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到綜藝節目裡的豪華養老院,多少年輕人想瘋狂攢錢

現在的年輕人怎麽也想不到,自己只是看個綜藝,卻莫名其妙被種草了養老院。

事情的起因是《我們的師父》這檔綜藝最近開播,四個青年明星去老藝術家牛犇的住所,拜他為師。

結果,觀眾的關注點集體跑偏——

好家夥,牛犇老師住的老年公寓有點牛啊。

他雖然獨居於此,但擁有一個容得下四五個人做客的寬敞客廳+飯廳。

臥室也不小,還是張雙人床。整體環境窗明幾淨,看起來很適宜居住。

光是這獨居的條件,就讓很多每月花三四千租一間臥室的北漂青年流下羨慕的淚水。

除此之外,這所老年公寓其他方面的條件也讓螢幕外的年輕人感到謎之嚮往。

老人們一起吃飯的飯堂長這樣

還有老人集體活動的場所,大家可以一起打個牌、做個手工、唱個歌什麽的。

甚至還有用來鍛煉身體的健身房、乒乓球台等設施。

螢幕外又宅又不甘寂寞的年輕人看了這樣的老年生活,已經蠢蠢欲動:

要是我老了之後能跟三五夥伴一起住進這樣的地方,那簡直不要太幸福啊!

不過這個夢醒得很快。

節目播出後,這家老年公寓的信息馬上就在網上被扒出來了——猜也能猜到,名人會選擇居住的老年公寓,條件還這麽優越,怎麽著也得是個敬老院中的百歲山。

根據網上的信息,這家老年公寓價格不菲,光是“卡費”就至少得花費50萬,權限最高的高達150萬。而不同房型的年費,最高可達8萬多一年

節目中牛犇老師還跟幾個後輩明星開玩笑說,“你們耐心地活著,這個地方等著你們”。

普通人只好苦笑一聲:打擾了,告辭……

住是住不起,不過這個話題卻開啟了年輕人關於養老問題的一場討論。

節目中,幾個年輕明星跟牛犇討論養老院時提到,現在輿論好像依然普遍認為,是那些子女不孝順、沒人管的孤寡老人,才會住養老院

要不是沒辦法,誰會甘願住養老院?大概是這個意思。

也有網友質疑,“牛犇明明有兒子為什麽還要住老年公寓?”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也是對這種觀念的印證。

但牛犇老師說他選擇住老年公寓完全是主動的,他本來是想等老伴兒病好了之後兩人一起來享受,沒想到老伴去世了,只好一個人獨居於此。

其他年輕明星不解:您在家裡的條件一樣很好,也可以請保姆照料生活,為什麽會覺得在這裡更舒服呢?

但牛犇解釋說,就拿請保姆來說,你很難保證對方一年到頭都專注為你提供服務,但在老年公寓,各種需求隨時都能被滿足。

一言以蔽之,雖然花的錢不少,但換來的是各個方面更為專業的管理和服務。

這種觀念的轉變,在現實中也是有跡可尋的。

據以往報導,中國老人一般會因為很多原因抗拒住進養老院:不想被人管著、失去自由,住別的地方不適應,不想和居住地的老朋友們分開,怕兒女被外人指指點點“不孝”,等等。

但2018年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被訪的60歲以上、城市獨生子女父母中,有超過40%的老人將來打算住養老院

