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萬元以下的「入門」回音壁,這裡教你怎麽選

或者,你可以能會經常換耳機甚至經常換播放器。但要說置換、更新家用音頻設備的頻率時,大家都會有點遲疑。

一般來說,由於耳機或播放器價位較低,所以可能會頻繁更換。但像家用音頻設備這種價位較高、使用周期較長的,如果不是出現性能問題或者設備本身太陳舊,一般都不會考慮進行更換。

大部分非發燒級用戶其實都是在購置新房或者家裡裝修的時候才會購置這些設備。出於傳統的消費觀念,基本不會去選擇二手的產品。即便預算未能觸及,他們更願意選擇一款價位低廉的新品而不是一台相同配置的舊品。

LDAC、Hi-Res Audio 認證、S-Master HX 的芯片更新等對於 Soundbar 產品來說並不能作為用戶選擇性標準。大部分的 Soundbar 都是為電視和家庭影院服務,而不是單純的音樂體驗。

所以在 Soundbar 這類設備上,Dolby Atmos 以及多聲道的支持會比 LDAC、S-Master HX、DSEE HX 以及 Hi-Res Audio 認證等這些指標或技術來得更重要。

今天,我們就基於「Dolby Atmos 登錄入門級 Soundbar」這個契機,對比索尼 HT-Z9F、BOSE SoundTouch 300 以及 JBL Bar 5.1,做一個簡單的萬元 Soundbar 套裝體驗測評。和大家聊聊,如何根據需求挑選最合適自己的Soundbar產品。

要入門,先「修身」

就從外觀上看的話,這三款 Soundbar都是走傳統家用路線的風格。

他們都是定位在正規尺寸的版本,跟之前體驗的索尼 HT-MT 系列以及 Sonos BEAN 那種 Minibar 不一樣。為了與電視能相輔相成,三款 Soundbar用的設計元素的「工學味道」會相對濃一點。

觀感上最突出的是 BOSE SoundTouch 300 系列。和自家 Lifestyle中控系統有點相似,BOSE SoundTouch 300 的表面也覆蓋了一塊亮面材質,機身表面的中心是 NFC。

在 BOSE 的系列產品中我們很少會看到 NFC 模塊的出現,相比移動便攜音頻設備,家用設備加入 NFC 來輔助配對的必要性其實不是太高,主要還是方便移動設備的接入而已。就連索尼這種經常在 Soundbar 上添加 NFC 的廠商,也沒有在 HT-Z9F 上呈現。

BOSE 這次加入 NFC 的做法讓人出乎意料。應該說,對於我這種更多的是接觸移動音頻的人來說,索尼和 BOSE 這套做法確實有點「反常」。

除了 NFC 模塊,BOSE SoundTouch 300 都被這塊亮面板塊包裹,配合帶金屬處理的黑色機身,突出了家用音頻產品應有的設計質感。

雖然,這個材質不太耐髒,有時候觸碰到或者粘塵就需要進行清潔。不過,外觀設計上還是深得人心的。

相反,JBL BAR 5.1 的設計就更加簡潔直觀。一體型中性灰機身,濾聲網直接做在機身上,跟 HT-Z9F 那種可拆式設計不一樣。不過,JBL 也將所有基礎控制按鍵放到了 JBL BAR 5.1 機身上方,這個和索尼是相似的。

JBL BAR 5.1 最特別的地方,就是 SoundBar 上預留了收納衛星箱的機構。用戶不需要用衛星箱的時候,可以把這兩塊東西重新拚到 JBL BAR 5.1 的兩側,組成一個更長、發聲單元比之前多的組合形態。這種操作模式在其他類型的 Soundbar 上也是很少見的。

