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血管堵了多少才算冠心病?答案並不簡單

50%,這是一個有故事的數字。

作者丨人間世

來源丨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冠心病是心內科的常見病,而冠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一般而言,冠脈造影顯示冠脈狹窄≥50%的,就可以診斷為冠心病,而冠脈狹窄<50%的,則只能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這個定義在我們每次進入心內科培訓的時候,都會有帶教老師專門強調一下,但是很少會有人去解釋其由來,這似乎成了一個不言自明的「公理」。但是正如「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一樣,這個「50%原則」也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數字。

前世:從實驗數據到臨床運用

「50%原則」的發現應該歸功於Gould和Lipscomb兩位學者。20世紀中葉,他們將犬的迴旋支結紮使之逐漸變窄直至完全閉塞,發現靜息狀態下冠脈直徑狹窄≥85%,血流量才會顯著減少,而預先使用血管擴張劑使冠脈血流量增大4-5倍後再行結紮時,冠脈直徑狹窄≥45%(50%)時血流量就已經顯著下降,見圖1。

圖1:冠脈狹窄程度和血流量的相關性,點線代表靜息狀態下,實線代表血管擴張條件下

這一實驗數據很快就轉化成了臨床概念:冠脈直徑狹窄≥50%意味著血流動力學意義的狹窄,相當於缺血性狹窄。

隨後大家在臨床研究和實踐中就沿襲了這個標準,並逐漸達成了共識:冠脈狹窄≥50%才是有意義的,才可以診斷為冠心病

今生:其實冠脈狹窄<50%並不無辜

而如今各大指南採用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這一新概念也應用了這一共識,使「50%原則」成為診斷和治療的分水嶺。

舉個例子,兩個具有不典型心絞痛癥狀的患者,其中1例患者冠脈狹窄≥50%,而另一例患者冠脈狹窄<50%,按照目前的指南建議,那麼前者會被視為冠心病而給予積極的治療,後者則會被認為是低危人群,很快會被動員出院或僅給予預防措施。

但是近年來隨著診斷技術的推廣和大量臨床研究的開展,人們發現冠脈狹窄≥50%並不都意味著心肌缺血,反之冠脈狹窄<50%也並不都是低危的

比如JoanneD等人對可疑冠心病患者進行了冠脈造影和SPECT負荷試驗檢查,發現14例SPECT負荷試驗陰性患者中有11例患者冠脈造影提示至少一支冠脈狹窄≥50%,同時19例SPECT負荷試驗陽性患者中有3例患者冠脈造影示冠脈狹窄<50%。顯然,冠脈造影結果跟SPECT負荷試驗存在明顯的不一致,見圖2。

圖2:冠脈造影和SPECT負荷試驗不一致性

對於冠脈狹窄程度較輕而SPECT負荷試驗陽性,我們可以用冠脈微血管病變來解釋,但是冠脈狹窄程度較重而SPECT負荷試驗陰性則只能告訴我們:冠脈狹窄大於50%的並不一定都存在心肌缺血,也就是說50%原則並不是永遠成立。

其次是2011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的PROSPECT試驗,對697例ACS患者行冠脈介入治療,隨訪3年,觀察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結果顯示在引起心血管事件的血管病變中,非「罪犯病變」佔11.6%,而這些引起心血管事件的非「罪犯病變」中大部分最初冠脈造影顯示為管腔輕度狹窄,見圖3。也就是說,冠脈狹窄<50%並不是想我們所希望的那樣,都屬於低危病變,它們依然有可能發生嚴重的急性冠脈綜合征。

圖3:心血管事件靶血管病變來源分析

「50%原則」給了我們一個十分清晰和明確的診斷標準,有利於我們臨床決策和研究入選。

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是這個「50%原則」僅僅來源於基礎實驗有其自身的局限和不足,我們在應用時應充分結合臨床情況,必要時選擇一些新技術(如冠狀動脈內壓力測定、血管內超聲及光學相乾斷層掃描等)評估冠脈狹窄的生理學意義和斑塊的穩定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