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考古學家盧兆蔭和滿城漢墓的發掘

圖為新華社記者李賀攝

最近幾年見到盧兆蔭先生的機會沒有過去那麽多了。畢竟九十高齡的老人了,一般情況下大家都不勞煩他再四處奔波。前不久國家博物館為滿城漢墓做了一次紀念特展,盧先生才再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滿城漢墓出土的重要文物這次幾乎都從河北省博物館搬到了國家博物館。“就展三個月,機會難得,所以觀眾也很多。這是1968年那個特殊年代的一次驚人發現。那時候考古工作處於停滯狀態,所以滿城漢墓的發現就尤其重要,在這之後,地不愛寶,很快就有了銅車馬、馬王堆漢墓等一系列重大發現。”

50年過去了,雖然有了眾多的漢墓考古發現,但滿城漢墓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標尺。

當地的考古人員根據少量文物初步判斷會有重大考古發現,河北省馬上將相關情況上報了中央。1968年6月18日晚,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燈火通明,周恩來總理正在宴請來訪的坦尚尼亞總統。趁著宴會間歇,周恩來把發現滿城漢墓的事告訴了郭沫若,並囑咐他來負責辦理。

郭沫若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考古所是中科院下屬的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的研究所。郭沫若立刻派人來考古所了解人員的情況。時年41歲的盧兆蔭作為考古所的研究人員,當時已經有兩年時間沒有進行業務工作了,第一次聽到滿城發現古代墓葬的消息,簡直是“破天荒”的驚喜。考古隊人員的組成是郭沫若親自敲定的。他認為墓中可能有壁畫和竹簡等文物,所以增派了兩名技術人員隨考古隊同行。最終,盧兆蔭等三個考古隊員、一個攝影師、一個繪圖人員、另加兩名技術人員,還有中國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兩人於6月25日上午由部隊護航啟程向滿城的那座大墓進發。

為了使文物不被破壞,考古隊員們不想改變墓洞內的溫度和濕度,所以決定不另挖墓道,而是通過在炸開的洞口裡臨時架設的木梯子下到洞底。洞裡和外面完全是“冰火兩重天”。陵山的山體由石灰岩構成,墓洞頂殘留的鍾乳石和幾乎接近飽和的濕度說明,每年雨季時,都有雨水順著石灰岩的縫隙流到墓道裡來,又因為常年不見陽光,陰濕而冰冷。“我們上山時走得滿頭大汗,怕溫差太大身體適應不了,不敢馬上進洞,常常要等汗水退下後再進入洞內。進洞以後,還要穿上部隊的棉大衣,因為洞裡太濕,棉大衣過一兩個小時也就全濕透了。”盧兆蔭回憶。

7月12日,清理工作進展到墓穴的後室。但是後室入口的石門似是被什麽東西頂住,無法推開。考古隊員有人發現,在石門的門楣和石洞之間有一個長三角形的洞,恰好可以容一個人爬過去。通過這個小洞爬進黑暗的後室之後,大家才看見石門的門縫位置頂著一個銅製帶軸的暗栓,也稱為頂門器,這是防止盜墓者進入墓室的最後一道防護。

用力把暗栓推下去,石門終於被打開。年代久遠,石板間的黃泥被石灰岩山體的滲水衝失,屋頂的石板大半坍塌。那些精美的青銅器、玉器都被倒塌的石板壓住,還蓋著一層厚厚的泥土。但石板之外的文物已足見隨葬品的豐富和精美。

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在後室的北部終於發現了墓主人的棺床。“幸運的是棺床上面的兩塊石板沒有塌,棺床保存完整,但是為了防護安全,我們還是在那兩塊石板下搭建了木頭架子。”盧兆蔭說,“由於木頭嚴重腐朽,究竟有幾重棺槨已經無法確知。在用小鐵刀、竹簽和毛刷等工具清除了漆皮和朽木灰堆積後,大家突然眼前一亮,棺槨裡居然有一副完整的金縷玉衣。”

“玉衣”之名最早見於《漢書》,又稱為“玉匣”或者“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使用的殮服。史書記載,在東漢時期,玉衣分為金縷、銀縷、銅縷三級。只有皇帝才能用金縷玉衣作為殮服,諸侯王等都只能用銀、銅縷。“但是,這一切描述都只存在於史書中,在滿城漢墓發掘以前,從沒有人能說出它的具體形製。這是第一次,我們看到真實、完整的一套金縷玉衣,真是喜出望外。它的出土也是第一次對《史記》《後漢書》等有關金縷玉衣記載的真實性予以證實。”

在確認古墓為靖王的陵寢之後,按照漢代王室殯葬的普遍規律,不同穴而葬的王后陵墓應該不會距離很遠。在將1號墓的文物全部運回考古所後,經周總理批準,又由發掘1號墓的原班人馬繼續尋找並發掘2號墓。8月19日,盧兆蔭他們果真在那處被擾亂的石灰層附近,找到了2號墓墓門的封門磚,陵山上另一座地下宮殿之門也被打開了。“2號墓明顯比1號墓修得大,使用的一些修建技巧高於1號墓,說明王后去世於靖王之後,墓穴的建造工藝有所提高。”盧兆蔭說,“隨葬品的數量及精美程度雖然略遜於1號墓,但依然發現了又一件完整的金縷玉衣。”

對於盧兆蔭來說,更重要的工作是大量的室內文物整理和研究工作。1972年,由考古所編寫的《滿城漢墓的發掘紀要》簡報第一次發表在剛剛複刊的《考古》雜誌上,文中首次介紹了兩座墓的發掘情況和金縷玉衣的資料。

這份簡報的發布震驚了世界。1973年5月,新中國成立後首個文物出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在法國巴黎開幕,展品中最重量級的展品就是滿城漢墓的金縷玉衣、錯金銅博山爐、錯金銀鳥篆紋壺等。之後考古所集合全部研究人員開始編寫《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上下兩冊報告於1980年出版後立刻脫銷。盧先生自己也只有一本,現在也都翻破了。

經過細致的研究,現在盧兆蔭他們對於兩件出土玉衣的各項指標以及玉衣背後的制度已經了如指掌:劉勝的玉衣體型肥大,腹部突出,玉衣長1.88米,由2498塊長方形、三角形、方形玉片組成,所用金絲重約1100克;竇綰的玉衣長1.72米,由2160塊玉片組成,只是在上衣前胸的編織方法上與劉勝的玉衣有所區別。兩套玉衣都由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組成,各部分都可以分離。“滿城漢墓的金縷玉衣,也證明了在西漢的時候,玉衣的等級制度並不明確,作為諸侯王的劉勝,同樣享有以金縷玉衣作為殮服的資格。墓中同時出土的一件鐵鎧甲,也用了將近3000片純熟鐵片連綴,由此推斷當時人們製造玉衣時受到了鐵製鎧甲的啟發。”

當年和盧先生一起參與發掘的,如今大半已經不在了。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滿城漢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經過修複以後,1991年,這座千年漢墓正式對外開放。劉勝的金縷玉衣作為鎮館之寶,常年展示在河北省博物館,並禁止外展。而竇綰的玉衣則成為文化交流的象徵,在各國各地經常展出……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26日 05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