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再疼孩子,也要捨得讓他體驗挫折感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逐漸提高,他們會慢慢發現自己並非無所不能,有時會表現得非常脆弱。有些家長見不得孩子脆弱,便傾盡所有去滿足孩子的需求。殊不知,這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再疼孩子,也要捨得讓他體驗挫折感!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教育專家、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錢志亮怎麽說↓↓↓

孩子的成長,需要體驗挫折感

其實,家長常常反映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很多都跟挫折感有關。

嫉妒別人比自己好;

玻璃心,禁不起批評;

遊戲、比賽總是要贏,輸不起;

總把不如意歸咎於別人身上;

自私,不懂感恩,覺得一切都是自己該得的;

遇到不順只會焦慮、抱怨、發脾氣、而不是想著解決問題。

沒怎麽體驗過挫折的孩子,自我評價通常較高,這是一種不真實的自信,一旦遭遇挫折,自尊心就會大大受到打擊。

他們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最好的一切,由此也就看不慣別人比自己好,產生嫉妒心理;

如果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會覺得是別人的問題,甚至產生怨恨的情緒。

同事曾講過她家孩子的故事:她常常給孩子每天一幅的畫作打分,前面好幾次都是打100分,後來有一次同事指出孩子的一點小錯誤,打了98分,孩子就不高興了,非要讓同事打100分,為此賭氣半天。

除此之外,同事還說每次在家和孩子玩遊戲,孩子贏了就非常高興、得意洋洋,一輸就生氣哭鬧。

同事說:“之前還會哄他,順著他的心意讓他得100分,讓他贏。後來我覺得孩子這樣下去不行,就有意識地讓他經歷這樣不如他意的時刻。”

同事的做法,是值得很多父母學習的。只有在一次次體驗挫折,感受受挫的情緒,並學會忍受、應對的孩子,才能獲得真實的自信。

真實地經歷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挫折,是成長的一部分,孩子會懂得感恩生活、珍惜自己目前擁有的一切,心理更加健康,不嫉妒他人,將來的抗挫折力也會越強、內心強大而自信。

父母要捨得,給孩子體驗挫折的機會

在0~3歲時,怎麽滿足孩子的需要都不會犯大的錯誤,孩子也需要無條件的愛和關注,幫助他建立滿足感。

但從3歲開始,父母必須捨得放手,讓孩子接觸真實的世界、體驗挫折,讓他意識到,世界並非是圍繞著他而轉,不是所有的願望都可以被滿足。

拒絕溺愛

心理學家派克說:“愛不光是給予,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

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要堅持原則,不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學會適當、合理滿足;

孩子跌倒,不要立馬去扶,鼓勵他自己站起來;

孩子能做的事情,放手讓他自己做;

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捨得讓孩子幫幫忙。

在這種環境成長的孩子,會有很好的機會體驗到挫折,比如衣服怎麽疊都疊不好,收拾一下房間也好難,會感覺很累······

有這些體驗,孩子能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原來平時覺得習以為常的事情,真正做起來是這種感覺。

逐漸地,孩子會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也會明白這個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的。

不要一直讓孩子贏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遊戲時,總是創造條件讓孩子一直贏。

成功的體驗固然會讓孩子感到愉悅、信心大增,但是時間久了,孩子會被這種感覺裹挾,經不起失敗和批評。

家庭遊戲活動中,不要總是讓孩子贏、也不一定每次都讓他當主角,適當讓孩子輸,體會受挫折的感覺,學會自我調節。

正確處理受挫產生的情緒問題

當孩子願望得不到滿足,想做的事情做不好時,必定會產生沮喪、憤怒、焦慮、難過等情緒。

這時候,父母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這有什麽好哭的”“再生氣,我就把你丟在這裡”,也不要也被孩子的情緒感染,表現地很喪、很低落。

父母應當保持情緒的溫柔、平和、堅定,表達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和理解,“媽媽知道你沒有搭好玩具很沮喪、還有點生氣”,孩子感到被接納,才有力量去面對挫折。

在接納孩子的基礎上,靜靜地陪伴孩子經歷這樣受挫的時刻,後續慢慢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尋找解決方法。

在這樣一次次體驗中,孩子會從中汲取營養,正確認識這個真實的世界,學習如何面對挫折、與挫折相處,這對他的人生大有裨益。

孩子的成長

需要體驗挫折感

父母要捨得

給孩子體驗挫折的機會

一次次體驗中

孩子會從中汲取營養

漸漸正確認識這個真實的世界

學習如何面對挫折

與挫折相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