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習時報】葉小文:中秋話茶

又到中秋,花好月圓。古詩有雲,「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那是講冬月吧。今秋,我的感悟則是「尋常一樣窗前月,說起飲茶便不同」。

我應邀到廣州講學,碰巧參加了一個關於茶的中秋座談會。


一位說,「吃茶」,其實是「吃文化」。你看一個「茶」字,上「草」下「木」中間「人」,分明是「人在草木中」,「茶」的學問就是「人」的學問,「人」的學問就是「文化」的學問。

一位說,中國文化以「和」為貴,追求「和合」。一人喝茶,喝出「合心」;二人喝茶,喝出「和氣」;全家喝茶,喝出「和睦」;世界喝茶,喝出「和平」。我笑言,如此說來,倒應該請現在的美國總統先生喝喝茶啊。

一位年過六旬,自稱無茶不知的「老茶人」說,中國的茶葉,其實都是「有品位,無品牌」;中國就是全世界的茶園,外國即使有茶也是中國傳過去的。要說品牌,都是「中國牌」。

一位正當花季,自稱「茶二代」的姑娘則認為,儘管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傳承了幾千年不曾中斷的文化,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喝了幾千年的茶不曾中斷的民族,我們經營茶業的新一代年輕人,還是有責任推陳出新,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優化,努力開發新品種,形成新品牌,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更好地傳承下去。

說到這裡,氣氛活躍起來。有的宣稱要以「高端有機茶」來「追求生活新品質」;有的要以「普洱新品種,吸引年輕人」;有的說已成功研製出普洱加柑橘皮的「柑普」,很受歡迎;有的說你看星巴克在全世界那麼火,並非其經營的咖啡有何特別,人家賣的是「生活+文化」,而我們還在賣「產地+品牌」,應去創造中國茶館的「星巴克」;有的說如果把「互聯網+」用到茶葉行銷上呢,一定出奇蹟;有的說,要講「茶藝」,茶就是藝術,喝茶也要喝出「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尋找「心安何處」……

多奇妙的想法。這是鍾愛茶道者的想法、經營茶業者的想法。

一位剛從雲南「尋茶」歸來者,則話鋒一轉:不管大家怎麼說,都要尊重自然,保護環境,乃至尊重一棵茶樹、一片葉子。他念起了自己寫的「尋茶」詩:「每一片葉子,都要記得自己的故鄉;每一個故鄉,都要知道葉子的去向;每一個人,都要記得自己的模樣;就像葉子,要記住自己出生的地方。」「要知道,我是喜歡你的,因為我們在一起,無話不說;要知道,我是愛你的,因為我們在一起,什麼都不用說;就像陽光照下山谷,就像風兒穿過樹林,就像葉子無言,一片片綻放;我帶著你離開家鄉,我卻已離不開你的故鄉;於是我們在雲的兩端彼此想念,於是我們在功名如塵土的歲月裡,相互陪伴……」

多美的詩,這是尋茶人的詩!

中國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理念。在古代,山林水澤皆有專人管理,採獲捕撈也要求有節製。《荀子·王製》中說,「聖王之製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睡虎地秦簡·田律》律文中,也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

我正在遐想,有人說,您作為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副主任,聽我們講了這許多,也講一點關於茶的「文化和文史」啊。

我說,的確,茶雖小道,傳承千年,必有文化,連著歷史,指向未來。

講「連著歷史」,此地,正是揭開一部中國近代史的廣東。當年中國向西洋大量出口茶葉、瓷器。那時英國只有皇室才能「喝下午茶」,何其珍貴,竟用一鬥銀子換我們一鬥茶葉。結果大量的銀子流入中國,形成所謂「貿易逆差」。廣州十三行的外國商鋪一次失火,燒化的銀子就流成了河。後來,英國工業革命發達起來,一船船鴉片運過來就逼著中國買啊。我們虎門銷煙,他們就虎口拔牙。落後就要挨打,鴉片戰爭後,中國賠人家多少銀子?一部受盡屈辱、奮起抗爭的近代中國史就這麼拉開帷幕了。真可謂:小小一片葉,牽動大和平。南粵林則徐,禁煙起刀兵。其因本為茶,英人飲甚勤;大清國庫內,積聚億萬銀。英人大不悅,種茶於北印;返銷毒鴉片,害我億兆民。大清國漸弱,道光命嚴禁。林公衝天怒,萬噸化灰燼。英商損失巨,引來如狼兵。從此中國史,辛酸淚津津。一杯茶,有過多少辛酸淚。一壺茶,曾經掀起大波瀾。今天,又有超級大國大搞單邊主義、霸凌主義,以「貿易逆差」發起經貿摩擦。歷史似要重演,但中國卻已今非昔比,誰也別指望今天的中國還會吞下損害自己根本利益的苦果。

鴉片戰爭(來源:中國網)

講「指向未來」,此刻,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已經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是「美好生活需要」豐富多彩,還要「日益增長」生生不息,當然「喝茶」也會隨之長出一番講究。過去愁的是「油鹽柴米茶」,現在講的是「棋琴書畫茶」,同是一「茶」,怎的了得!進入新時代、追求新生活,「吃茶去」還真是要「吃文化」了。

眾皆開懷大笑。此時,窗外一輪明月升起,「尋常一樣窗前月,說起飲茶便不同」。

作者系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18年10月19日第8版

本期編輯:董大偉

關注學習時報微信公眾帳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公眾號→右上角「+」→搜索「studytimes」

文章頁面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