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明時評:醫療垃圾背後產業驚人,源頭監管絕不能松

作者:熊志

4月3日,湖南高院通報了一起生態環境保護典型案例——長沙一家醫藥公司為節省處置費用,將過期、不合格藥品運送至郊區一處工地直接焚燒、掩埋。最終,他們為這一非法處置醫療廢物行為付出代價: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均被法院以汙染環境罪定罪量刑,該公司還以登報方式向廣大市民公開道歉。

按照《醫療廢物分類目錄》的分類,過期、不合格藥品大多屬於藥物性廢物,有嚴格的處置程序要求,隨意掩埋會造成不可逆的土壤和地下水汙染。所幸該公司的舉動被及時發現,焚燒殘渣得到了清理。而上升到刑罰的懲戒,也對同業人員起到了警示作用。

不過也得看到,它只是醫療廢棄物處理亂象的一個縮影。不久前,央視揭示了比就地掩埋更觸目驚心的產業鏈——那些本該焚燒銷毀的醫療垃圾,被一些小作坊非法回收、加工,搖身一變成為各種兒童玩具,一些帶血的點滴管、尿袋更是變成了外賣餐盒。

如此謀取黑色利益的手段,營造了一種恐怖場景,我們不知道孩子手中的玩具、中午吃過的外賣餐盒,是否是由醫療廢棄物改製而來。它所帶來的問題,不僅是心理上的不適感,更是潛在的疾病傳染風險。

事實上為了避免殘留的細菌病毒造成疾病傳播,嚴重危害公眾身心健康,在前面提到《醫療廢物分類目錄》的前提下,2003年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對包括一次性器具、術後廢棄品、過期藥品等醫療廢棄物,從收集、運送、貯存到處置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其中明確提到“禁止任何部門和個人轉讓、買賣醫療廢物”。

醫療垃圾變身玩具餐盒,或者如湖南高院所通報的那樣,被低成本就地掩埋,都說明整個流程監管出現了漏洞,沒有能夠實現源頭治理。因為按照相關規定,所有醫療廢棄物都應該進行登記,負責處置的部門同樣有資質要求,這項溯源監管制度如果貫徹到底,小作坊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醫療垃圾,更別說以此牟利了。

當然同樣得看到,無法對醫療垃圾進行全流程追蹤監管,很大程度上也是醫療產業高速發展的結果。比如中國近些年每年的點滴總量要超100億瓶,光產生的點滴袋都數量驚人,而一些整形類的外科手術興起,也大大提高了醫療廢棄物的產量。

有數據估算顯示,中國2018年的醫療廢物總產量突破兩百萬噸,它衍生出利益龐大的處理市場。但由於類似醫療廢棄物焚燒處置中心,在建設上選址難度大,導致“吞吐量”跟不上行業發展的勢頭,一些外溢的處理需求,就被唯利是圖的黑作坊承接;或者直接拉到郊區焚燒填埋。

所以要守護公共衛生,避免醫療垃圾處置不當引發的環境汙染和疾病傳染風險,至少得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從源頭到末端的全流程監管,必須嚴格貫徹,同時配備高壓懲戒措施,該上刑罰就堅決上。而且要提醒的是,這裡的懲戒,不只是針對小作坊,更是針對相關醫療機構。

對醫療機構來說,可以直接決定醫療廢棄物的取向。賣給小作坊不僅能節省處理成本,反而還能換一筆收入,醫療垃圾被二次加工使用,不少時候正是非法倒賣的結果。鑒於此,對那些沒有履行登記管理責任的醫療機構,必須有嚴格的處罰措施。

另一方面,得從醫療廢棄物處理的供給側著手,加大焚燒處置中心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保證產能跟得上市場的發展趨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