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去地產化運營 房企探索新型城鎮化新思路

4月25日,風景宜人的潼湖科技小鎮,來自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發展研究院、中國房地產行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廣東省委黨校的專家學者與中國新型城鎮化的身體力行者——碧桂園集團的負責人等政府、學界、企業界人士齊聚2018中國新型城鎮化人居環境發展(廣東)論壇,獻策中國新型城鎮化未來發展。

城鎮化與逆城鎮化怎樣協同發展?“特色小鎮無特色”狀況如何改變?……論壇上,專家們聚焦城鎮化背景下的人居環境發展,對當下一系列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對潼湖科技小鎮的落地和發展支招。潼湖科技小鎮是碧桂園響應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轉型之作,也是廣東省發改委認定的唯一一個以“科技”命名的特色小鎮,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該項目的設計開發和運營理念是成功的,或將實現智慧城市科技、管理和人文三要素的統一。

城鎮化、逆城鎮化為產城融合提供新太空

城鎮化、逆城鎮化要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被視為是中央今後城鎮化建設工作新的綱領,得到社會廣泛解讀。與會專家也結合各自研究,對這一城鎮化發展的新風向進行了剖析,認為逆城鎮化有望打破過去一味強調城鎮化而造成的產業發展局限。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改革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指出,工業企業遠郊區化是國際城鎮化進程的普遍規律,因為工業需要低成本的土地供給,不得不選擇價格更低的中小城鎮,或者遠郊區。他舉例說,美國微軟、蘋果公司都在郊區小鎮,法國、德國的大企業也在郊區。

中國也避免不了如此,李鐵說,潼湖科技小鎮就是典型案例。他認為,潼湖小鎮是在一片未開發的空白區域進行建設的,隨著逆城鎮化的興起,應允許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到小城鎮和村莊落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增加汙染和成本的條件下,形成企業發展的太空。”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一針見血地指出,城鄉融合一定是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局面,原來城市搞城市、農村搞農村的格局勢必會被改變。在劉守英看來,目前資本已開始下鄉,下一步就是人和土地。“過去15%的農村勞動力往城市發展,現在人開始回流,土地雙向配置,集體土地流轉松動。”他表示,看到了產業破局的希望。

特色小鎮 用創新破除“千鎮一面”

特色小鎮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載體和房企轉型的工具,其建設近年來方興未艾。很多小鎮都號稱“智慧小鎮”,但實際上“千鎮一面”“什麽都往裡面裝”,沒有特色。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劉士林認為,過去對智慧城市,包括智慧小鎮的理解是狹隘和有偏差的。

他舉了2014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聯合頒布檔案糾偏智慧城市發展的例子。“國內一般的團隊,做智慧城市都是從IBM的界定入手,其實不應該隻關注科技層面的智慧,智慧城市的試點中,應該包含三種智慧不可缺少,分別是科技、管理和人文”。

“智慧小鎮,千鎮一面,什麽都往裡面裝,如何做出特色,現在關注是否有產業的植入,目前智慧小鎮的發展是不夠的,旅遊模式、管理模式、產業模式都很容易被人複製,一個小鎮做得好,要有核心思路。”劉士林分析稱。

“小鎮在其他方面的創新都比較難,只有科技創新比較靠譜。這為智慧小鎮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和氛圍。”劉士林認為,在如何建好智慧小鎮方面,致力於打造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產業新城的碧桂園潼湖科技小鎮,是個值得關注的案例。他建議,在引入科技企業和科研部門時,要有主打,如此大體量的項目不可能將每個引進來的企業都孵化,要選擇一兩個主打產業,形成規模,就可以解決小鎮前期開發投入大的問題。

產城融合 自下而上的市場化探索

作為本次論壇的主要案例方,碧桂園響應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轉型之作潼湖科技小鎮除多次出現在專家的點評中之外,也做了主動的發聲,並得到專家的認同。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市場化程度高。”該項目操盤手,碧桂園集團助理總裁兼產城事業部總經理向俊波在會上介紹說,潼湖科技小鎮就是碧桂園利用市場化,自下而上的解決中國城鎮化問題的探索和嘗試。

“包括地價在內,碧桂園在該項目上總投入將近30億元。”向俊波透露,碧桂園集團主席楊國強並不設投入產出比,也不要求快速銷售回籠資金,而是樂意為產城融合吃螃蟹。據了解,今年9月潼湖科技小鎮開園,屆時會有20多家上市企業入住園區,園區逐漸開放,首期2平方公里園區的產值大概是150億元左右,稅收大概在10億元左右。

在與會專家看來,當前房地產進入轉型發展期,結合新型城鎮化,房地產資本也在尋求新的發展太空,對於碧桂園這類成熟、專注於城鎮開發的產業資本,通過參與鄉村振興,讓城鎮的技術、資本、人才、資訊下鄉,不僅使企業獲得發展機會,同時也是中國新型城鎮化應該走的、可以探索的一條新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