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言談霓虹:你對未來的那些預期,應該是有道理的

  作者: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 陳言

  十九世紀初,蒸汽火車剛在英國投入商業運營時,報紙報導說,火車“像子彈一樣飛出去”。其實最早期的火車時速一般也就三四十公里,但當時民眾的觀感卻完全可用“震驚”來形容。

  當物質生活方式的變化經常引起“震驚”時,社會往往已處在一場技術革命進程中。想想看,你用上第一代蘋果手機時的那種驚奇感,你聽說阿爾法狗完勝人類頂尖棋手時的那一絲恐懼感,你出門後發現身上沒帶一分錢,條件反射地怔一下,但旋即繼續行程時的那種恍惚感……其實你的這些心理狀態跟二百年前那些為蒸汽火車而震驚的英國人是一樣的。

  那時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關鍵詞是“蒸汽機”;現在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關鍵詞是“智能”。

  只是,那時的大多數人並不理解蒸汽機的功率是怎麽回事,以至於瓦特專門創造了“馬力”(horsepower)這個概念。當下的中國人對未來的生活方式抱有一種十分樂觀的預期,認為肯定會更便捷、更神奇、更“智能化”,但對於何以如此,何為“智能”,其實也感覺模模糊糊。

  關鍵詞:智能

  9月19日至23日在上海舉辦的第20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的主題之一就是“智能”,在我看來,這場展會是當今方興未艾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個演習場,向人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智能時代”的機會。

  我關注的一家參展日本企業展出的所有單元都冠以“智能”前綴:智能製造、智能物流、智能醫藥、智能維護、智能產品,顯示了一種以智能理念和技術影響社會物質生產全過程的雄心。這就是日本製造業巨頭日立。

  日立(中國)有限公司參展本屆工業博覽會中的“資訊與通信技術應用展”,以“智能製造”為主題,重點展示了日立在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先進技術,以及日立利用IoT平台Lumada在醫療器械、物流、生產製造、維護、工業設備等領域提供的一系列智能解決方案、產品及服務。

  用機器來規範人的操作

  在現場,日立展區擠滿了對智能製造感興趣的觀眾。其中,“智能製造”區域集中了最多的觀眾。

  這裡展出的一套名為VSIP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通過影像識別和分析的物聯網技術,借助在工廠內安裝的360度攝影機,使得工人的工作情況等工廠實際運行數據得以可視化呈現。管理者則可以此為依據,優化工人們的工作流程,將最大程度地改善工廠的生產效率。

  日立(中國)產業系統事業統括本部高級總經理佐佐木一彰告訴我,上述系統目前已應用在中國青島的一家工廠。佐佐木總經理希望通過中國當地的合作夥伴,將這一在日本已普及的智能製造系統向中國企業推廣。

  細看日本企業的智能製造展台,我的一個明顯的感覺是,“智能”已經深度滲透進了“日本製造”。比如傳感器的使用非常普及——日本企業幾乎在生產過程的每個工序都安裝了傳感器,從控制室的顯示屏上就能即時掌握數據,整個製造過程一目了然。日立的展品在這一點上體現得十分鮮明。

  日立的“智能製造”還體現在一種“逆向思維”上,即不僅僅是人控制機器,機器也會規範人的操作。比如系統會觀察工位上某位操作員組裝的某個構件是否符合規定,如果不合規就給出提醒。如此一來,就可以保證產品組裝技術水準的一致性,節省了後續質檢的人力和時間。

  全家連鎖便利店的背後

  不少中國企業主採購時或許會碰到供應商各自安排運輸,導致配送效率低,增加了不必要的運輸車次,採購量也達不到使用貨櫃的量,沒辦法通過規模效益降低成本。亦或是想對供應鏈進行改革,從而削減成本、減少不必要的庫存或提高服務水準等,卻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日立的智能物流能有效地改善這類狀況。在“智能物流”展區,日立展示了面向製造業的全球智能物流服務及解決方案,推動社會創新的日立IoT平台——Lumada,使得供應鏈中各環節的庫存、管理以及配送可視化。

