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略特·溫伯格談中國詩的翻譯

艾略特·溫伯格(Eliot Weinberger)和墨西哥大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合寫了一本小冊子《讀王維的十九種方式》,從翻譯和詩歌的角度細致解析了王維詩《鹿柴》在多種語言中的代表性譯文。溫伯格對自古以來的一切文學都有興趣,他淵博風趣,翻譯作品和散文在知識分子中廣受愛戴。他是北島的英譯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策劃的“畫詩”系列已經出版了八種:米歇勒·梅塔的《雁回》、大衛·霍克斯的《杜詩入門》、華茲生的《中國辭賦》、傅樂山的《李賀詩集》、阿爾弗雷德·德布林的小說《王倫三躍》、施友忠譯《文心雕龍》、韓南譯《蜃樓志》以及程抱一《中國詩語言研究》的英譯。《上海書評》通過郵件采訪了溫伯格先生,請他談談對詩歌翻譯和編輯出版的心得。

能談談“畫詩”系列的緣起嗎?

溫伯格: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已經有六十年出版英語書的歷史了,幾年前他們請我看一看絕版書裡有沒有值得重印的好書。我覺得與其隨便選一些書重印,不如像極為成功的“紐約書評經典叢書系列”那樣——從重印絕版好書開始,現在收納了新譯本——這樣不僅能重印一些香港中大社的老書和其他絕版書,最終也能出版新的翻譯書。“畫詩”系列問世後,“紐約書評經典叢書”也青眼有加,主動提出幫助在美國和英國發行這套書,於是“畫詩”成了一個聯合出版項目,不過香港中大社在選題策劃上有完全的自主權,“紐約書評經典叢書”隻負責宣傳和發行。

從已經出版的八本書看,選題的面非常廣。有些書對中國讀者(甚至西方讀者?)來說相當陌生,比如阿爾弗雷德·德布林的小說《王倫三躍》,米歇勒·梅塔的《雁回》寫的是中國古詩裡非常邊緣的回文詩,韓南翻譯的《蜃樓志》在古典小說裡也不算很有名。您選擇這些作品的用意是什麽?

溫伯格:因為當代中文寫作已經有不少出版社在做,我從一開始就決定將這個系列限定在中國古典文學(大致上定在1900年以前的文學),包括古典文學的翻譯和西方學者對中國古典的研究。還有一個條件當然就是這書得絕版了。中國讀者往往會假設西方人對中國一無所知,其實中國古代文學在英語世界出版非常多,而且相當受歡迎。這大部分源於中國古詩對現代英語詩歌的巨大影響,從龐德1915年的《神州集》開始——這是現代英詩的濫觴之作,取材自唐詩。緊隨其後有阿瑟·韋利翻譯的中國古詩文,繼續了半個世紀,再後來是五六十年代王紅公(Kenneth Rexroth)翻譯的中國古詩成為文學暢銷書。此外還有許許多多重要的書目。可以這樣說,二十世紀的每一位美國詩人都讀過中國古詩,許多人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不過其他西方語言中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除了一些重要的特例。)同樣重要的還有中國古代哲學。從1950年代起,老子和《易經》的銷售以百萬計,《道德經》大概有一百多種譯本。《論語》和《莊子》也有不計其數的譯本。幾乎所有古典小說都有翻譯,其中有些譯本非常精彩——儘管可能只有韋利譯的《西遊記》達到暢銷級別。在這種語境下,“畫詩”系列的目的是拓寬知識。只知道李白和杜甫的讀者,現在可以讀讀李賀。

德布林作為《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的作者是非常出名的,但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處女作是一部研究準備充分而細致的中國歷史小說《王倫三躍》,它被視為第一部現代德語小說,君特·格拉斯說該書啟發了他成為小說家,這小說還促成了布萊希特對中國的興趣。

