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晚熟的父母,為什麼往往養出早熟的孩子?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王浩威 來源|心理嚴選

網上流傳著描述「中國式父母」的段子,讓很多人共鳴:

「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少年宮。7歲:我給你報了奧數班。15歲: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18歲: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23歲:我給你報考了公務員。32歲: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

最近火起來的韓劇《天空之城》,就是一個「成績至上」的父母互相攀比導致孩子離家出走、家庭破裂、妻離子散的故事。

裡面的每一位父母,都不惜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為自己的孩子補課,只為孩子在高考中能夠拔得頭籌,繼續家族榮耀。

結果最終,有的孩子離家出走,有的孩子在日記裡咒罵母親導致母親最終開槍自殺,有的孩子為了滿足父母虛榮心偽造自己哈佛大學生的身份......

有一種父母,他們將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延伸或附屬品,不承認孩子的自主性,只想處處管制他們,認為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這種父母,被心理學家稱為「自戀父母」。他們對事十分主觀,無法與孩子產生同理。

《晚熟時代》的這一段分析了自戀父母的成因,那些已成父母,心智上卻還是孩子的人,只會讓孩子成為「早熟」的犧牲品。

20世紀90年代,美國和英國分別有人提出自戀父母(narcissistic parents)一詞。

利瓦伊表示:「自戀父母是以極其親近、近乎佔有的方式來對待小孩,因此對小孩的逐漸獨立特別吃味。……面臨子女的獨立,自戀父母將有失落感;孩子過去是他們尊嚴的重要來源。

而史丹福則稱這現象為自戀依附(narcissistic attachment):「子女的存在永遠是為了父母的利益。」

美國心理學家拉普波特(Alan Rappoport)指出:

自戀父母「對小孩行為的要求,是基於他們視子女為自己的延伸;因為他們需要子女來代表自己,於是要求子女依他們的方法生活,唯有這樣才可以符合父母情感上的需要。」

自戀父母於是常常說:要「將火炬傳下去」、「維護家庭的形象」、「讓爸媽驕傲」,也常指責小孩「表現太弱」、「太誇張」沒達到應有的水準,等等。

小孩常被要求扮演他們的角色,甚至每逢外人來就不自覺地表演他們的專長,來讓父母有面子。

反之,在孩子的童年記憶裡,很少有被父母單純地疼愛或真誠讚賞的記憶;所有愛和讚賞的記憶,就是和自己符合父母的要求有關。

這是一般的狀況。

用榮格理論來說,父母雖然已成為父母,但心智上還是孩子或戰士,還想要獲得注意力,想要更多的競爭和勝利,而子女變成了這些需要的工具罷了。

圖 /《天空之城》劇照

自戀父母視子女為自己的延伸

在我的諮詢個案中,有一位叫士敏的男性,長期處在與父母的衝突中。

從高中以來,父親就不斷逼他繼承家業從商,不惜嘲笑他所熱愛的文藝創作,甚至還在學校的展覽當面羞辱士敏當時最崇拜的美術老師。

而這衝突一直陸續不斷,反而讓士敏更是執意走上這一條路,包括後來讀工業設計系、從事廣告工作、經營個人工作室。

許多年過去了,每次家庭聚會,父親還是不假辭色地嘲笑他的工作,說他賺沒三兩銀子,說自己當年的收入已經是士敏的十來倍了。

甚至還對士敏的女朋友諷刺說:「這樣的男人,你怎麼敢嫁他?小心餓死。」

我們的會談持續了半年,士敏才好不容易稍微擺脫了罪惡感的沉重負擔。

圖 /《天空之城》劇照

與自己兒子爭寵的父親

這次見面離上次已經將近四年。士敏結了婚,也有了一個小孩。

這次問題是出現在他搬出去以後,母親不斷地干擾,每次遇到親戚就不斷控訴士敏的不孝。

士敏說,當初是媽媽抱怨住在一起要幫忙帶小孩、當老媽子,再加上有了小孩,房子的確太小了,也就在媽媽沒反對的情形下搬出去。

沒想到,他和妻子及小孩的生活愈來愈緊密,媽媽反而開始責備他是有陰謀地騙她而搬出去的。

這些年來,隨著媽媽的四處控訴,許多長輩愈來愈受不了,忍不住跟士敏說起許多陳年往事。

原來,自己的父親一直到死前都還在抱怨祖父母因為沒錢供他上學而誤了他一生;年輕就上台北的父親,在工作場合認識了母親,但帶回南部老家卻遭祖父母反對;父親原本想分手,但母親卻以自殺相逼。

