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查全性教授1977紀念獎獲得者潘迎春:我們都要感恩先生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浩洲

8月1日5點08分,武漢大學查全性院士因病離世,享年95歲。1977年8月的全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查全性向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鄧小平建言恢復高考並被采納,被譽為"倡導恢復高考第一人"。

2017年底,為紀念恢復高考40年,感恩查全性院士當年的貢獻,1977年參加高考的I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及合夥人周全向武漢大學捐資1977萬元,設立"查全性教授1977紀念獎"。今天,首屆"査全性教授1977紀念獎"獲得者、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潘迎春接受了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的採訪。

"我是今天早間得知查先生去世的消息的,當時感到很震驚,我們都是要感恩查先生的,尤其是我自己,我是第一屆紀念獎的獲得者,我們對查先生的仙逝都感到很悲痛。"潘迎春告訴記者。

"我在學校見過查教授,但除了那次獲獎,我們平時沒有多少交集,我們全校師生對查先生都很崇敬。"潘迎春告訴記者,學校很多教師群、校友群裡,今天都在悼念查先生,悼念者中有的見過查先生,有的是查先生生前的同事。學校今天已經發布了訃告,化學學院布置了靈堂供大家吊唁。

談及這項以查全性命名的紀念獎,潘迎春表示,熊曉鴿和周全捐資設立獎項,是感恩查先生為恢復高考所做的貢獻,調動武漢大學教師投身本科教學的積極性。當時學校從2017年獲得本科教學業績獎的150名教師中評出20人,授予"查全性教授1977紀念獎",自己是其中之一。

當下大家關注的焦點,是查先生向鄧小平同志建言恢復高考,但在潘迎春看來,其實這只是一方面,查先生更是一位著名學者,他在教學、科研上有很高的成就。

潘迎春告訴記者,"查先生自己就是武漢大學的第二代,他的父親查謙先生是武漢大學工學院院長(注:查謙也是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華中工學院的第一任校長),他從小受到父母的影響,生在武漢大學,長在武漢大學,一生都在為學校做貢獻。"

公開資料顯示,查全性1925年4月出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從上海大同大學轉學進入武漢大學化學系,1950年畢業留校,1957至1959年赴蘇聯莫斯科大學電化學研究所進修,在國際著名電化學家、前蘇聯科學院院士A. H. Frumkin(弗魯姆金)指導下從事電化學研究。1962年被評為副教授,1978年晉升為教授,2018年12月榮休。

1980年,65歲的查全性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院士),這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也是一項終身榮譽。武漢大學今天發布的《訃告》中,也大篇幅介紹了查全性先生的學術貢獻。

訃文中寫道,查全性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電化學家,畢生從事電化學相關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查全性先生在電化學領域的卓越貢獻深為國內外同行所稱道,為我國電化學研究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查全性先生主導下的武大電化學團隊為國家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電化學優秀人才,如今弟子中不少已經是我國電化學領域的行業精英和科研中堅,可謂桃李滿天下。

當然,建言恢復高考始終是查先生身上不可抹去的符號。1977年8月,在鄧小平同志主導召開的全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查全性率先建言,力主高等教育招生必須通過考試,要憑真才實學上大學。鄧小平同志當場拍板"恢復高考"的這個決定得到了全場熱烈鼓掌,很多學者激動得熱淚盈眶。

"作為歷史工作者,我認為查先生在1977年首倡恢復高考,既是他個人的貢獻,同時也是當時的大勢所趨。"潘迎春指出,經過十年動亂,百廢待興,人才尤其缺乏。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查先生的首倡是應運而生。"查先生自己也是書香門第,他提出恢復高考制度很正常,這背後同時也有劉西堯、劉道玉兩位武大校友的貢獻。"

談及受益於高考制度的年輕人,潘迎春告訴記者,要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儘管當下有的人拋出"知識無用論",但作為普通家庭出身的人來說,我們都是受益於知識改變命運,也都是因為高考才改變了命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