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朝政府為什麽這麽窮?歲幣、冗兵、冗官、冗費為什麽解決不了?

在上一篇文章中,咱們揭穿了網絡“宋粉”經常吹噓的兩個神話——“宋朝GDP佔世界80%”和“宋朝年財政收入過億兩白銀”,這一篇,咱們再來繼續聊聊宋朝的財政狀況,看看宋朝是不是真的稱得上“富”。

宋朝的積貧積弱是史學界公認的特點

說到宋朝,我們最熟悉的一個詞就是“積貧積弱”,所謂“積弱”,指的就是宋朝的軍事實力一直比較弱,而所謂“積貧”,指的就是宋朝的財政狀況一直比較窘迫,財力貧乏。當然,“宋粉”對這兩者都是堅決否認的。他們認為,“宋軍對外戰爭勝率70%,歷代第一”,所以“積弱”是不存在的,而“宋朝財政收入遠遠超過之前歷代王朝”,所以“積貧”也是不存在的。宋朝的財政收入是不是遠超之前歷代王朝呢?這話確實沒錯,單從絕對數看,宋朝的財政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但是如果我們再結合一下宋朝的財政支出情況,那恐怕問題就沒有那麽簡單了。

遼代墓葬壁畫,描繪了宋朝使者到遼國繳納歲幣的場景

宋朝初期財政健康

宋朝的財政狀況,在宋太祖、宋太宗執政時期還是比較健康良好的。宋太祖有鑒於晚唐五代地方節度使擁有財權,造成中央財力匱乏的教訓,從建國伊始就注重將地方財權收歸中央, “令諸州舊屬公使錢物盡數系省,毋得妄支經費”。同時,宋太祖每滅掉一個南方格局政權,就把獲得的財物全部收歸開封的國庫所有。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宋朝中央財政迅速得到改善,財力大為寬裕。到了宋太宗消滅北漢,基本統一了中原之後,國家年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一千六百萬貫,“兩倍唐室矣”。到此時為止,宋朝的財政收支大體上是平衡的,而且還能略有結餘。宋太祖為了收復燕雲準備的“封樁庫”,到宋太宗時已經積累了六千萬貫以上的錢財。

然而好景不長,從宋真宗開始,宋朝的財政狀況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宋真宗時期,宋和遼締結“澶淵之盟”,宋每年要向遼繳納二十萬匹絹和十萬兩銀子的“歲幣”。後來到了宋仁宗時期,遼國又借西夏與宋開戰的機會威脅宋朝,將“歲幣”增加到了每年三十萬匹絹和二十萬兩銀子。除了向遼繳納“歲幣”,宋仁宗時,宋朝又以“賞賜”的名義,每年再給西夏十五萬匹絹和七萬兩銀子。如此巨額的“歲幣”,成了宋朝財政的一個沉重負擔。

歲幣嚴重拖累財政

說到這裡,咱們就要說說網絡上流行的一種說法了。網上有人說,宋朝給歲幣其實是大賺的。因為一年歲幣才給二十七萬兩銀子,折合銅錢是二十七萬貫,而宋朝財政收入一年上億貫,這點錢簡直不值一提。反過來宋朝通過雙邊貿易可以賺回多少倍於歲幣的錢。大伊萬認為,這種說法可謂是無知加無恥。

宋與遼夏的貿易根本不像某些人說得那樣賺錢

咱們上一篇已經分析過了,宋朝財政收入根本沒有一億貫,而且當時的一兩白銀根本不能等價於一貫錢。宋朝的白銀產量其實是相當低的,宋仁宗到宋神宗時期,白銀年產量高的時候也不過四十萬兩,低的時候只有二十萬兩,而歲幣雷打不動就要二十七萬兩,所以宋朝每年辛辛苦苦挖出來的白銀,絕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交給遼和西夏,等於宋朝礦工們拿自己的血汗為遼和西夏挖銀子。

