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宛平知縣有多牛?每年都向皇帝收一次稅

按照清朝官製,知縣的官級為正七品,處於權力結構的下層。所以,人們又稱知縣為“七品芝麻官”,形容其權力的低微。

可是,有這麽一個縣的知縣,卻牛氣得很:他每年都要向皇帝收一次稅。

這個縣叫宛平縣。

清朝時期,京城北京東西分界,分別由宛平縣和大興縣管轄。西部歸宛平縣,東部歸大興縣。由於地處京畿要地,宛平縣的知縣與其他知縣不同。其他知縣的官級為正七品,而宛平知縣的官級為正六品,足足高了一品。宛平縣的縣丞為正七品,仍然比其他縣丞高了一品。這也顯示朝廷對宛平縣的重視。

宛平縣位於京城西側的通衢大道上,是進入京城的咽喉要道。從明朝時期以來,皇帝出巡、京官外出辦事,以及封疆大吏進京覲見皇帝,都會從宛平縣經過。進出宛平縣,就是進出京城的標誌。所以,朝廷為百官踐行,以及迎接凱旋歸來的將士,都選擇在宛平縣設宴。

宛平縣轄區有一塊地盤,叫先農壇。先農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的重要場所,裡面除了有各種祭祀建築外,還有一塊很小的田地,面積為一畝三分。這是皇帝的自留田。

從1654年順治皇帝開始,每年農歷仲春亥日,皇帝不管多忙都會率領文武百官親臨先農壇。他們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後,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隨後到一畝三分地裡進行親耕禮,當一天農民,表示重視農業生產、不忘立國之本的意思。

經過上百年的變遷後,皇帝親耕逐步演變成一種儀式。皇帝下田後,不需要“哼哧哼哧”地跟在耕牛後面揮汗如雨。他只需要一手扶犁,一手舉鞭外,剩餘的事情就全部交給身邊的大臣,以及從各地請來的老農夫幹了。順便說一句,為了避免這些從沒見過皇帝威儀的老農夫在皇帝面前失禮,內務府每年都會提前對他們進行禮儀培訓。

當然,皇帝日理萬機,他親自當了一天農民後,就回到了皇宮大院,直到第二年才再次移駕前來耕種。但他留下的一畝三分地沒有閑著,仍然有專人負責插秧、除草、灌溉、施肥。到了收獲的季節,他們還得將收獲的稻穀存放在先農壇的神倉院,供九壇八廟祭祀使用。

我們知道,從雍正皇帝開始,清朝實施“攤丁入畝”,按照田地的多少徵收“地丁銀”。為了表示尊重國家稅收制度,皇帝也必須為他的一畝三分地繳納“地丁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向皇帝徵收“地丁銀”的任務,就落到了宛平知縣的頭上。

於是,每年宛平知縣都會鄭重其事地向皇帝徵收一次“地丁銀”。內務府毫不含糊,照章納稅。

看到這裡,大家會不會覺得宛平知縣很拉風了?且慢,宛平知縣雖然是照章收稅,但收稅收到皇帝頭上來了,還是會讓人接受不了。皇帝明裡不會說什麽,往往悄悄地找一個借口,將宛平知縣免職或者調走。所以,在宛平做知縣,很少做到有超過一年的。

長此以往,一個歇後語就誕生了:宛平城的知縣——一年一換。

【參考資料:《清朝官職等級》《宛平城的知縣——一年一換》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