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較真 | 高個子感染新冠風險更大?原因竟是氣溶膠傳播?

較真要點:

查證者:一節生薑丨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系研究副教授

新冠疫情以來,大家都在關心什麽樣的人感染風險更高。這個話題之前已經有不少相關的說法,比如說男性風險大,O型血風險小,後來發現其實都是過度的解讀。現在網傳的一個新說法是“高個子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更大”——有媒體報導稱,對美國和英國2000人進行的一項新調查結果顯示,身高超過6英尺(約1.83米)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比身高較矮的人高出一倍,報導還稱這也證實了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

真的是這樣嗎?

一、研究發現身高可能與新冠病毒感染風險有關,但只是一個非常弱的因素

報導中提到的“調查結果”指的是一篇與身高有關的新冠病毒感染研究,該研究題為“Work Related and Personal Predictors of Covid 19 transmission”( 預測新冠傳染的工作及個人因素),於7月中旬在預印本平台MedRxiv上發表[1],未經同行審評。該研究從調查對象的收入、學位等多個維度入手,分析它們與新冠病毒傳播風險之間的關聯性,主要通過統計學的方法來對新冠病毒的傳播做出一些猜測。

接受問卷調查的2000人來自美國和英國,受訪人對是否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是否聽說周圍有人感染新冠病毒等問題進行了回答,並且提供了個人旅行、上下班交通方式,以及年齡、性別、身高等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研究者認為個人的交通和旅行方式能夠非常顯著地預測感染率。此外,對美國人的調查發現,一些因素,如工會會員身份、對工作場所安全措施的谘詢 、使用公共交通上下班等,也能用來非常顯著地預測感染率。

除了上述兩點比較顯著的結論,研究還發現其他的一些因素也能預測感染率,但也明確指出它們都不是很明顯的因素,甚至是非常弱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收入、是否擁有車、是否合用廚房、學位、不愛冒險、外向型性格、身高。

然而不少媒體在報導這個研究結果時,完全不提最主要的結論,而是揪住“身高”這一不明顯的因素大書特書。

也是,乘公共交通上下班容易感染病毒,這並不是什麽大瓜,有點兒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長得高感染風險比較高,這雖然是研究結論中芝麻級小的因素,但是香啊!

二、仔細看數據,身高與新冠病毒感染風險的相關性並不顯著 ,很可能僅是隨機現象

既然大家對身高的風險感興趣,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具體的數據。

論文的表三列舉的是受訪者中英國人數據。截圖中就包括身高超過6英尺(約1.83米)的人的感染風險。按照表中的數據,與身高不到6英尺的人相比,身高超過6英尺者感染風險增加了120.9%。這正如媒體上所報導的一樣,確實有身高超過6英尺感染風險高出一倍的說法。

圖:論文表三截圖(部分),“Taller than 6ft”= 身高6英尺以上

但是大家也注意到,表中的這個身高數據並未像其他有些數據那樣帶一個或者兩個星號。在該研究中,一個星號代表相關性有90%的可信度,兩個星號代表有95%的可信度,一般的統計分析,需要可信度達到95%以上,才能認為相關性比較顯著。身高這一項得出的數值不帶有星號,說明所觀察到的身高因素很可能只是一個隨機的現象,並不反映一種可靠的規律。這就像扔硬幣,扔出正面,並不能表示每次都能扔出正面,可能下次就是反面了,只有扔足夠多次,出現正面的次數明顯多於反面,統計分析後能打星號,才能表明更容易扔出正面。星號越多,可信度越高。

而在性別(gender)一行的最後,“能保持社交距離”對應的數值為0.351**,這意味著男性如果能保持社交距離的話,感染風險可以降低約65%,而且這個數據是非常可信的。

以上是英國的數據,那美國是什麽情況呢?在論文表二的美國數據中,“身高超過6英尺”的感染風險降低了10%,數據後仍然沒有星號。

等一下,這是什麽鬼!身高超過6英尺的人,在英國的感染風險增加120%,到了美國就減少10%?其實並沒有什麽,沒有星號就說明了一切——這就是在英國扔硬幣出現正面,在美國又扔一次出現了反面,隨機現象而已。

三、氣溶膠傳播新冠病毒的危險性被誇大了

這個研究中確實試圖對高個子感染風險高的原因進行解釋,並且提到了氣溶膠傳播病毒的理論,所使用的就是反證法:如果新冠病毒沒有氣溶膠傳播,只是通過打噴嚏或咳嗽傳播,那所產生是飛沫,比較重,會迅速掉落到地面。高個子的面部較其他人高,感染的風險應該更小才對。但是現在發現高個子的感染風險比較高,而氣溶膠在空氣中停留時間更久,這是不是就證實了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呢?(注:此處為筆者解說,並非論文原文)

我們前面說了,“高個子更容易感染病毒”極有可能只是一個隨機的現象,並不是一種規律。身高與新冠病毒感染風險之間的關係本就存疑,用它來支持“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更是荒謬。如果信了這種看上去有道理,但實屬錯誤的結論,再用它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只會徒增煩惱。

“氣溶膠傳播新冠病毒”的可能性並不是不存在,但不應該被過份誇大。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比如醫生給患者插管、牙醫給患者洗牙時,確實可能會產生氣溶膠,從而導致病毒更容易傳播。但在一般的生活場景中,病毒通過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從鼻或口噴出的飛沫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分清主次特別重要,這就像讀了上面的論文,直接忽視論文的主要結論,反而把其中一個芝麻大的發現當個寶貝撿起來。這並不是“撿漏”淘到一個寶貝,而是直接把自己和別人帶到溝裡。

不久前,美國疾控中心(CDC)報導了今年5月發生的一起新冠感染事件[2]。在密蘇裡州的一家發廊,有2名理發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從出現症狀到確診期間,這兩名理發師總共服務了139位顧客。但是,沒有一位顧客被傳染。理發師與顧客的接觸屬於密切接觸了,而且接觸時間至少有15分鐘左右,為什麽這些顧客都沒有被傳染呢?因為他們都戴了口罩。

請大家腦補一下美國人戴的“口罩”——在美國CDC的宣傳圖片中,口罩對應的詞是“face coverings”,從美國CDC網站可以看到,其建議佩戴的口罩並未規定為醫用口罩,在“製作口罩”頁面也建議使用棉布等織物自製口罩[3]。在美國街頭,佩戴醫用口罩的人也極少。

圖:美國街頭,不少行人僅佩戴普通棉布口罩,圖源自本文作者

到理發店的顧客大概率不會戴N95的口罩,一般的醫用口罩也很少,大多是簡易的布口罩,甚至是紗巾改製的口罩,而這種口罩是根本防不了氣溶膠的。我們也來使用一個反證法:如果新冠病毒主要靠氣溶膠傳播,那麽這139人中肯定會有幾個人中招,但事實是並沒有。

“高個子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更大”可以說根本沒有證據。無論是高還是矮,出門戴口罩,做好防護,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編輯:ambergchen

想了解更多內容?微信搜索“騰訊較真辟謠”小程序,點擊“問答”進行提問,較真妹等你哦~參考文獻詳見本文的微信版本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