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它是「補藥之長」!補氣生血,強心降壓,調控血糖,功效賽人蔘

俗話說,「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黃芪,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藥用歷史。中醫對它的運用廣泛,認為黃芪可補氣、生血、改善體質,還可以延緩細胞的衰老進程……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它富含多糖、多種氨基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可強心降壓,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改善心肌供血;使細胞的生理代謝作用增強,雙向調節血糖濃度

說到補氣,很多人往往會想到人蔘。人蔘大補元氣,補氣力量大,療效快,卻容易上火,常被用於大病、久病。且高品質的人蔘往往價格不菲。

黃芪,是補氣的常用藥之一,它的力量稍小,起效緩慢持久,食用後不易上火。如果配比使用得當,效果不比人蔘差!因此被譽為「補藥之長」,「補氣諸葯之最」,加上價格實惠,深得百姓喜愛。

中醫在治療慢性病方面,如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炎等,以及對於大病初癒的調養,促進術後傷口的癒合,都常用到黃芪。

小貼士

糖尿病屬於消耗性疾病,中醫上認為,「久病必虛」,病程長久的糖尿病人更少不了補氣。且據臨床觀察發現,用黃芪製成的中成藥治療消渴(糖尿病)可取得良好效果。

1

增強免疫,防感冒

有的人特別易受氣象變化而患感冒,中醫上稱為「表不固」。黃芪有固表、防風寒的作用。衛表之氣可抵抗風寒,如果衛表之氣旺盛,就不容易感冒。因此,特別是在冬天,使用黃芪可以起到補氣固表的作用,免疫功能提高了,就不容易感冒。

【提醒】

除了容易感冒的人,吃黃芪對於氣虛、氣短、容易出汗者,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

對抗畏寒怕冷

秋冬時節,不少人常會感到畏寒怕冷、身疲乏力。在中醫上,這也是虛寒型體質的表現。虛寒體質的人往往陽氣不足、陽氣虧虛。除了特別怕冷外,還會表現出:精神狀態不佳、易感疲勞、全身乏力。

對於這類人群,要注重溫陽補氣調理。推薦中醫名著《金匱要略》裡的一個名方——黃芪當歸羊肉湯。

這個食療方有溫陽、散寒、活血的功效,除了虛寒體質的人群,另外有氣血不足、月經不調或者痛經的人群也可以食用。

黃芪,補氣健脾,可以提升機體陽氣。氣足了血也旺,氣行則血行。所以有了氣,機體整個循環能夠得到溫養,畏寒怕冷、身疲乏力的癥狀就會得到改善。

3

對付糖尿病

有的糖友可能會出現下肢浮腫、面色蠟黃、無精打采等情況,這時也可以適當用一些黃芪。

黃芪鯉魚湯

【配方】黃芪15~30g,麥冬10g,鯉魚

【功效】消水腫,補肺氣,補精力。適合無名下肢腫,以及氣短乏力者。

降糖治口渴小妙方

【配方】生地黃60克,知母15克,生黃芪30克,懷山藥60克

【用法】用水煎服,每日一劑

【功能】適用於氣陰兩虛型糖尿病,口渴、多尿、乏力、血糖居高不降者,或陰虛型乾燥症

黃芪雖好,但作為一味中藥,還是需要注意用法用量以及適宜人群,否則就得不償失了。

用法用量

作為疾病的治療方,需嚴格遵守醫生處方劑量使用。

作為保健、進補茶飲,建議5g/日,可循序漸進增量,但最多不超過30g/日。且在用藥期間要注意觀察是否有上火或其他不適癥狀。

【提醒】

一般不建議將黃芪單獨泡水服用,最好與其他食藥材搭配,如黃芪烏雞湯、黃芪當歸茶等。一方面加強黃芪的補益效果,另一方面調和黃芪本身的溫性!

對於沒有特殊疾病的人群,也不建議經常食用黃芪進補,或單日單次大量食用黃芪。

生黃芪,是曬乾的藥材,而炙黃芪為炒熟藥材。

一般來說,生黃芪更利於補氣固表(提高抵抗力),健脾利濕、消腫;炙黃芪更適合用於益氣補中、治療脾氣虧虛等情況。

禁忌人群

【腎陰虛】有手足心熱、腰酸腰痛、潮熱盜汗、口咽乾燥、失眠多夢、舌紅無苔等癥狀的人,用黃芪會助熱加重腎陰損耗。

【濕熱體質】有口苦口乾、舌苔黃膩、便秘或大便不成形,用黃芪會使濕邪內滯,加重病情。

【熱毒熾盛】常見於一些化膿性感染,同時伴有面紅、舌苔黃燥等,用黃芪會加重熱毒內滯與感染。

【肺結核患者】對於有咳血、口乾舌燥以及身體發熱癥狀的肺結核患者,也不建議單獨使用黃芪泡水喝。

【特殊時期】孕期、經期、感冒發熱期、高血壓時期,胸悶、腹脹時不宜服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