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向資金大舉殺入藍籌股 白馬股機會又來了?

  中小創率先吹響反彈號角?

  前期股指調整一步到位了,還是只是暫時的超跌反彈?

  回答第一個問題,僅從今天的盤面來看,確實是的。

  26日,以科技、醫藥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板塊領銜反彈,創業板指收漲逾3%,領漲三大股指。

  題材股井噴的另一面,受金融藍籌股拖累,滬指從開盤到收盤都是綠的,但是!它的跌幅能從開盤的近2%逐步收窄至0.6%,尾盤成功收復3100點整數關口,說實話,也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這種“二八分化”的環境下,借道滬股通、深股通的北向資金恢復了淨買入,淨買入額達38.39億元,為逾兩個半月單日淨買入額新高!

  外資買入了啥?這對於我們回答第二個問題,是很有參考意義的。

  而更重要的是,要看專業人士怎麽說。

  複盤:科技股領銜反彈

  先來複盤26日的盤面。

  上周五晚美股的走勢不免讓人為本周一的市場擔憂——美股三大股指高開低走,持續下跌。

  全球股市震動模式又要開啟了嗎?

  事實證明,並沒有。

  跌勢傳導到A股後影響並不持久,26日,滬深兩市低開逾1%後繼續向下探底,滬指早盤一度跌近2%,失守3100點整數關口,創業板指盤中也一度重挫,跌破1700點。

  但隨後在科技、醫藥生物、軍工等板塊的帶動下,兩市股指震蕩反彈。創業板指和中小板指尾盤持續拉升,已收復上周五的大部分跌幅。

  雖受銀行和保險等金融權重股拖累而反彈力度有限,但滬指跌幅已從近2%收窄至0.6%。

  截至收盤,上證綜指報3133.72點,跌幅0.6%;深證成指報10564.38點,漲1.19%;創業板指報1780.61點,漲幅3.16%。兩市成交額合計達4709億元。

  不僅是A股,此前籠罩在亞太股市上頭的陰霾26日也都有所消散。

  看看,隔壁的港股,26日恆生指數的大部分交易時間都是在跌幅0.5%-1%的區間內波動,大約下午2點整,與A股幾乎同步,指數開始反彈,在A股收盤之後,還繼續上升,最終收漲0.79%。

  而日本、越南、印度、韓國、泰國等市場的主要股指26日也均收漲。

  再回到A股盤面上。

  我們知道,上周五A股的大幅震蕩,與美國時間2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簽署對中國輸美產品徵收關稅的總統備忘錄脫不了乾系。

  受該備忘錄影響較大的通信設備、軟體服務、半導體、互聯網等板塊在上周五成為下跌重災區後,26日展開集體反彈。

  國科微華微電子盈方微同有科技用友網絡浪潮資訊等個股紛紛漲停,亦帶動了國產軟體、工業互聯、芯片、雲計算等板塊的活躍。

  國產軟體板塊漲幅居前公司

  工業互聯板塊漲幅居前公司

  軍工股漲勢也很凌厲,板塊內有北方導航北斗星通星網宇達等多隻個股先後封板,中直股份航天科技海特高新航天電子等均漲逾5%。

  軍工板塊多隻個股漲停

  醫藥、醫療保健板塊表現亮眼,除華森製藥艾德生物九典製藥等一眾個股漲停之外,魚躍醫療健帆生物千山藥機信邦製藥九芝堂等漲幅均在5%以上。

  跌幅方面,銀行、保險、煤炭、運輸服務等行業板塊和水域改革、豬肉、鄉村振興等主題跌幅居前。

  北向資金:逢低吸納龍頭股

  海外資金在這一輪A股震蕩的過程中表現得相當淡定,即便23日滬指下挫逾3%,深證成指下跌逾4%,滬股通和深股通亦未出現資金大幅淨流出的情況。

  26日,一邊是以科技股為引領的中小創反彈,一邊是金融藍籌股表現低迷,盤後數據顯示,滬股通、深股通資金無論是在金融藍籌、家電白馬股抑或是中小創收據上,均有買入操作。

  這些淨買入額較靠前的個股,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是所在行業的龍頭股。

  比如,食品飲料的代表伊利股份貴州茅台,26日的滬股通資金淨買入額分別為4.6億元和3.21億元。

  銀行股方面,招商銀行農業銀行26日均下跌超過3%,滬股通資金當日分別淨買入1.5億元和2.03億元。

  再比如,水泥龍頭海螺水泥,也獲滬股通資金淨買入3.01億元。

  家電龍頭美的集團和地產龍頭萬科A,26日分別下跌1.72%和2.38%,當日的深股通淨買入額分別為2.59億和1.03億元。

  而26日大漲6.71%的通用設備龍頭先導智能,當日獲深股通淨買入1.14億元。自深港通開通以來,該股已三次登上深股通十大成交活躍股榜單,且均集中於本月。

  專家:對短期市場波動

  無須過度擔憂

  包括A股在內的亞太股市止跌企穩,意味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暫告一段落了嗎?

  A股後市會怎麽走?

  整體而言,在多家機構看來,短期市場受風險偏好影響仍會出現一些波動,但投資者不必對A股的波動過度擔憂。

  比如,安信證券就認為,短期來看,A股市場依然面臨階段性的企業盈利預期下修、美股下行影響風險偏好等帶來的壓力及對流動性偏緊的擔憂,但這些因素都將是階段性的,最終實際影響可控,市場終將消化這些困擾,構築堅實的底部。

  從中期來看,新經濟仍將是中期投資主線。鑒於新舊動能切換是大勢所趨,政策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的信號明確,優質新經濟公司將更被A股市場所包容,未來盈利預期和流動性預期的改善也將進一步推進成長股行情。

  不過,投資者需要注意回避對績差公司的純粹題材炒作。

  平安證券分析師魏偉也認為,在中美貿易摩擦事態尚未明朗之前,避險情緒效應可能仍會成為主導,市場繼續維持弱勢整理的態勢。

  但當前A股估值整體尚算合理,局部的高估值問題經過2017年一整年的消化也大為改善,對比環球股票市場的估值水準,A 股可謂是未來全球市場的價值窪地之一。

  尤其是2018年A股納入MSCI指數之後,全球配置型資金仍將趨勢性增配A股資產,市場不必對A股的短期市場波動過度擔憂。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郭春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