《雁回》是米歇勒·梅塔編選釋讀的回文詩文集,她既是一位漢學家,也是法國實驗文學團體烏力波的第一位女性成員。這是“畫詩”策劃出版的第一本新譯作,題目可能對中國讀者來說很“邊緣”。但是我們應該在美國語境裡看。該書的很大部分內容在討論四世紀的女詩人蘇蕙,她的《璿璣圖》有八百四十一個字,起碼有一萬兩千種讀法。《雁回》是該系列中最受歡迎的一本,它引起了兩方面的興趣:一是重新發現了被遺忘的重要女作家;二是呼應了今日美國先鋒詩歌對視覺(詩歌的形態如何在紙頁上呈現)的重視。

真要說邊緣,肯定是韓南的拯救十九世紀的鮮活(但被視作垃圾!)小說計劃,其中許多在中國已經被遺忘了,不過《蜃樓志》讀起來可真有趣。除了“邊緣”作品,“畫詩”系列還出了《文心雕龍》的英譯本,我覺得對今天的作者還有意義;程抱一的《中國詩語言研究》可能是最重要的研究中國古詩的西方理論書。大衛·霍克斯的經典之作《杜詩入門》不光介紹了杜甫,還討論了如何翻譯中國詩。去年剛過世的華茲生無疑是中國文學一切語言的譯者中最偉大的一位,他只有一本書絕版了,就是研究漢賦的《中國辭賦》。我一直堅持認為人們小看了賦,這對賦很不公平,但中國詩人朋友總是笑話我。

您怎麽看翟理斯和韋利對詩歌翻譯的爭論?還有韋利和龐德的爭論?詩人翻譯和學者翻譯的永恆戰爭有沒有和解的可能?

溫伯格:一種翻譯既有來處也有去處。大多數學者翻譯的問題是譯者知道原文的所有涵義,但卻不知道譯文要去哪裡——也就是目標語言的當代文學語境。在中國詩歌的漢學家譯者中,有三位偉大的例外:韋利、華茲生,還有最近的大衛·辛頓(David Hinton)。他們是絕無僅有的譯出了偉大英語詩的學者,因為三位都是他們時代英語詩歌的專家。(葛瑞漢可以算第四位,不過他隻譯了一本詩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也都受到了那些隻通些許中文的詩人譯者的巨大影響,比如龐德、王紅公、加裡·斯奈德(Gary Snyder)等等。

有人說研習詩歌是一輩子的工作,學中文又是一輩子的工作,幾乎不可能同時精通兩者。您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溫伯格:韋利、華茲生和辛頓這三位都證明了可以做到。

韋利曾經說過:古典詩歌裡的典故是中國詩的惡習,最終會毀了詩。您同意他的看法嗎?在翻譯中應該怎麽處理這個問題?

溫伯格:翻譯的理想境界是沒有注釋。有時候可以通過增加一兩個詞來達到效果。隨便編個例子,比方有個楊將軍以殘忍著稱,中國讀者只要聽到他的名字就明白;一個西方讀者就需要一點解釋:“殘忍的楊將軍。”這樣翻就不算畫蛇添足。(應該說明的是,不少典故哪怕對中國當代讀者來說也是很陌生的。)

中文以複義著稱,“詩無達詁”是我們掛在嘴邊的話。有些詩人比如李商隱的作品就隱晦而難以捉摸。您認為中文詩的翻譯是對原作詩意的縮水簡化,還是賦予了原作一種新的生命呢?

溫伯格:我認識一個美國詩人,一個中文字也不識,說他最喜歡的詩人是李商隱……複雜性並不是中國詩才有的特點呀!我曾經幫助北島翻譯哈特·克萊恩(Hart Crane)的一首短詩,其中許多詞都難以落實到精確的意思。只有糟糕的翻譯才是縮水或者簡化。很明顯,一首詩的翻譯不會跟原作一模一樣。但好的翻譯能夠在目標語言裡喚起一些原作中不存在的東西。這不僅是給原詩帶來新生,也是給譯文語言的文學帶去新鮮的活力。

韋利從未到過中國,只是通過想象翻譯中國詩。您曾經分析過王維詩《鹿柴》的十九種翻譯。您覺得一定要親眼看過陝西藍田的山林、青苔,才能準確理解詩人描述的那一個瞬間嗎?還是旅行其實會限制詩意的想象?

