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再融資規則大放開?求證:確在醞釀修改,落地還要一段時間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政策未動,市場先行。

3日,一則再融資傳言引爆了券商股的做多熱情。有消息稱,目前監管層計劃修改再融資政策,涉及減持要求、價格鎖定、發行股本、投資者人數等,其中包括三年期鎖價定增,允許董事會前鎖定發行價格;證監會批文有效期由6個月放寬到12個月;發行股本規模由現在的不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20%提升到50%等。

消息一出,券商股集體狂飆,東吳證券、浙商證券、國金證券、華創陽安、中國銀河漲停,東北證券、哈投股份、長江證券等紛紛走高。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監管層確實在醞釀修改再融資規則,不過和傳言版本並未完全一致,傳言中的內容多是市場呼籲已久的改革方向,目前沒有成型的行業內部征求意見稿,也沒有市場座談,更沒有監管定論,醞釀修改到規則落地還有一段時間,需等待相關規則正式出爐。

再融資鬆綁傳言刷屏,真實情況如何

從昨晚到今天,有關於再融資的傳言在各大投行群、微博公號中蔓延開來。

主要內容為,監管層擬定了非公開發行政策的修改稿,核心內容包括了:

1、 三年期鎖價定增,允許董事會前鎖定發行價格,改回和原來一樣;

2、 證監會批文有效期由6個月放寬到12個月;

3、 發行股本規模由現在的不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20%提升到50%;

4、 主機板/創業板定增投資者由10/5名放寬到35人;

5、 投資者鎖定期滿後,原減持新規要求12個月內減持不超過50%,這條刪除,放寬減持規定;

6、 目前創業板資產負債率45%的要求、以及前次募集資金使用到70%的要求,並沒有調整;

7、 創業板定增要求連續兩年盈利改一年,前募資金使用良好刪除等。

消息一出,瞬間刷屏,二級市場也有所反應,券商股集體飆升,東吳證券、浙商證券、國金證券、華創陽安、中國銀河漲停,東北證券、哈投股份、長江證券等紛紛走高,帶動股指突破了3200點。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監管層確實在醞釀修改再融資規則,但和上述傳言並不完全一致。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近日在博鼇亞洲論壇上表示,再融資、退市的規則變化是本輪資本市場改革的重點。

“傳言內容多是市場呼籲已久的改革方向”。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再融資自兩年前收緊以來,上市公司融資渠道縮窄,上市公司補充流動性方式減少,市場機構盈利空間壓縮,且伴隨著二級市場的低迷、減持退出緩慢,非公開發行市場持續低迷。

由於2018年以來出現的上市公司債務違約、股權質押爆倉,證監會密集頒布了有利於緩解上市公司流動性風險的政策措施,再融資規則的調整也在其中,市場持續呼籲要給再融資鬆綁,方向也多在減持要求、價格鎖定、發行股本、投資者人數等方面。

目前尚未有成型的行業內部征求意見稿,也沒有市場座談,尚未有監管定論,醞釀修改到規則落地還有一段時間,需等待相關規則出爐。一位華南地區的投行人士表示,要調整再融資規則,要把握好監管力度,一方面要讓上市公司融資更加便利靈活,一方面也要注意政策放開後可能衍生的過度融資、募集資金脫實向虛、違法違規等問題。

“再融資的政策一定要穩定,政策要給上市公司明確的預期。”有市場人士表示,規則的修訂要謹慎慎重,要有持續性,既要滿足當前市場需求,也得為未來市場變化預留制度空間。

政策風向已轉,監管恢復市場再融資功能

2018年的再融資總規模創自2014年之後新低。

數據顯示,2016年再融資市場到達高峰,全市場再融資規模達19600億左右,其中非公開發行佔到了16918億元,同時暴露出了再融資市場的一些問題。2017年2月,證監會發布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簡稱《融資規定》)控制了融資市場的“進”,同年5月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乾規定》(簡稱《減持規定》)控制了融資市場的“出”,這兩項新規延長了定增產品的進入和退出的周期。監管政策的收緊引導著融資市場的格局轉換,新規對融資市場影響深遠,首發融資市場加速,再融資市場增速放緩,定向增發收縮明顯。

其中,《融資規定》明確:

一是上市公司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擬發行的股份數量不得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20%。

二是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於18個月。前次募集資金包括首發、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優先股和創業板小額快速融資,不適用本條規定。

三是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時,除金融類企業外,原則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額較大、期限較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款項、委託理財等財務性投資的情形。

2016年至2018年,再融資累計過會項目數量和融資規模逐年減少,數量依次為906個、664個和404個,融資額依次為19,599.73億元、14,922.77億元和10,729.20億元,其中增發方式融資下滑最為明顯。

中銀國際證券分析師徐沛東認為,2017年2月的融資新規的監管核心調整失衡的融資結構,遏製企業的過度融資傾向,引導企業轉向可轉債、可交換債等產品融資。因此2018年再融資市場的結構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監管層在大幅限制非公開發行,使得增發規模持續下滑,卻專門為可轉債、優先股等融資產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融資規模持續上升。

但這始終難以緩解上市公司的融資饑渴,上市公司債務違約、股權質押爆倉在2018年下半年頻發,證監會密集頒布了有利於緩解上市公司流動性風險的政策措施,其中就鬆綁了再融資規則。

2018年11月9日,證監會發布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簡稱《監管問答》)。修訂後的《監管問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明確使用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的監管要求。通過配股、發行優先股或董事會確定發行對象的非公開發行股票方式募集資金的,可以將募集資金全部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通過其他方式募集資金的,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的比例不得超過募集資金總額的30%;對於具有輕資產、高研發投入特點的企業,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超過上述比例的,應充分論證其合理性。

二是對再融資時間間隔的限制作出調整。允許前次募集資金基本使用完畢或募集資金投向未發生變更且按計劃投入的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不受18個月融資間隔限制,但相應間隔原則上不得少於6個月。

這標誌這再融資政策的轉向。

再融資制度持續調整是趨勢

除了市場要求外,來自頂層設計的規劃也讓完善再融資制度成為趨勢。

2018年12月24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了加快民企上市和再融資審核,支持資管產品、保險資金依規參與處臵化解民營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

2019年2月14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乾意見》,提出加大直接融資支持力度,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擴大直接融資,完善股票發行和再融資制度,加快民營企業首發上市和再融資審核進度,結合民營企業合理訴求,研究擴大定向可轉債適用範圍和發行規模。

2019年3月30日,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再融資、退市的規則變化是本輪資本市場改革的重點。

隨著再融資政策逐步寬鬆,市場行情的好轉,今年以來再融資規模穩步增長,新增再融資預案增加,審核和發行節奏提速,再融資熱度再起。

百萬用戶都在看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台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