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急性心肌梗死伴完全性束支阻滯的心電圖解析

【關鍵詞】心肌梗死;束支阻滯;心電圖

一. 正常心臟的心室除極和復極

正常心臟,竇房結髮出衝動後,電激動使心房除 極產生 P 波,與此同時,電激動沿結間束下傳至房室 交界區並緩慢傳導經過該區。此後,電激動便沿著 左、右束支迅速下傳至心室,使心室除極產生 QRS 波,之後心室復極產生 ST 段和 T 波。這樣,每個心動 周期,依次在心電圖上出現 P 波、PR 間期、QRS 波、 ST 段和 T 波。

左束支粗短、右束支細長,故心室最早開始除極 的部位,即電興奮最早部位是室間隔左側中下 1/3 處,由此整個心室開始除極,除極的大致順序如圖 1所示。心室的復極過程對應於心電圖上的 ST 段和T 波,通常 T 波方向與 QRS 波主波方向一致,即 QRS 波主波方向向上的導聯上,T 波直立。

圖 1 為整個心室除極過程。如果將整個心室除 極過程人為劃分為 5 個向量,其電激動的部位和綜 合向量的方向如下:向量 1:室間隔除極,綜合向量自 左向右;向量 2:兩側間隔旁區除極,綜合向量向前、 下;向量 3、4:右室及左室遊離壁除極,綜合向量向左 和左上;向量 5:左室遊離壁基底部、右上室間隔面除 極,綜合向量向右、上、後。

二. 完全性右束支阻滯時的心室除極和復極

當發生完全性右束支阻滯(CRBBB)時,心室除極 和復極有一些改變,其中初始向量與正常類似,而終 未向量向右,後者是右室除極延遲且無左側心室除極 對消所致,如圖 2 所示:向量 1:左室間隔除極在 V1 導 聯產生起始小 r 波,在 V5、V6 和Ⅰ導聯產生起始小 q 波;向量 2:左室遊離壁除極在 V1 導聯產生深 S波,在 V5、V6 和Ⅰ導聯產生高 R 波;向量 3、4 右側室間隔與右室遊離壁延遲、緩慢的除極,在 V1 導聯產生終末寬 大的 R 波,可有頓挫切跡;在 V5、V6 和Ⅰ導聯產生終 末寬 S波(圖 2)。CRBBB 時因為心室的除極過程發生 變化,導致心室復極過程發生變化,產生繼發性 ST 段 和 T 波改變。CRBBB 時的心電圖有以下表現:①V1、 V2 導聯呈 rsR』型,或呈寬大切跡的 R 波;V5、V6 呈 qRs 型或 Rs 型,S 波增寬;

②Ⅰ導聯終末寬鈍 S 波、 aVR 導聯終末寬鈍 R 波;

③QRS 波時限≥0.12s,電軸 右偏;

④繼發性 ST- T 改變:T 波與 QRS 波群主波方 向相反。

圖 3 是 1 例 CRBBB 的心電圖。

三. AMI 合併 CRBBB 時的心室的除極與復極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併 CRBBB 時,心電圖有 以下特點:①CRBBB 時心室除極的起始向量與心室 正常除極的起始向量無本質差別,發生 AMI 時 Q 波不被掩蓋;②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CRBBB 的 ST- T 形態由繼發性改變轉變成原發性改變,ST 段與 T 波 變化的特點與不合併 CRBBB 的 AMI 一樣;③AMI 合併 CRBBB 時,QRS 波終末部分形態不變。換言之,AMI 合併 CRBBB 時,兩者的心電圖特點都充分表 現,互不掩蓋。圖 4 為 1 例 AMI 合併 CRBBB 的心電 圖,其圖形為 AMI 圖型與 CRBBB 圖型相疊加的表 現。與圖 3 比較,除有 CRBBB 心電圖特徵外,在胸導 聯上可見病理性 Q 波,抬高的 ST 段及 T 波改變等具有心肌梗死的心電圖特徵。

四. 完全性左束支阻滯時的心室除極與復極

當發生 CLBBB 時,與正常情況相比,心室的除 極和復級有較大改變,初始向量與正常幾乎完全不 一樣,而終未向量則仍向左後,後者是左室除極延遲且無右側心室除極對消所致,如圖 5 所示:①CLBBB 時,激動通過右束支下傳,右側間隔部先除極,起始 向量自右向左,與正常自左向右的除極方向完全相反;②室間隔緩慢的右向左除極(向量 2)及其後左室 遊離壁緩慢的右向左除極(向量 3)在 V5、V6 和Ⅰ導 聯產生寬大平頂形 R 波,頂部有頓挫或切跡,在 V1導聯產生寬大 S 波,可有切跡;③心室除極方向完全 由右向左,在 V5、V6 和Ⅰ導聯不出現 q 波和 S 波;④ CLBBB 時因為心室的除極過程與正常不同,導致心 室肌復極發生變化,故有繼發性 ST 段和 T 波改變。參考紐約心臟病學會診斷標準[1],CLBBB 心電圖有以 下表現:①QRS 波時限≥120ms;②Ⅰ、aVL、V5 和 V6導聯 R 波粗鈍或切跡,偶爾 V5 和 V6 導聯 R 波呈 「M」形;③V1、V2 導聯 S 波寬闊、r 波較小,或 r 波缺失 使 V1、V2 導聯呈 QS 形;④QRS 波中部可有切跡或平 台;⑤左胸前導聯 QRS 波起始處無 q 波。圖 6 為 1 例 CLBBB 時的心電圖。