溫伯格:你可不用去地獄逛一圈才能翻譯但丁(恐怕但丁自己也沒去過呢),何況古代中國的風景放到如今,只有在一些與世隔絕的地方才被保留了下來。恐怕譯者只能靠想象了。不過王維這首詩倒是一個有趣的特例,兩種最“詩意”的翻譯是王紅公和斯奈德的,他倆都花了大量時間在野外;斯奈德通過這樣的經歷,在詩中看到了一些其他譯者漏掉的東西。

我們比較有把握的判斷是,譯者的個人生活跟翻譯的品質關聯不大。華茲生和韋利都是城市人,但山水詩翻得特別好。辛頓住在鄉下,可以把中國山川“譯成”他家鄉佛蒙特州的山川。韋利從未去過中國,華茲生大半生住在日本,只在老年時去過中國一次;辛頓在台灣住過一兩年,好像也隻去過大陸一次。相較之下,有些很糟糕的譯者倒是在中國住了不少年。

葛瑞漢說過“翻譯中國詩的藝術”是“意象派運動的副產品”,五六十年代的禪學熱又帶動了一波中詩翻譯。是不是可以說,在西方,中國詩很少被放在它自己的歷史語境裡討論,而一直是某種西方文學風潮的附帶產物?

溫伯格:從某種程度上的確如此。龐德在中國詩歌裡(以及其他國家的詩歌)發現了他想在美國詩歌中尋找的東西。幾年後,胡適在受到中國詩啟發的美國詩歌裡(尤其是龐德為意象派運動寫的宣言)找到了他想在中國詩中尋找的東西。斯奈德和王紅公(以及他們的讀者)對中國詩的興趣也的確是他們參與禪學的一部分(斯奈德是修禪的,王紅公是智性興趣)。這是一個人的知識的擴充,而不能僅僅被視作是趕時髦。

舉個例子,杜甫是一位偉大的國際性詩人。你不用了解中國的歷史或文學也能夠閱讀杜甫,就像你不需要了解古希臘的歷史也能讀荷馬一樣;我完全搞不清中世紀政治,但是不妨礙我讀但丁。

您還翻譯中國當代詩歌比如北島的作品。您怎麽看中國的現代詩?為什麽寫詩在知識分子的生活中不再像古代那樣佔據中心地位?

溫伯格:當代中國詩歌是國際現代主義的一個部分,很明顯跟古代詩歌有很大區別。這一點對很多研究古代中國的學者(比如宇文所安)來說很難理解,當然他們也不會期待一個美國當代詩人像唐代同期的盎格魯-薩克遜詩人那樣寫詩。中國從古典到當代有一定的延續性,因為都是用中文書寫,這是中文的特殊之處;但兩者之間也有斷裂,主要源於政治和文化的因素。我感興趣的點是,二十世紀開始的英美現代主義不光致力於創新,也不斷從古代尋找新的靈感——既有對熟悉人物的新解讀,也有對被遺忘的作者的重新發現。今天的英語“正典”已經跟十九世紀末的正典完全不同了,這在中國沒有發生,中國的經典或多或少已經定型,中國作家主要是從西方尋找靈感。這不是一個選擇這樣還是那樣的問題,任何傳統對任何創作者來說都可能也應該是重要的。中國文學體量巨大,而且樣式多變,有太多要學的東西,現代主義能帶來的啟示就是:曾經“邊緣”的會變成“中心”。

您下一步的編輯出版計劃是什麽?有什麽正在策劃中的選題嗎?

溫伯格:很不巧,“畫詩”系列現在暫停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正在努力籌集經費繼續這個系列。肯定還有很多書我想放到這個系列裡來,選目可以拓展到歷史、哲學和藝術領域。不過目前能把這幾本書帶給讀者我已經非常滿足了。(文/盛韻)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