在被調查者中,女性、受教育程度為高中/高職、離異或喪偶、東部省區、健康狀況不差、常和朋友聚會聊天的老人,願意入住養老院的意願更明顯。

關於“社區養老”的新聞報導則顯示,逾30%的獨生子女父母表示需要社區提供的相關養老服務,例如組織娛樂活動、老年餐桌、上門看病/送藥等。

這些父母的選擇也許是不想給獨生子女更大的負擔,也許是有群居的情感需求。總之,不論出於什麽動機,父母們在變得更想向社會尋求養老的支持

對於現在婚戀觀、生活觀都有很大變化的年輕人來說,對以後養老生活的想象更是一個自由自在的烏托邦。

比如從一年前就一直陸續被報導的“杭州老人租別墅抱團養老”——

這樣的事其實在許多地方都曾見諸報端,只是不見得都有別墅這麽優越的條件,但每次都會引來網友的一陣羨慕。

年輕人發自內心地覺得老年人這樣的選擇挺好。在生活尚能自理的前提下,和同齡人互幫互助、分享資源,滿足彼此的感情需求也很重要。

大家甚至紛紛在評論區@自己的朋友們,相約50年後也要過上這種神仙生活,一起住在別墅裡喝茶八卦搓麻將。

對於這代年輕人來說,他們更是覺得自己以後住養老院完全沒什麽大不了。

就像之前女明星焦俊豔面對催婚時在節目裡說的,萬一孤獨終老了也沒事,住進養老院,廣場舞也照跳不誤,沒準還能碰上帥老頭。

這些觀念上的轉變,說明一些人開始意識到,養老不一定只能和子女的生活緊緊捆綁,老年生活不見得就是盼子女回巢的孤獨空巢老人

就像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裡那樣,大家雖然老了,卻還擁有自己的獨立生活,一邊和老友們抱團取暖,把自己的黃昏活得有滋有味。

老年版老友記的生活,越來越成為這屆年輕人心中理想的養老圖景。

然而,事情真的有想象中那麽簡單嗎?

比起理想中的養老狀態,年輕人卻不得不先面對,自己的父母正在老去的事實。

當這一代獨生子女真的難以負擔贍養兩個、甚至四個老人的重擔時,“去養老院就行”可就不是過過嘴癮而已了。

你嚮往養老院,養老院卻不見得對你敞開大門。

七位數的高端老年公寓無法納入一般人的考慮範圍,而公立養老機構則比春運的火車票還“一位難求”。

早在2012年就有新聞報導稱,北京某條件優越的公立養老院早已床位滿負荷,還排了9000多人想住進來。但每年也只能空出二三十張床,“自理區”剛排到5年前登記的人。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養老服務機構的床位缺口已經達到914萬,且增速還在上漲。

民辦養老院則常常面臨入不敷出的經營困境,並且受困於專業護工的短缺和流失

根據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至2020年,隨著中國的半失能和失能老人數量增加,養老護工崗位應達到657萬至731萬。但目前中國的養老護工缺口在300萬至500萬人,新增老年護工的流失率為40%至50%。

硬體與軟體上的不足,使得在目前的建設速度中,養老機構的生活還遠非人人都嚮往的舒適和有尊嚴

二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敬老院,可能只是處於勉強維持的處境,為老人提供一間屋子、一張床板。

更觸目驚心的是那些關於虐待、打人、玩忽職守的負面新聞,住進養老院反而情況變得更糟了。

就和中國社會許多問題一樣,想求助於養老院頤養天年,依然是個用更多錢換更優質資源的問題。

別說年輕人想象中的養老生活能不能那麽安逸完滿,至少眼下面對“能不能把父母托付給敬老院”這個問題,都很棘手。

何況,在如今該怎麽給父母養老這個問題上,壓根就沒有正確答案。

真正的核心並不只是“去養老院好不好”,而是子女和父母有沒有好好溝通過,老人自己的意願能不能被尊重。

有的做子女的覺得送父母到養老機構是最好的選擇,但老人不願意;也有的老人自己想去養老院給孩子減輕負擔,但做子女的總是放不下心。

這些矛盾都有可能存在。

特別是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子女其實也容易陷入反向“我是為你好”的專製。假如非要把他們推向自己不熟悉、不認可的生活環境,強迫他們接受某種價值觀,效果只能適得其反。

歸根結底,養老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無法一蹴而就的問題。關於社會能提供的支持,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那些還需要被關照和建設的方面,比如讓解決夥食有問題的老人,有社區老年餐廳可以去;

白天子女上班、需要有人照料的老人,能有日間託管中心可尋求幫助;

那些不想離開原住社區的老人,有社區嵌入式養老院可以選擇,等等。

就像我們好好對待父母的晚年並不是把他們送進養老院就萬事大吉,社會在養老方面的進步也不僅僅是加大對養老院建設的支持。

一個善待老年人的文明社會,需要用自己的進步去更適應老年人的需求,而不是讓他們為了什麽不得不逼自己適應現有的一切。

這件事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我們的社會只能盡量做得更好一點。為的是讓有需要的老年人和承擔養老壓力的子女有更多選擇,讓“老有所養”不至於那麽遙不可及。

今日話題:你和父母談論過怎麽贍養他們的問題嗎?你希望自己過怎樣的養老生活?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