五. AMI 合併 CLBBB 時心室的除極與復極

因為 CLBBB 時改變了心室除極時的初始向量, 因此容易混淆心肌梗死的診斷:①CLBBB 時,V1、V2 導聯的 QS 波形可能誤診為心肌梗死;②AMI 合併 CLBBB 時,V5、V6、Ⅰ導聯不出現 Q 波(並非絕對)可 能漏診 AMI。當 AMI 合併 CLBBB 時,ST- T 由繼發性 轉為原發性的變化是診斷 AMI 的重要線索。

AMI 合併 CLBBB 時心電圖可能出現的變化:① V5、V6、Ⅰ、aVL 導聯出現 Q 波;②Cabrera 征:V2 ~V4 導聯 S 波有切跡;③Chapman 征:V5、V6、Ⅰ、aVL 導聯 R 波升支有切跡;④Ⅲ、aVF 導聯出現 Q 波,aVF 導 聯 Q 波時限超過 50ms。這些早年的心電圖研究由於 研究條件和病例數限制,沒有被廣泛接受。其後 Kindwall 等[2]的研究認為,以上心電圖特徵中,只有 Cabrera 征是診斷 AMI 合併 CLBBB 很可靠的指標,其他指標的價值都較低。

1996 年 Sgarbossa等[3]通過在 GUSTO- 1(n=26003) 試驗中對 131 例 AMI 合併 LBBB 患者的研究,提出 了 3 個獨立的心電圖診斷標準:①ST 段同向性(與 QRS 主波方向一致)上抬≥1mm(5 分);②(2)V1、V2、 V3 導聯 ST 段下移≥1mm(3 分);③ST 段異向性(與 QRS 主波方向相反)上抬≥5mm(2 分)。評分 3 分以 上特異性很高,如僅有第 3 條(2 分),需進一步檢查 明確。此後仍有較多關於 AMI 合併 LBBB 心電圖診 斷標 準的回顧性 和前瞻性研 究,但沒有 提出比 Sgarbossa 更有影響力的標準,大多數的研究主要還 是 對 原 有 診 斷 標 準 的 驗 證 和 評 價 。現 多 認 為 Sgarbossa 標準有很高的特異性,但敏感性較低。儘管 如此,該標準仍獲得較為廣泛的認可。

圖 7 中,Ⅱ導聯上 ST 段同向性上抬 >1mm,V2、 V3 導聯 ST 段下移 >1mm,Ⅲ、aVF 導聯上 ST 段異向 性上抬 >5mm,評為 10 分,據此可以診斷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併 LBBB」。

8 中,A 圖為胸痛發作之前描記,為 CLBBB;B圖為胸痛發作 10h 描記,與 A 圖相比,V1~V3 導聯上 ST 段異向性抬高≥5mm,V4、V5 導聯上 ST 段同向性 抬高≥1mm;按 Sgarbossa 標準評分為 7 分,提示原有 的 CLBBB 合併有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心電圖診斷 AMI 合併 CLBBB 時,與無束支阻滯 的 AMI 一樣,仍然是從 QRS 波群、ST 段和 T 波改變 這三個方面去尋找依據。1996 年 Sgarbossa 標準提出 以前,多是從 QRS 波群改變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而 Sgarbossa 標準則主要從 ST 段著手,其中 ST 段同 向性上抬≥1mm 評分為 5 分,超過了 3 分的切點線, 有此表現時即可診斷為 AMI 合併 CLBBB。2011 年 Lopes 等[4]報導的 5742 例 ST 段抬高的 AMI 患者中, 僅 98 例(1.7%)合併 LBBB,他們仍是以 ST 段同向性 上抬≥1mm 作為 AMI 合併 CLBBB 的診斷標準。

AMI 合併 CLBBB 至今沒有很滿意的心電圖診 斷標準,心電圖上出現的跡象或提示越多,診斷的準確性越高,Sgarbossa 標準很有參考意義。對懷疑 AMI 合併 CLBBB 的患者,不應僅憑一次心電圖描記 肯定或否定診斷,應反覆描記,並結合臨床表現及生 化標誌物的動態變化,或藉助超聲心動圖協助診斷。當 CLBBB 高度擬診合併 AMI,又有直接 PCI 血管重 建指征時,冠狀動脈造影可明確診斷。

AMI 合併 CRBBB/CLBBB 是一種特殊的心電圖 現 象。CRBBB 的 存 在 對 AMI 診 斷 不 造 成 影 響 , CLBBB 存在時診斷 AMI 比較困難,雖已有若乾經驗 和規律,但至今仍沒有很滿意的、被廣泛接受的標 準,Sgarpossa 標準值得參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