宋朝的銀錠

至於說什麽“宋朝可以通過雙邊貿易賺回幾倍的錢”,那就更是純屬拍腦門的意淫了。在宋和遼、西夏的貿易中,實際上宋的優勢根本沒有某些人想象的那麽大。遼和西夏本身人口不多,消費市場也有限,對宋朝的商品需求量並不是特別大。而宋朝每年又白送四十五萬匹絹,對遼和西夏來說,不但絲織品需求完全滿足了,還剩餘很多,最後以低價賣回給宋朝商人,又賺一筆錢。而遼和西夏本身也有不少宋人急需的商品,例如宋人最愛吃的羊肉,以遊牧立國的遼國正可以敞開供應。西夏則出產優質的青白鹽,通過走私貿易向宋朝大量出口,把宋朝價高質次的官鹽打得落花流水。

西夏青白鹽

最後的結果,是宋朝的銅錢滾滾外流,本來就讓宋朝頭疼的“錢荒”問題被進一步加劇,逼得宋朝政府不得不大印紙幣,結果又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所以,鼓吹“宋朝送歲幣其實是大賺”的人,是不是無知加無恥呢?

北宋軍隊數量極度膨脹,軍費開支激增

宋朝冗兵、冗官、冗費

除了歲幣這個負擔,宋朝財政還有一個更大的負擔,這就是著名的“三冗”問題。所謂“三冗”,就是指“冗兵”、“冗官”和“冗費”:

北宋《大駕鹵簿圖書》中的 弓弩軍隊

先說“冗兵”。咱們之前在宋代軍事制度的文章中曾講過,在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進入和平狀態,可是宋軍規模不但沒有縮小,反而越發膨脹。宋真宗時期,宋朝禁軍數量達到了四十三萬,宋仁宗時期,禁軍數量膨脹到了八十二萬。加上四十三萬不從事戰鬥的廂軍,宋軍總兵力達到了駭人聽聞的一百二十五萬人!軍隊人多了,開銷自然就大了。宋朝的禁軍和廂兵都屬於招募來的志願兵,都是需要付工資的。按宋朝的薪酬標準,禁軍士兵一人一年工資是五十貫錢,廂兵一人一年工資是三十貫錢。由此計算,光士兵工資就要五千四百萬貫。此外還有武器裝備生產、維護的費用、訓練的費用、四季置裝費、士兵退役一次性補貼、逢年過節的例行賞賜等等。全口徑計算起來,宋朝的軍費開支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按宋人自己的說法,是“一歲所用養兵之數,常居六七,國用無幾矣”,“養兵之費,在天下十之七八”,“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只在二分之中”。可見,宋朝一年的財政收入,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都要花在軍隊開支上。由此也可見,某些人所謂的“交歲幣可以節省軍費”的說法是何其荒唐,“歲幣”交了,軍費卻沒省下來,反而花得更多了。

網絡上流傳的北宋兵力變化(數據略有誤差)

再說“冗官”。宋朝統治者從建國初期就采取廣開科舉門路的政策,將知識分子盡可能地都搜羅到體制內來,以防他們對政權構成為威脅。這樣一來,宋朝的官員數量就不斷膨脹起來。宋初的時候,全部有品級的文武官員人數大約三千人,到了宋仁宗時就暴漲到二萬四千多人,此外還有沒有品級的各級小吏數十萬人。這些人都要由國家財政發工資,財政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這其中,有相當多的官員根本沒有擔任實際職務,但照樣享受高額的俸祿,這種人就被稱為“冗官”。

宋朝官製簡表

除了“冗兵”和“冗官”,宋朝統治者還熱衷祭祀,宮廷開銷和各種賞賜也是不斷增加,這些沒用在國計民生上的揮霍和軍餉、官員俸祿一起,就構成了“冗費”。到了宋仁宗的兒子宋英宗末期,宋朝的財政已經到了相當惡化的地步。每年都是入不敷出的赤字狀態,日子非常難過。

號稱“清平盛世”的宋仁宗時期,冗官數量激增

王安石變法卓有成效

宋英宗的兒子宋神宗繼位以後,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宋朝開始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搞變法,核心的內容就是兩個字:“搞錢”。怎麽搞錢呢?當然是“開源”“節流”雙管齊下了。

