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抓住康復「關鍵詞」 ,遠離腦中風後遺症!重塑新生活!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目前現存腦中風患者600萬,其中明顯致殘者450萬。


中風不僅是一種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及複發率均高的嚴重疾病,而且中風後的病人有 75%會留下半身不遂、語言障礙、吞咽困難、大小便障礙等後遺症

在這種情況下,僅靠藥物治療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康復治療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很多患者對康復存在認識誤區,甚至盲目康復,不但不會起到康復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走出康復的誤區,是關鍵所在。


康復關鍵詞之一:趁早

有人認為,一旦出現腦血管病後,就應該一直點滴,康復治療沒有用,或者是等停止點滴後,再進行康復治療。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康復治療與藥物治療並不發生衝突,而且康復治療介入的越早越好。腦血栓或腦梗塞病人在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的48小時後就可採取康復治療;腦出血病人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一般在10-14天后進行康復治療。如果等停葯後再進行康復治療,就會錯過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期。

大量病例證明,早期康復是降低致殘率的關鍵。那麼,什麼才叫「早期」?

有資料稱:「腦梗塞在發病後3天,腦出血在發病後5-7天開始採取康復治療」,這都晨喚期。有些國家學者提出超早期康復的概念,即在發病的第一天就開始採取康復治療,與臨床藥物治療同步進行。就我國現狀對康復認知水準的理解,一般來說病情平穩就可開展康復訓練。腦梗塞病人在發病後5天左右即可開展康復訓練,腦出血病人在發病後10天左右即可開展康復訓練。


康復關鍵詞之二:科學

還有人認為,康復治療很簡單,就是活動活動。因此,即使不做康復治療,由家屬幫助病人做些簡單活動或者強行練走就可以了。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康復治療必須講求科學的方法。例如,人們都知道腦中風後要「早活動」,但如何活動卻缺乏正確指導。如果隻練拉力、握力、踢腿、早期強行練走等等,就會產生「偏癱步態」——上肢像挎菜籃子,下肢劃圈踮腳走路,而且很難再糾正。而這些在早期正確的康復訓練指導下,本來都是可以克服的。

癱瘓的肢體在功能恢復過程中,必然出現患肢痙攣,若在急性臥床期注意患肢的良好位置,及時做好被動運動和其他適時的康復措施,可能避免或減輕痙攣的發生,杜絕廢用綜合征的出現,可極大地推進康復進程,做到事半功倍。此外一些腦卒中的併發症,像肩痛、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征、喝水嗆咳、言語不利等,也都需要及早進行康復功能訓練。在專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大約在3個月使急性期或恢復早期80%的患者恢復獨立或在拐杖支持下行走。


康復關鍵詞之三:一對一

據統計,經系統科學的腦血管病康復治療,90%患者可恢復步行和生活自理,30%以上肢體功能基本恢復,可參加部分簡單勞動和工作,甚至完全恢復工作。患者們應樹立信心。

那麼腦中風後如何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呢?康復按疾病不同時期分階段進行,多採用「一對一」的手法運動治療為主,每個病人的每個階段每個時期的康復訓練內容都是有變化的:

1、急性期康復:生命體征穩定24小時後即可介入,目的是預防併發症和繼發性損害。

2、恢復期康復:多在病後1~3周(腦出血2~3周,腦血栓1周)進行,目的是控制肌痙攣和異常的運動模式,促進帳離運動的出現。

3、後遺症期康復:多在發病1年後。此期患者不同程度留下各種後遺症,如痙攣、肌力減退、攣縮畸形、共濟失調、姿勢異常甚至軟癱狀態。

康復目的主要是繼續訓練和利用殘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環境改造,爭取最大限度生活自理。

四川赫爾森康復醫院「MDT聯合診療模式」,聚集神經內科、心內科、康復科、中醫科、針灸科、高壓氧科等專家,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早期康復綜合性治療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病人進入病區後,神經內科醫師除了臨床常規的藥物治療外,還要加上功能康復治療。醫生根據每位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其中包括物理治療、功能訓練、高壓氧治療以及傳統中醫中藥、針灸、推拿等等。

臨床實踐證實,我院中西醫結合治療、傳統康復與現代康復相結合治療,為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提供了保證,為提高生存品質和迅速康復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探索出一條中西醫結合治療心梗、中風的新途徑。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關於 中風 的健康資訊:

TAG:中風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