母親後來以這原因,拒絕接年老後的祖父母北上同住,祖父母只好一直在兩個叔叔家輪流住等。

士敏說起自己的童年,在小學以前都是在嘉義鄉下度過的。他從一出生,就被父母帶回南部給祖父母帶。祖母很疼他,甚至說他是自己的小兒子。然而,祖父母搬上台北後,每次他要去叔叔家找他們,都惹來父母一番怒罵。

他說,那一天,他聽著叔叔又提到一些陳年往事,忽然才想到:父親從小就都很氣他,是不是因為父母恨祖父母,於是牽連到他身上?

「有沒有這種可能:你父親一直都在計較他沒得到父母的愛。他和你的兩個叔叔爭寵,甚至也和你這個祖父母最疼愛的老么爭寵。

這種爭寵是潛至無意識層次的,於是對你從小所作所為的一切都要加以貶抑,他才覺得自己比你棒,比你更值得他父母的愛?」

我繼續說:「而你媽媽,他的太太,兩人一樣都是從沒有真正長大。總是在跟所有人計較和競爭,甚至連自己的子女也是如此。

在潛意識裡,她無法忍受你們的生活不是以她為重心,她不再是大家注意的焦點。所以,才不斷地批評,不斷地對你們夫妻做這種情感的需索?」

圖 /《天空之城》劇照

過去的社會關係,為我們養育孩子提供幫助

現在的父母是否愈來愈不成熟,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臨床遇到的個案畢竟是少數,不能代表大多數,這是一個原因。另一個要考慮的是,現在父母不像過去有十足的支持,現在父母是單兵作戰。

在過去的時代,雖然體罰子女是常態,是十分普遍的行為,但幾乎沒聽過有像現在將子女活活打死的新聞,因為過去的父母固然認為教訓自己的小孩是合理的。

但在過去的社會關係裡自然會產生足夠的監控效果,監控著包括父母在內的每一個人,讓父母的行為受到約束,而不至於失控。

然而現在,雖然有法律保護小孩,也較少體罰小孩了,但是小孩被極端地體罰,甚至被失控的父母給活活打死的事件,幾乎是有增無減。

同樣地,社會關係網路也是最主要的日常生活知識寶庫,是現在任何一個人再怎麼認真吸取知識都比不過的。

過去的父母有任何做不對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自然有家族或鄰裡的長輩或同輩出面糾正,主動教導。

在過去社會,親職工作(parenthood)原本是隨時可學習、可獲得、可被支持的,根本不需要任何親子教育專家。

現在父母也許不是比以前的父母不成熟,而是失去了這個支持網路。

父母原本就是在不成熟中學習,是先有了小孩才慢慢學做父母的。現在的父母不成熟,過去的父母恐怕也很不成熟。

只不過,過去的父母有整個家族或鄰裡在督控和支持,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家族或鄰裡一起帶大這個小孩。

希拉裡還是美國總統夫人時,她就引用了那一句印第安人的俗諺:「每個小孩都是整個村子一起帶大的。」

圖 /《天空之城》劇照

關於這一點,我自己從小在鄉下長大的經驗就是如此。

當年我家住在南投縣竹山鎮,一個典型的傳統小區。

有時父母要去鄰鎮吃喜酒,也許是鬥六,也許是草屯,三四十公里的距離,騎摩托車一趟要一個多小時。因此,每逢這情形,媽媽在我上學時,就會給我十元錢,交代是買晚餐用的。

在我的童年,每天的零用錢是五毛錢。這在同學之間雖然不是頂好,但也算是不錯的了。

自然地,十元錢就像一大筆財富。於是放學時,我也許先去菜市場吃一碗兩元的蚵仔麵線,也許去抽尪仔標,也許再去廟口吃肉圓加豆腐湯,直到十塊錢花完才依依不捨地回家。而小鎮安靜得快,我四點下課,十點多回到家算是很晚了。

