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式茶飲

在日本街頭,會看到一道特別的風景:走幾步路就有色彩鮮艷的自動販賣機。每次路過,都被花花綠綠的瓶子包裝吸引,仔細一看會發現,這些販賣機裡,茶飲料佔了三分之一,有純茶,也有奶茶,還分熱飲和冷飲。即使下雪天,也可以走在路上喝到一杯熱茶,心裡想著就暖暖的。

日本年輕人為什麼愛喝茶飲料?

日本茶飲料在年輕人中十分受歡迎,如果說隨處可見的居酒屋是夜晚撫慰一天辛勤勞作者的棲息地,那各色茶屋就是白天給人們加油充電的休息站。

不管是體驗茶屋的沖泡茶,還是路邊的茶飲料,會發現純茶基本不含糖分,奶茶甜味較淡。無糖或少糖,幾乎已是普通日本民眾的健康守則之一。喝茶解膩、消脂不管是否成效如何,都讓年輕人能買一份安心。這樣的設定,在中國一定是行不通的,喝茶飲料和奶茶,對於大部分中年輕消費者來說,就是為了那幾分甜才喝的。

日本的快消茶飲料需求最大的是綠茶、烏龍茶飲料,其他還有紅茶、麥茶等混合茶飲料。在綠茶飲料中,雖然在製作手法上,日式茶飲料通過蒸的方式來製作,而非中國茶的「炒製」,沒有中國茶葉香,但茶味卻不減,成為口感不錯的日常飲品。

日本人喝茶的傳統源於中國,但日本人茶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創新和研究,的確值得想贏得年輕市場的中國企業借鑒,並且這塊市場很大。

為什麼看好茶飲料?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曾說,中國茶飲料的發展,利用6%的茶葉原料,創造了40%的茶葉產值。

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2017年報告顯示,我國茶葉消費群體逐漸年輕化,同時消費逐漸更新,預計將達到4.9億。而在轉型大趨勢下,我國茶企也正面臨著如何通過品牌化考驗以進一步擴展市場的考驗。

「95後」「00後」消費群體崛起,他們對價格敏感度不斷降低,價格超過5元一瓶的農夫山泉旗下茶飲「茶π」、「東方樹葉」、統一旗下的「小茗同學」等,都是銷量不錯的中國茶飲料.今年,小米順利完成「平仄」原味茶飲料的眾籌。說明茶飲料市場,未來可期。

在發展方向上,陳宗懋認為,我國茶飲料功能化水準還不夠。在日本,茶飲料有細分的消費人群,針對肥胖人群、小孩、和尚、婦女、老年人等不同人群,開發有上百種不同茶飲料。

玉露、煎茶、焙茶,到底是什麼茶?

眾所周知,茶自中國傳入日本,最早始於奈良時代,經由最澄、空海等遣唐使、學問僧,把茶帶進日本,但當時的茶,並未在日本造成流行,一直到鎌倉時代的榮西禪師從宋朝,把當時宋朝流行的泡茶方式,碾茶法—以石臼以茶葉磨碎,造就了日本茶道的誕生,抹茶雖由中國傳入日本,但現在在中國卻沒有被保留下來,非常可惜。

從鎌倉初期(宋朝)將碾茶傳入日本後,以釜來炒茶,將炒茶法帶入日本的,則要到了室町時代(明朝)東渡日本的隱元禪師,及至江戶時代,永谷宗円更發明了以茶葉採摘下來後,先蒸製—揉撚—烘乾,反覆多次的方式來製茶,成為煎茶的起源,而煎茶的味道,也更符合日本人的口味,現在到日本超市常看到各種「永谷園」茶泡飯的配料,即為其後代子孫創立。

誠然,日本茶屬「不發酵的綠茶」,即茶葉採摘後,不放置發酵,立刻拿去蒸,再經揉撚、烘乾,主體雖是如此,但細部的栽種方式、蒸製時間、揉撚次數、隻留葉肉或取用莖梗的不同,造就了各種風味完全不同的茶品,著實讓人眼花瞭亂。

在販賣機裡,我們就能看到各式各樣的茶:

玉露:隻取第一次手摘的嫩芽(一番茶),並且只有葉肉,不含莖梗,可說是最高等級的煎茶,但需低溫沖泡(約50度到60度的水溫)。

抹茶:把碾茶研磨後呈粉狀的茶,顏色鮮綠,日本茶道即以抹茶為主。(由於抹茶價格昂貴,另「料理用抹茶」或「烘焙用抹茶」,即為下等抹茶或加了人工添加劑的抹茶,才能經高溫烘培後仍讓食品保持鮮綠的顏色,如果做一公升的冰淇淋,用了15g的抹茶粉,大概才出現綠色的感覺!由此可知,中國街頭市售的抹茶冰淇淋,或是抹茶類甜點,色澤能如此鮮綠,加入的根本不是抹茶而是一般的茶末,或是加了色素與香精而成。)