而我們之前體驗過的索尼 HT-Z9F,在外觀設計中依舊沿用著索尼堅守的那套設計語言。

作為支持 Dolby Atmos 的新派「入門卒」,HT-Z9F 延用了索尼 Soundbar 上常見的材質。填放 SONY 標誌的部分用上了鋼琴烤漆處理,後面的部分則是顆粒感處理區域,這種手感其實在索尼近些年的高端相機中也有。它的底部加入了一個金屬邊框,上面除了有防滑墊來穩定機身,同時也增加了一些連接機構,方便用戶外接支架掛牆使用。

和 JBL BAR 5.1 一樣,HT-Z9F 也都把操控按鍵放在了機身表面,用戶除了可以用遙控器來操作,也可以通過這個按鍵來控制播放。但 Soundbar 跟一般的音箱不一樣,它更多時候是同步電視使用,大部分是用遙控器來操作,很少會用到這裡的按鍵,所以機身上方有沒有設定播放控制按鍵,也沒有太多的關係,這裡只要方便開關就足夠了。

還有,不管是 HT-MT Minibar 系列,還是 HT-Z9F 這種常規 Soundbar 產品,索尼都很愛在機身的一側邊緣,貼上這台設備支持的技術和兼容的標準,這一點 JBL 也有做到,只是 JBL BAR 5.1 是放在機身後側而已。

大家在購買設備的時候,對於外觀的考量比例佔很小的一部分。

畢竟現在大部分 Soundbar 的外觀設計大同小異,除去 Sonos 這種風格較為獨特的新派廠商,傳統家用音頻廠牌做 Soundbar 其實都套用的相同模板。所以大家在選擇 Soundbar 時,大多會把考量因素放到體積上。

說到體積,這三款都經過了高效體積壓縮,體積都不會對使用感造成太大影響。簡單對比後發現,加入了 PhaseGuide 技術的 BOSE SoundTouch 300,機身會稍微比後兩者要厚一點,而能在機身接上衛星小音箱的 JBL BAR 5.1 的裸機,是三者中最短的。

三款的高度都較為適中,放在電視前面也不會影響電視觀看。而且現在也有不少用戶是選擇把電視掛起來的,這個問題就不大了。但要說想把 Soundbar 掛到牆上的話,還是 HT-Z9F 要方便一點。

三款低音炮單元的對比如圖,索尼依舊堅持它舊有的設計風格,偏高和偏薄是它的特點。BOSE跟之前在 LifeStyle 上看到的低音炮單元,設計上有點相似,同樣具備一定的承載力,能夠在上面擺一些不太重的東西,也不會太影響太空。JBL 的話,它的發聲單元是向下的,整機會墊高了一點。

衛星箱的話,索尼的 SA-Z9F 是三者中體積最大的,而且電源線對走線和擺放的限制比較多,所以擺放起來不太方便。BOSE 的小音箱 Virtually Invisible 300 可以通過一個結構掛牆,擺放會比需要支架的 SA-Z9F 和從 JBL BAR 5.1 中分離出來的小音箱做得要好一點。但掛牆的話就要考慮走線問題,固定了就很難再變更,這也是用戶需要取捨的地方。

就外觀這方面看的話,大家的表現其實都差不多,更多的是看用戶自己的選擇。熱愛亮面質感的可以選 BOSE,想試試可以拆卸組合新結構的可以選 JBL,而走傳統路線的就可以選索尼。

因為這三款 Soundbar 產品都比較苗條,體積這個可參照性不強。

技術配置,更新重點

我們在文章開頭就已經提到,在選擇這類產品時,更應該從配置上入手。技術是吸引用戶去選擇 Soundbar 這類家庭音頻產品的核心考量因素。

在這三款產品中,只有 HT-Z9F 用上了 Dolby Atmos 杜比全景聲,而另外兩款則支持的是 Dolby Digital。相比後者,Dolby Atmos 支持音頻資訊、揚聲器以及環繞聲道會更多,展示出來的聲音效果和還原出的臨場感要做得更好。對於追求高品質家庭影院效果的用戶來說,採用Dolby Atmos技術的設備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當然,考慮到產品更新周期和技術支持的關係,JBL 和 BOSE 這次參選的兩款產品沒有支持 Dolby Atmos 其實也不是太大問題。畢竟,HT-Z9F 是今年的新款,也是索尼以 Dolby Atmos 為標準,推薦在「新入門」位置的產品,這塊HT-Z9F 佔優也是不能避免的事。