我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沒想到沒兩天就挨媽媽竹仔的鞭打了。

原來隔壁鄰居純粹聊天不經意問起:「那天你兒子很晚才回來,是不是開始補習準備初中考試了?」

在過去,鄰居經常會彼此談天,自然也就形成一道保護網。

過去的父母當父母很容易,不必每天盯著小孩,自然就有幾十個同一小區的人幫你盯著。

同樣地,過去當父母很容易,不需要學任何的親職教育,因為幾十個鄰居都是你的智庫,也是你的支持系統。這樣的隱形網路,有一陣子是很受批判的。

因為這樣的結構,一方面固然有上述的功能,另一方面卻是約束,孩子不可以有太多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

這也就是法國哲學家傅柯所指出的社會控制

只是,我們談這個社會控制談太多了,卻忽略了它扮演的功能。

圖 /《天空之城》劇照

如今我們單兵作戰,卻毫無準備

等到了這種傳統小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達而不見了,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卻也越來越辛苦,但還是沒想起曾經存在卻被忽略的許多美好。

過去的社會,父母從來都不曾像現在的父母這般的焦慮。因為集體的智慧和集體的資源才是真正的父母。我們姑且稱之為集體的父母。

或者說,過去的父母可能也很不成熟,但是他們的父母功能是通過集體,所以也就不必真正的成熟。

現在的父母,除了要為子女準備好足夠的物質生活環境和情感生活環境,還要對小孩成長相關的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對自己的執行能力(包括對自己情緒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

這樣的條件,即使在西方,也都是20世紀以後才出現的情況。

父母親職的觀念,雖然是可以追溯回1800年,包括母親為母職而聚會的記錄,也包括美國在1832年創刊的《媽媽雜誌》。

但親職在西方真正成為全民運動,是二戰以後的事了。

當時,二戰破壞了傳統的家族和小區。即使是像英國這樣的戰勝國家,戰爭時在德軍飛機的轟炸下,兒童被集體遷徙到鄉下形成新的寄宿學校生活。

而父母或祖父母的死亡也是十分平常的事,自然地,原來的集體父母也就不見了。再加上戰後資本主義迅速發達,人口更是普遍湧向都會城市,父母也就成為單兵作戰的狀態了。

因為父母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單兵作戰,第一次幾乎是毫無支援,親職教育於是興起。

在美國,出現了史波克醫師,這位小兒科醫師的著作《嬰兒及兒童的照顧》(1946)成為有史以來銷量僅次於《聖經》的暢銷書。

同樣地,在英國,也有小兒科醫師兼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他在英國國家廣播電台長年和父母談育兒經,收錄成數本書,現在成為兒童心理學專業人員的必讀書。

圖 /《天空之城》劇照

失去了集體的協助,現代父母越來越焦慮。

過去從沒普遍存在過成熟的父母;過去只有在集體父母協助下的父母親,也就看不出是否夠成熟。

可是現在的父母可能是人類史上第一批獨自面對親職工作的父母,甚至還有很多單親爸爸、單親媽媽,也就出現普遍的焦慮。

過去的人,要發展自我是很困難的,因為集體的幫助也帶來集體的監控;

現在的人,要發展自我也是很困難的,因為很多學習的資源都看不見了,也找不著了。

在現在這個社會,小孩有可能在人生的盡頭可以修成智慧老人嗎?

中午工作暫告一段落,我走過師範大學的陽光草坪,小孩子們在父母的陪伴下興奮地奔跑玩耍,不禁令人好奇:這一草坪的可愛小孩,有哪幾個長大以後可以成為成熟的成年人?

--------End---------

作者簡介

王浩威,《晚熟時代》作者,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本文節選自《晚熟時代》。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