煎茶: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飲用的茶,價格較低,但上等煎茶亦不便宜,一般煎茶屬「淺蒸煎茶」,即隻蒸30~40秒,隨即揉撚、乾燥,但靜岡從江戶時代開始有「深蒸煎茶」,延長蒸的時間達60~90秒,葉片雖較碎爛,但沖泡時,味道比「淺蒸煎茶」快出來。

玄米茶:以煎茶再加上烘炒過的糙米,加工所製的茶,所以有茶香亦有米香,也有用上等煎茶所做的玄米茶,故價差頗大。

還有些多為日本人自己喝的茶:

芽茶:在製作玉露或煎茶時,由於葉片所夾帶的嫩芽較細嫩,製茶時會成為丸狀小粒,為求茶葉外觀整齊,一般會把嫩芽分離出來成為芽茶,其茶味甘甜、顏色較深綠、咖啡因含量也較高,大多留下來茶農留自己喝,因此市面上較少看到。

玉綠茶(ぐり茶):一般日本茶呈針尖狀,但玉綠茶因最後一道工序並不揉撚,所以葉片會捲起來,有中國式的炒製(主要在九州地區,由江戶時代明惠上人發揚光大)與日本式的蒸製(大正時期出現)兩種,沖泡溫度略高,約70度左右。

番茶:日本茶園在每年四月第一次採摘的新茶叫「一番茶」,經施肥、整枝、防除後,到六月第二次採的叫「二番茶」,再次防除、施肥後,到九月採收者為「秋冬番茶」,日文「番」為「次」之意,因此一、二番茶會拿來做煎茶,二、三番茶會拿來做番茶,而番茶為整枝葉片烘培,且有焦香味,但高溫沖泡不易苦澀,為京都一般人家常喝的茶。

以往覺得玉露、煎茶這類茶不好喝,大概是因為水溫出過高的關係,其實如果把日式茶作為日常有味道的「水」來飲用,低溫沖泡其實是個很好的選擇。

產品的「精品主義」,靠實力之餘,也靠臉

日本產茶量十分有限,多疑大部分還是靠進口。不少知名日本茶飲公司,也隻「生產設計和茶葉萃取技術」。在全球篩選供應商的時候,這些公司已經將篩選因素量化成可複製的標準,然後把茶葉引進日本進行深加工。

精品主義不但體現在嚴格的工廠化生產標準上,也體現在精美的產品包裝上。第一眼看到這些日本茶飲,往往是通過視覺衝擊來激發消費慾望,面對這些看起來很好喝的飲料,再糾結也沒有選擇困難了。

通過顏色劃分產品的方式,在新中式茶包裝中也開始管飯運用,這些設計其實也借鑒了日本的茶飲料包裝,顧客可以按顏色快速判斷自己心儀的查品類。每款茶葉還有不同的產地、香氣、沖泡方式都被明明白白寫在塑料瓶上,一目了然。

另外,就是消費者最難以抗拒的飢餓行銷了。在日本,不只是茶飲料,很多產品都喜歡出「季節限定」、「地域限定」,或跨界合作推出限時限量款發售。拿日本網紅茶品牌LUPICIA來說,節日限量、季節限量、地域限量或主題限量款,都成為消費者每年都期待的收藏品。

在日本,還有很多糕點工廠、巧克力工廠,他們除了日常生產,還吸引著大批粉絲和遊客前來打卡。而日本的茶室、茶屋也有很多與當代知名建築設計師合作的產物,除了門市之外,連LUPICIA工廠的廠房都經常登上各種建築學雜誌。

中國傳統茶文化深厚源遠,在中國新一代人的成長環境中,茶的印象老氣的、過時的,甚至認為茶是中老年人的保健飲品,無法跳出條條框框來普及茶文化。但其實喝的健康,不分年齡,是中國茶的定位太老了,而問題不在於年輕人。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在「顏值即正義」的時代,品質依然是首要生產力,它們與古老中國茶還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但作為日常快消飲品,的確走在世界前列。在中國,這一部分年輕市場還很大,我們期待有人進一步嘗試。

拋開日本茶飲料好不好喝的問題,它能成功打入年輕人群的經驗告訴我們:成功的品牌,都有明確的定位和完整的視覺體系,在展示優質的產品之前,也需要迎合消費者的偏好和梳理品牌形象,這樣才能快速脫穎而出。(作者:耳東,來源:茶道傳媒,圖來源:南茗佳人)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