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人的“綠色冷氣機”

現如今,每當夏季的熱浪席卷而來之時,我們便打開冷氣機,享受習習涼風帶來的舒爽。那麽,生活在千百年前的古人沒有冷氣機避暑,是不是就只能苦苦地忍受酷熱呢?其實,“冷氣機”早在1300多年前便已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古人的“綠色冷氣機”

當時最常見的是“涼屋”。唐代詩人張仲素在《雜曲歌辭·宮中樂》中所描述的:“甘泉將避暑,台殿曉光凝”描述的便是它。“涼屋”修建在山泉或溪流旁,讓順勢而下的水流沿屋頂流過,靠水流自身的溫度和蒸發效應將屋子裡過多的熱量帶走。還有一種更為先進的“涼屋”則是修建於垂直的岩石旁邊,所用的材料是被掏空竹節並互相連通起來的竹子,“涼屋”建好後,將泉水引入“涼屋”上端的入水口,讓其在這些互連的竹子間流動,走進屋子裡,好像置身於泉水中一般,清涼舒爽,再加上山間碧草綠樹、層巒奇岫的好景致,那種避暑、修心的雙重享受讓人流連其中,樂不思蜀。

因為修建“涼屋”受地理因素局限太大,平原地區無法“靠山吃山”,於是,能工巧匠們又想出了錦囊妙計:借涼井降溫。宋代《武林舊事》中記載:“禁中避暑……寒瀑飛空,下注大地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萸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明代的《遵生八箋》中也寫道“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由此可見,古時候的人們已經開始借助地下水的涼氣來消熱避暑,甚至還有人在井邊種植花草,不僅使涼風中帶著香氣,還可以邊納涼邊賞花,其舒爽愜意自不必說。

古人的冷氣機取自天然,與現代低碳環保的理念不謀而合,但最“低碳”的還要數詩人白居易,他在《消暑》一詩中寫道:“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將內心之境調至“心靜自然涼”的狀態,其超然脫俗的意境,常人是很難做到的!(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