除了 Dolby Atmos,索尼這次還在 HT-Z9F 上投入了 S-Force Pro 前置虛擬環繞技術和 VERTICAL SURROUND ENGINE 垂直環繞引擎,這是為了還原聲音縱向移動變化效果帶來的新技術。遙控中設定了相應的開關,方便用戶在需要的時候打開 VERTICAL SURROUND ENGINE。

索尼採用的 S-Force Pro 前置虛擬環繞技術,提供了不同的聲場處理效果,分別針對影院模式、音樂播放、遊戲模式、新聞播報、體育賽事直播這五種模式做針對性優化,這些都能在 HT-Z9F 的專用遙控中能找到的選項。說到這裡你就能夠明白,HT-Z9F 其實就是一款專門衝著 Dolby Atmos 這個新標準做的產品。

看過面向電視、影院體驗的技術之後,再來談談聲音技術。

索尼在 Soundbar 系列上玩「技術堆料」其實是很常見的一件事,尤其是當他們想做新入門、新標準的時候,這種「技術堆料」背後的想法會暴露得更加明顯。

所以你們也能夠看到,HT-Z9F 上基本備齊了索尼 Soundbar 「全家桶」,支持 Hi-Res Audio,機內附帶 S-Master HX、DSEE HX,同時也支持 LDAC,這些都是在索尼家中很常見的技術宣傳點,也是他們家 Soundbar 的賣點。

反觀 JBL 和 BOSE,這兩大廠牌的這些宣傳用的技術點並不多。

JBL 這裡會主打完全無線化的體驗,衛星箱內置電池,充電後可以直接無線使用。搭載大口徑單元、支持大功率的低音炮單元,也可以無線連接。機內也有針對不同的影片內容而調整的模式,這些必備功能,JBL 也在自家的宣傳文案中提到了。

至於 BOSE 的話,一直在強調「聲音心理學」的他們,會把更多的表現和精力放在聽感表現上,跟通過技術實現點到點打擊的索尼比起來,是風格完全相反的類型。

不過,SoundTouch 這款較為特別的產品。它也能夠玩自由產品組合,用戶可以自行選購單體 Soundbar、Soundbar + Virtually Invisible 300 或 Soundbar + 低音炮單元或全配。這個組合的自由度雖然沒有 Sonos 那種形式高,但還是給了用戶一種「豐儉由人」的玩法。至於三款的接口配備,其實都能夠滿足大家在日常中使用。

HT-Z9F 附帶了 3 個 HDMI 接口(兩入一出),還包含了一個網線接口和光纖接口和一個 USB 接口,USB 接口可以接入儲存設備來讀取裡面的音樂,並進行播放。

JBL BAR 5.1 有兩個接口收納位,第一個有 HDMI 接口和一個 HDMI OUT 接口,另一個位置則是放了兩個 HDMI 接口、USB 接口、AUX-IX 接口、OPTICUL 接口。

至於 BOSE 的話,有 HDMI 和 HDMI ARC 輸出口,光纖口、網線口以及 USB 接口各一,有個普通的 3.5mm 耳機接口。因為附屬了 ADAPTiQ 耳機系統,所以多一個專用的耳機接口。

從音樂到電視的聲音大戰

這一部分是影片和音頻的試聽環節,而這部分的體驗會在三者的「滿配模式」下進行。雖然市面上有不同購買的組合,但考慮到本次體驗都是以一套完整的產品系統去討論的,所以我們就以一整套設備接入電視後,再體驗和討論。

首先是聲音的部分:

▲ (SoundTrack | 專輯:《機動戦士ガンダム UC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4》| 格式:Hi-Res Audio FLAC)

