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脫貧戶馬銀成家的餐桌之變:洋芋“失寵”

新華社客戶端寧夏頻道9月15日電(記者靳赫、羅毓、張猛)“吃飯啦!”馬秀梅喊一嗓子,丈夫馬銀成便麻利地把桌上的巴旦木、松子、杏仁等堅果撤走,捧上兩大盆青椒炒雞塊,一碟白饃,一碟糖饃,再拎來一壺熱茶,準備吃午飯。

寧夏西海固地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其中的“西”字即指代固原市西吉縣。今年37歲的馬銀成住在西吉縣白崖鄉鷂子川村。對於馬銀成一家而言,如今餐桌上品種多樣的食物,在過去是一種奢望。

山大溝深、十年九旱,過去,惡劣的自然條件嚴重限制了鷂子川村農業發展,耐寒、耐旱、耐瘠薄的馬鈴薯是村裡為數不多的作物之一。對於這種西海固群眾習慣稱之為“洋芋”的作物,村民們有著特殊而複雜的情感。在水利建設滯後、農業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洋芋是村民們填飽肚子的主糧,也是他們眼中的“救命蛋”。

“那時村裡家家戶戶的菜籃子裡都沒多少東西可吃,只能換著花樣吃洋芋。蒸洋芋饃饃、炒洋芋片、煮洋芋蛋蛋……”馬銀成說,時間長了,他也感到煩膩,可是想吃頓青菜都不容易,更不用說肉了,那是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回的東西。

在馬銀成家,有一種常做的菜式——蒸洋芋。將帶皮的洋芋從中間切開,放在鍋中蒸熟,上桌後就著鹹韭菜吃,既當主食,又當蔬菜。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因生活所迫而產生的特別菜式是馬銀成和其他村民飯桌上的“常客”。

近些年,西海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鷂子川村村民的生活水準逐步提高,飯桌上的菜式逐漸多了起來。然而,馬銀成家的日子卻沒有太大起色。“老母親得了腦梗,看病要花錢,老父親腿腳有病,乾不了活,家裡還有兩個娃娃上學。”馬銀成說,掙錢門路少,日子艱難得很,他們家成了村裡的貧困戶,當時有口吃的就不錯,沒心思講究吃些什麽。

所幸這幾年,馬銀成家的生活有了轉機。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鷂子川村大力發展草畜產業,短短幾年間,便成為西吉縣的養牛示範村。據村支書王常喜介紹,當地扶貧政策覆蓋面廣,補貼力度大,僅在鼓勵種植飼草方面,村民種植青貯玉米有補貼,製作青貯有補貼,修建儲藏青貯的池子還有補貼。

馬銀成乘上了這股東風。“村上幫我家申請了扶貧貸款,我前後一共買了9頭母牛。要說這些牛也爭氣,兩年下了7頭牛犢。”馬銀成告訴記者,算上先前家裡養的,扣掉賣出去的,現在他一共有19頭牛,成了村裡的養牛大戶。

馬銀成(左一)在自家牛棚喂牛。新華社記者 羅毓 攝

“養牛效益好啊,不往多裡說,每年賣3頭牛,就能賺個三四萬!”馬銀成說話間藏不住笑意。除了養牛,農閑時節,勤快的馬銀成夫婦還去工地打零工,每年能賺1萬元左右,目前全家已順利脫貧。

生活慢慢變好,馬銀成家餐桌上的菜也早已不以洋芋為主。“想吃啥菜直接買,吃肉不用挑日子,水果、優酪乳也少不了,以前連名字都不敢問的堅果現在也能當零食啦。”馬銀成說。

馬銀成家餐桌上的堅果。新華社記者 羅毓 攝

餐桌之外,馬銀成家還置辦了不少大件。屋裡液晶電視機、冰箱、台式電腦、沙發等應有盡有,院子裡還停著一輛小汽車。

儘管靠洋芋充饑已成為歷史,但洋芋並沒有完全撤下馬銀成家的餐桌。家裡的幾十畝地,馬銀成大部分種上了青貯玉米,卻特意留了一小塊地種洋芋。“種來自己吃。吃慣了這味道,時間長了不嘗嘗,還怪想的。”馬銀成笑著說。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華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