極致用戶體驗為目標,能夠快捷辦理常見金融業務,凸顯百姓生活服務等社會屬性,打造最先進、最高效、最‘潮’的新金融模式,創造出‘無感’‘無界’‘無限’的智慧金融、智慧社區與智慧生活。”建行有關負責人介紹稱。

同時,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調研發現,借助金融科技,各家銀行推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新模式、新產品,擴大了“長尾客戶”的融資獲得率,實現了服務普惠客戶的“擴面、增量、降成本、控風險”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例如,截至2018年末,建行普惠金融的拳頭產品——“小微快貸”已形成“雲稅貸”“账戶雲貸”“醫保雲貸”“投標雲貸”等多個子產品體系,累計為55萬戶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支持7100億元,全面契合小微企業經營特點和成長階段。交行小微企業線上融資平台推出的“線上優貸通”“線上稅融通”“線上抵押貸”等產品通過“線上+線下”金融服務新模式,形成了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申請便捷、審批高效、專業高額的特色優勢。招行則以金融科技為抓手,成功創建了集線上平台、集中審批、專業隊伍服務於一體的新模式,開發了從申請到放款僅需60秒的閃電貸平台,打造了全國獨樹一幟的“一個中心批全國”零售信貸工廠集中審批模式,設立了普惠金融服務中心並覆蓋全國44家分行。

而在零售業務方面,銀行業通過搭建金融場景、實現線上線下高效聯動、打造開放銀行等方式,獲客渠道得以大幅拓展,零售金融保持較快增長。有數據顯示,2018年末,上市銀行零售業務稅前利潤佔整體稅前利潤的比重為39.84%,較2017年末上升0.75個百分點,零售業務貢獻度繼續上升。

避開風險謀求發展

“隨著金融科技發展,大量業務由線下轉到線上,交易鏈條不斷延伸,交易行為主體間的連接模式日益複雜,與外部合作機構之間的信息互動也日益增多,金融科技直接或間接導致金融風險的交叉性、傳染性、複雜性和突發性更為突出。” 銀保監會統計信息與風險監測部副主任李丹在北京金融科技協同創新論壇上表示。

對此,著力提升金融科技安全可控水準十分重要。人行科技司副巡視員楊富玉表示, 要建立完善適應創新發展與風險防範並存的長效機制,完善新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可行性分析、安全性評估、風險補償、應急處置、消費者保護等制度建設。同時,還應強化金融科技應用風險管理,明確金融科技應用的運行監控和風險處置策略,準確掌握和有效處理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對於新技術的運用,業內人士充滿了信心。“和區塊鏈技術一樣,大家一開始對很多新技術都滿懷期待,隨後大家發現其在有的領域‘使不上勁’。不過,隨著困難的不斷克服、適應性增強,新技術會逐步走到穩步上升階段,在未來會發揮更多的作用。” 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雷鳴說。

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陸宇航

編輯:王佳

轉載請注明來源

下載金融時報客戶端 看更多獨家新聞資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