(歌手:林奕匡 | 專輯:Phil Like Live | 格式:44.1kHz 16bit FLAC)

HT-Z9F 的聲音傾向和之前體驗的 HT-MT300 有點相似。一副定位在家庭影院和專注電影觀影體驗的 Soundbar,在中高頻的處理方面也灌注了不少精力。聽《機動戰士高達 UC》這類出自澤野弘之先生的原聲,HT-Z9F 的中高頻細節很飽滿,表現樂器的解析力和分離度都達到了索尼應有的水準。低音炮輸出的低頻也足夠,整體低頻環境的渲染也不錯,下潛的量足夠。

這種聲音模式在索尼的耳塞、耳機上很常見,但要是做 Soundbar 來應付家用需求,HT-Z9F 要是將平衡點再往低頻靠一點會比較好。環境表現還可以,沉浸感其實還可以的,只是細節處理真的比較一般。

JBL BAR 5.1 的話,在聲場上的表現還不錯,樂器的表現還好,人聲也不會乾澀,環境中的掌聲則刻畫的一般,也不夠突出,細節也比較模糊。不過,Soundbar 對細節要求不高,大家更多的時候試看低頻的表現力,細節的話其實夠用、不太糊就可以了。

JBL 在低頻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不管是鼓點還是整個氛圍的渲染,JBL BAR 5.1 整套系統的表現都非常不錯,爆發力很強。但有些時候會顯得有點過,低頻有時候會出現一沉不起的尷尬,這裡還需要控制一下。

BOSE SoundTouch 300 的風格,跟自家無線系統的表現很相似。這個效果較為均衡,細節的刻畫雖然沒有 LifeStyle 系列那麽突出,但還是夠用的。

人聲很集中,對歌手的定位感很清晰,也不會有種莫名的近距離壓迫感。在聽現場的時候,聲場表現還算比較廣,但有些時候延展還是不夠,急促停止的時候還是覺得不太和諧。

HT-Z9F 在爆炸聲和射擊時的槍聲表現上做的不錯,爆炸帶出的聲效也足夠震撼。打開 VERTICAL SURROUND ENGINE 垂直環繞引擎後,縱向飛過的炮彈和怪物咆哮聲傳達出一種方向感。

JBL 的低頻爆發力很強,在爆炸的場景中更有震撼力。遇到有物體轉移行為時,JBL BAR 都咬緊聲線並完整的展現出來。有些時候,低頻的爆發力實在太強了,轟的一下真的有點誇張。所以在看電影時,還是要注意下音量。

BOSE是三者中最均衡的一個,表現很平穩,不管是位移還是低頻表現都很平均。Lifestyle 上出現的「聲音乾澀」問題,這裡也不太明顯。但就是每一樣都太平均了,很難打出一個特別難忘的點。反正就是那種看哪一種內容都不錯,但看哪一種都沒有說特別合適,很難記住那種效果。

用了那麽久,該選了…

總的來說,三套產品放在萬元這個級別上,不管是哪一款都有足夠好的表現。

索尼 HT-Z9F 在這裡打的是技術積累、標準優勢和價格優勢,BOSE 做的是一如既往均衡體驗。JBL 這次,則是在無線上找創新突破點。三款的表現都不差,綜合之後也比較難明確分出高下。

如果你對技術不太敏感,主要以主觀聽感體驗先行的,而且預算上沒有嚴格限制的,可以隨便挑選。如果你對新結構有偏好,那 JBL BAR 5.1 會更合適;如果你想自由度更高,喜歡先嘗試再組合的,那 BOSE SoundTouch 300 會更對味。

但要是預算比較緊張,必須掐死在萬元以內,又想用上 Dolby Atmos,那索尼 HT-Z9F 就是你的答案了。

梁夢麟 (komoleung)

「買吧,不貴。」

郵箱新浪微博2

#歡迎關注愛範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範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愛範兒|原文鏈接·查看評論·新浪微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