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平天國舉辦科舉考試 兩道試題 暴露了三個致命傷

晚清太平軍興起的鹹、同年間,是一個龍爭虎戰,風雲激蕩的大時代。太平天國盤踞江南,與清廷十數年對峙,幾次險些推翻清朝統治,然仍以失敗告終。

兩個政權之間的較量,短期拚的是軍事實力,中長期來看,比的責任政治能力和經濟能力。在太平天國建立初期,其軍事實力優於已經沒落的清八旗軍,且盡佔江南富庶之地,經濟基礎也十分牢固。而最終太平天國走上了失敗的終局,其實是政治能力建設遠遠沒有跟上。我們有句俗話,叫“百無一用是書生”,然而一個國家要保持良好的運轉,還真的離不開讀書人。

太平天國是由一群貧民建立的政權,其首領洪秀全不過秀才學歷,也沒有治國理政的經驗。在與清廷長期作戰的過程中,太平天國政權未能對吸引和發掘人才足夠重視,後來越來越像一個空有一身蠻力的武夫,被清軍牽著鼻子走,落得兵敗國破的下場。

要說太平天國完全不重視人才,不重視讀書人,也不盡然。自隋唐以來,科舉考試是我國最為科學的甄選人才制度,太平天國也同樣舉行科舉,也有狀元榜眼探花,中舉考生也會被授予官職。

然而,對科舉制度的模仿,太平天國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實際上並沒有將真正的人才攬入旗下。這從太平天國的考試題目中,便可見一斑。

太平軍初佔武昌時,舉辦過一場科舉,由東王楊秀清出題,題目為“太平天國天父天兄天王為真皇帝製策”。

在這場考試中,一共有600多人中榜,其中有一人文中寫道:“三皇不足為皇,五帝不足為帝,惟我皇帝,乃真皇帝。”楊秀清看後大為欣賞,將其列為第一,為太平天國的新科狀元。

在這次考試中,已經暴露了太平天國人才選拔機制上的一些問題。第一個致命傷,自古以來科舉策論,都是從四書五經中出題,而楊秀清卻搞了個所謂天父天兄天王,完全拋棄了儒家孔孟學說那套東西。

當然,這道科舉試題,是與太平天國不尊孔孟的思想相一致的。太平天國是個宗教國家,立國的基礎是洪秀全搞出來的拜上帝教,尊崇的偶像是天父天兄天王,自然不可能再去尊崇孔孟。

然而,儒家思想扎根中國千年之久,想要短期之內另起爐灶完全替代是不現實的。太平天國對拜上帝教的尊崇和對儒家的排斥,意味著他們無法真正得到知識分子階層的支持。因此後來曾國藩寫《討粵匪檄》,指責太平天國“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讀書人為保名教,甚至更願意支持滿人所統治的清政權。

這次科舉暴露的第二個致命傷,從狀元的選拔中可以看出來。這種文采平常且近乎諂諛的文字,能在考試中一舉奪魁,可見太平天國對科舉的模仿只是徒有其表,遴選出的未必是真才。

後來太平天國定都金陵,一直都有延續科舉制度,但考試的形式與此前相仿。有一次,楊秀清出試帖詩題目,曰:“四海之內皆東王”。當時有個叫鄭之僑的考生作詩痛罵:“四海皆清土,安容鼠輩狂。人皆思北闕,世忽有東王。”結果被楊秀清殘忍處死。

而這次的考題,又暴露出了第三個問題。天王洪秀全為太平天國名義上的領袖,但實際主持政務的,卻是東王楊秀清。尤其是定都金陵後,楊秀清漸露奪權野心,因此在試題中抬高自己的地位。而這也為後來發生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天京事變”,埋下了伏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