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年一本上線率排行榜,前三名是京津滬,後三名呢?

文|冷絲

欄目|高考錄取

2019年高校招生工作基本完成,一本上線率和錄取率也大多出來了,這些數據雖然不是特別精準,但大致能夠看出全國不同省份的錄取結果,以及高校資源分配結果。

其實,冷絲仔細看了這些數據後發現,2019年的一本、985高校、211高校的上線率和錄取率與往年大同小異。

排在前三名的依舊是京津滬,而後三名的是廣西、貴州和江西。

2019年一本上線率

當然,河南、山西、吉林和廣東的一本錄取率也不高。

說來說去,人們最為關注的還是優質高等教育的分配和獲得問題。

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一般指國家重點投資、鼓勵和支持建設的高水準大學。

近3年錄取率

“雙一流”建設中被評為“一流大學”的高校都可被視為“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這類大學相比其他大學在科研能力、教學資源以及學校的軟硬體設施上,具有較大優勢,可以被稱為“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是高考中的關鍵問題。

以985工程大學、211工程高校和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名額分分配問題最受國人關注,也是人們批判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以及由此衍生的受人詬病的高考不公與教育不公的焦點之一。

我國一直實施高考名額按省分配計劃、集中錄取制度。

我國各地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基礎教育發展存在水準上的差異,使得單一的能力取向錄取制度導向,會帶來接受高等教育在地域上的差距,從而造成因單純的程序正義而產生的實質不正義問題。

所以,為了我國社會和諧發展,在高考錄取上,我國高考和高校錄取采取國家宏觀控制與地方——省、直轄市、自治區機會平等原則相結合的方法,以確保教育的公平正義、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以及社會的長期穩定等社會目標的實現。

從某種意義上講,無論是公眾還是高考學生家長,並沒有對分省錄取政策本身提出質疑。

人們所爭議的是:有關招生名額分配的問題。

這種爭議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既得”的事實往往會使人們形成一種“應得”的意識,從而使得相關問題討論和解決變得複雜起來。

這就是說,倘若某些省份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要多於其他省份,且這個更多的機會一直如此,那麽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就會被人們視為“應得”。

簡單而言,即每個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往往是一次性的,因而當先前的考生獲得了相應的機會,後來的考生就會認為他也應擁有與先前考生相等的機會,表面上看來是高考招生名額的劃撥,但對於考生來說,實質上是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減少。也正因為如此,江蘇、湖北等地的家長才呼籲“高考招生公平”。

從本質上看,考生家長在這裡所呼籲的,與其說是“高考招生公平”,不如說是家長在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一種不公平感。

但是,無論在我國還是在國外,教育中的問題,絕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

任何一個教育問題的背後,往往滲透或包含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問題。這使得教育問題的解決,較之社會其他問題的解決顯得更為複雜和艱難。

高考名額分配,就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是教育分配正義問題而實質上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傳統等諸多因素,因而有關高考名額分配制度改革,是一個比決策者預想要複雜得多的問題,涉及多重價值準則,而不同的價值準則並不是兼容的,而是相互衝突的。

擇取一種價值準則往往意味著:這將否定另外一種價值準則。

在冷絲看來,真正解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名額分省分配不公平問題,難度並不大,這就需要國家將增量的高等教育資源用於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即用於高等教育薄弱的地方,如增加“985工程”“211工程”大學招生的名額,並將新增的名額用於上述高等教育薄弱地區的招生。

這樣,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國高等教育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矛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而相關的問題也會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而得到解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