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4 節 氣 裡 夏至

【一】《夏至》

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節氣則是在整個夏季中白天時間最長而黑夜時間最短的一天,一般在6月21-22日。夏至以後,每天白天的時間逐漸縮短。


【二】《夏至》

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三】《夏至》

是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並不是一年中氣象最熱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才達到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四】《夏至》

我們熟悉「一九二九不出手」的關於冬至的九九歌,其實,夏至也有九九歌。中國地域十分廣闊,民間各地流傳的「九九歌」也各不相同,但入伏後氣象炎熱,是大趨勢。宋人周遵道的《豹隱紀談》中就載有一首《夏至九九歌》: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爭向街頭宿;

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入眠尋被單;

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五】《夏至》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至第四個庚日的十天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至立秋後初庚的十天為中伏,立秋後初庚起的十天為末伏,這首歌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入伏後從炎炎

酷暑到逐漸秋涼的氣象變化。


【六】《夏至》

夏至後,是江南梅子黃熟期,正值長江中下遊、江淮流域「梅雨」季節,這時空氣非常潮濕,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氣象,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氣象帶來的強降水,卻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麼美麗,常常帶來暴雨,容易形成洪澇災害。


【七】《夏至》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

(一),候鹿角解;鹿是陽性的山獸,夏至陽氣盛極而衰,鹿角感陰氣而脫落。

(二),候蟬始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蟬鳴裡樹影明滅,忽覺夏長。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野生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夏季過半時,最適宜採集它地下的塊莖。


【八】《夏至》

史話記載(祭神祀祖);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又稱「夏節」、「夏至節」。《周禮》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史記》記載漢代「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直到現在,夏至前後有的地方仍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九】《夏至》

消夏避伏,(酉陽雜俎);

記載:「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以生風,塗抹粉脂以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宋朝在夏至之日開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仍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清朝則「夏至日……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


【十】《夏至》

食俗,夏至面: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記有:「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雲:『冬至餛飩夏至面』。」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乾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麵和炸醬麵。又因為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餅與麥粽:南方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吳江縣誌》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此外,因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進入伏天,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北方一些地方習慣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乾活,不淌汗。 (趙建林)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