  據介紹,早在2016年,日立發布了Lumada物聯網核心平台。除了整合多種操作技術(OT)與資訊技術(IT),它還結合了強大的數據整合、串流分析、資訊資源、模擬模型與其他日立軟體技術。

  Lumada可加速整合移動方案與創造價值,並協助企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以達成具體目標,例如提高生產力與安全性、簡化流程、降低營運成本與碳足跡或改善生活品質。

  與負責最後一公里的快遞小哥相比,你或許會覺得B2B公司物流離我們日常生活非常遙遠,但其實,早在2015年,《界面新聞》就報導,當時上海全家便利超市(FamilyMart)約800家門市的冷鏈物流就是由日立的智能物流技術支持的,涉及的商品種類約為500種,主要為飲料和食品,其中40%為冷藏商品,60%為冷凍商品。日立的技術支持了全家從入庫、檢品、儲存、分揀,到分類、貨物整合、裝車、出庫的一整套物流解決方案。

  其間,日立智能物流部門根據日本總部的G-WMS系統自主開發出的針對中國國內倉儲業務的D-WMS系統功不可沒,它就在本次的展品中。

  老工人如何傳承幫教

  在“智能維護”展區,我看到,日立借助AR技術的指導及現場巡回點檢功能,使得設備檢驗這一向來枯燥繁瑣的工作變得更為高效與便捷。

  同時,展區工作人員告訴我,借助AR的指導技術,也能方便企業內部相關工作人員的傳承幫教工作。通俗地說是這樣的:老工人知道該如何有條不紊地將各個有需要的地方一一檢查後進行維護,但新員工不一定能立即記住所有工序。

  把維保程式與需要維保之處的照片結合起來,就能讓整個工序不出現遺漏。平板電腦將需要維護之處拍成照片存儲起來,工人只有在實施了維護,並在平板電腦上確認後,才能進入到下一個工序中。這種智能化的維護,讓設備因為故障而停頓運行的概率大大下降。

  你知道嗎,總高530米的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裝有世界級的超高速電梯(在實驗中,每分鐘速度達到1260米,截至2017年6月為世界上運行速度最快的電梯)就是日立生產的。但這些電梯能夠良好運行,除了日立的製造技術以外,也大大得益於日立電梯的智能維保技術。

  “江小白”竟然也用日立

  在“智能產品”展區,日立展出的是那些實現工廠智能化必不可少驅動產品、標識設備、控制機器、IoT相關設備、工業電腦等工業設備。

  不懂?好吧,我看到了日立推出的在金屬材料上進行雷射列印生產日期的產品(日立雷射打碼機),該設備已在已在網紅產品“江小白”的生產包裝上得到運用。

  日立的“智能醫藥”則意在為製藥企業提供未來的智能化工廠模型,比如醫藥行業生產管理系統“HITPHAMS”以及醫藥行業實驗室資訊管理系統“PQDAMS”。

  據佐佐木一彰總經理介紹,2013年起,中國的一些製藥廠已開始嘗試日立在智能製造領域、尤其是智能醫藥的技術。2015年,這方面技術已運用在了中國石家莊製藥廠。

  你對未來的那些預期是有道理的

  五個月前,畑中長則被派往北京,擔任日立(中國)智能製造事業推進本部高級總經理。顧名思義,畑中長則在中國的任務是推廣日立的智能製造技術。在他赴任前,日立在中國還未設立過類似職位。這項任命釋放出該公司加速在中國智能製造行業布局的信號。畑中長則和佐佐木一彰長官著一支約50人的團隊,負責這項工作。

  中國號稱世界工場,實際上仍有不少製造技術相對落後的工廠,如何讓它們智能化並提高競爭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商業機遇所在。畑中希望,隨著日立智能製造的經驗在中國市場推廣,屆時能與中國企業一起在第三國市場合作,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進一步推廣日立的智能製造經驗。

  看來,有了日立這樣一些企業的努力,你預期未來人類生活更便捷、更神奇、更“智能化”,確實是有道理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