“開源”方面,王安石搞了好幾項改革,其中青苗法和免役法搞的錢最多。所謂青苗法,說白了就是官府以比高利貸商人低的利息放貸款給青黃不接時候的農民,把高利貸商人的獲利抓到官府手裡來。通過青苗法,王安石每年能給朝廷搞來三百萬貫的收入。所謂免役法,就是原來百姓要承擔的徭役,現在改為百姓出錢給官府,由官府雇人乾活。通過免役法,王安石每年能搞來一千多萬貫的收入,刨除雇人的支出,還能剩下三百萬貫到四百萬貫的盈余。青苗法加免役法,一年能給朝廷增加六七百萬貫的收入。

而在“節流”方面,王安石把重點放在了裁撤冗兵上。經過幾年努力,宋朝禁軍數量被裁減到了五十六萬人,廂兵數量被裁減到了二十二萬人,合計不到八十萬人,比一百二十五萬人的最高峰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這樣一年能節省下近兩千萬貫軍餉支出。經過王安石這一番折騰,宋朝的財政總算有了好轉,財政收入創了新高,終於不再年年赤字了,而且還慢慢攢下了一大筆錢。

王安石變法,核心就是為了替朝廷搞錢

王安石變法操作失敗

可是,宋朝財政的大幅增長,並不是建立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加大對民間搜刮力度的基礎上。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本來就是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而對百姓的疾苦並不太關注。各級官吏在執行新法過程中又巧立名目,挖空心思榨取老百姓的錢財。

比如青苗法,官吏采取“一刀切”,不管百姓需不需要,一律強製放貸。而放貸給百姓的時候,又各種大鬥進小鬥出,結果算下來老百姓的負擔比之前更重。而免役法呢,盤剝得就更厲害了。本來按宋朝法律,家裡田少或沒田的窮人是免徭役的,結果官府為了多收免役錢,窮人也得交免役錢,甚至就連沒有男丁的人家也得照交免役錢。更要命的是,官府一律隻收銅錢,老百姓手上一時沒有現錢的,還得再找高利貸商人去借錢,結果受兩頭壓榨。

王安石變法搞得百姓家破人亡,遍地流民,

宋神宗只好終止變法

幾年搞下來,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宋神宗一看這樣下去大宋藥丸,再加上朝廷內反對變法的聲音也越來越強,最後只得讓王安石下台,終止變法。

蔡京政策殺雞取卵

王安石倒了,可是宋朝的財政危機還是沒解決。宋神宗之後,宋哲宗、宋徽宗感覺王安石的那一套理(sou)財(gua)辦法還是很好用的,於是又把這一套做法拾了起來。這一次,因為打西夏需要巨額軍費,皇帝又非常奢侈浪費,財政壓力太大,所以朝廷玩得更絕、更徹底,不但繼續搞青苗法和免役法,而且把手又伸向了商人。

蔡京的政策無異於殺雞取卵

宋徽宗的寵臣蔡京主持搞所謂“鹽法改革”,由朝廷發行鹽鈔,讓商人出錢購買鹽鈔,再到產鹽地憑鈔買鹽。可是商人們一旦拿錢買了鹽鈔,很快朝廷就發行新鈔,商人們不得再補錢拿舊鈔換新鈔。好不容易換完新鈔,沒兩天朝廷又發新鈔,又得貼錢再換鈔。蔡京就靠這種坑爹的方法,從商人手上一年搜刮來了四千萬貫之多的財富,從而被宋徽宗視為理財能手。

宋代鹽場解鹽場景,商人拿著買來的朝廷鹽鈔到鹽場提鹽

可是,這種殺雞取卵式的搜刮終究無法長久。商人們被朝廷坑到破產,農民也被盤剝到無法生存,社會經濟一塌糊塗,到處都是揭竿而起的造反者。到最後無處搜刮了,蔡京又主持濫發紙幣,搞得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如此敲骨吸髓的搞錢,宋朝的財政危機不但不可能真正好轉,反而更加每況愈下了。最後結果就是《清明上河圖》裡的所謂太平盛世,沒過幾年就變成了“靖康恥”的災難。由此可見,就財政而言,根本就沒有什麽“富宋”,而只有“窮宋”。

參考文獻:《宋史》、《宋會要》、《文獻通考》、《續資治通鑒》、《宋代經濟史》、《兩宋財政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